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文言文無以

文言文無以

1. 古文中“無以”有哪些意思

1. 不采用。

2.謂沒有什麽可以拿來;無從。

3.不得已。

讀音:[wú yǐ ]

成語:

1、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bú jī kuǐ bù ,wú yǐ zhì qiān lǐ ):路不壹步壹步(跬,半步)地走,就不能“用來”到達千裏之外的目的地。以:指“用”這種“壹步壹步走”的辦法。

2、無以為生(wú yǐ wéi shēng ):“沒有”可以“用來”謀生的職業或辦法、手段。

3、無以為報(wú yǐ wéi bào ):“沒有”什麽東西可以“用來”報答。

2. 不以規矩,無以成方圓 出自哪篇古文

出 處戰國·鄒·孟軻《孟子·離婁上》:“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釋 義規:圓規;矩:曲尺。沒有規和矩,做不出方、圓形的東西;比喻做事要遵循壹定的法則。

思 想是法家思想流派的壹種觀點。

示例:長輩們告訴我們,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規、矩,校正圓形、方形的兩種工具,多用來比喻標準法度。

“沒有規矩不能成方圓”是句俗語,常強調做任何事都要有壹定的規矩、規則、做法,否則無法成功。它本來來自木匠術語,“規”指的是圓規,木工幹活會碰到打制圓窗、圓門、圓桌、圓凳等工作,古代工匠就已知道用“規”畫圓了;“矩”也是木工用具,是指曲尺,所謂曲尺,並非彎曲之尺,而是壹直壹橫成直角的尺,是木匠打制方形門窗桌凳必備的角尺

沒有規和矩,當然無法做成方形或圓形的東西,於是出現了那句俗語。

現實意義來講,從我們整個國家來說,必須遵循依法治國,推進法治建設,才能更好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從每個人的角度來說,必須嚴格要求自己,遵循行為規範準則,才能更好地塑造人生。

3. 語文必修壹和二文言文中“無以”“有以”的句子

語文必修壹和二文言文中“無以”“有以”的句子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壹課本文言文中所有包含“無以”“有以”的句子:

《燭之武退秦師》

《荊軻刺秦王》

1、臣乃地有以報太子。

2、而卒惶急無以擊軻。

《鴻門宴》

3、軍中無以為樂。

4、項王未有以應。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課本文言文中所有包含“無以”“有以”的句子:

《詩經》兩首

《離騷》

《孔雀東南飛》

《詩三首》

《蘭亭集序》

《赤壁賦》

《遊褒禪山記》

4. 古文翻譯:非學無以廣才,非誌無以成學.

如果不下苦工學習就 不能增長與發揚自己的才幹;如果沒有堅定不移的意誌就不能使學業成功。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誌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譯文:有道德修養的人,是這樣進行修養鍛煉的,他們以靜思反省來使自己盡善盡美,以儉樸節約財物來培養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誌向明確堅定,不安定清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理想而長期刻苦學習。要學得真知必須使身心在寧靜中研究探討,人們的才能是從不斷的學習中積累起來的;如果不下苦工學習就 不能增長與發揚自己的才幹;如果沒有堅定不移的意誌就不能使學業成功。縱欲放蕩、消極怠慢就不能勉勵心誌使精神振作;冒險草率、急燥不安就不能陶治性情使節操高尚。如果年華與歲月虛度,誌願時日消磨,最終就會像枯枝落葉般壹天天衰老下去。這樣的人不會為社會所用而有益於社會,只有悲傷地困守在自己的窮家破舍裏,到那時再悔也來不及了。(蘭溪諸葛村)[註:應網友 武春森要求.

“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出自諸葛亮54歲時寫給他8歲兒子諸葛瞻的《誡子書》。這既是諸葛亮壹生經歷的總結,更是對他兒子的要求。在這裏諸葛亮用的是“雙重否定”的句式,以強烈而委婉的語氣表現了他對兒子的教誨與無限的期望。用現代話來說:“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輕淡就不會有明確的誌向,不能平靜安詳全神貫註的學習,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目標”。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出諸葛亮運用了《邏輯學》中的“否定之否定規律”來強調他要表達的“淡泊以明誌,寧靜而誌遠”。這是壹句富含哲理的話。這同“要想取之,必先與之”,“欲達目的,需先迂回曲折”的道理壹樣,現在的“淡泊”、“寧靜”求清凈,不想有什麽作為,而是要通過學習“明誌”,樹立遠大的誌向,待時機成熟就可以“致遠”,轟轟烈烈幹壹番事業。

“淡泊”是壹種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說“恬淡為上,勝而不美”。後世壹直繼承贊賞這種“心神恬適”的意境,如白居易在《問秋光》壹詩中,“身心轉恬泰,煙景彌淡泊”。他反映了作者心無雜念,凝神安適,不限於眼前得失的那種長遠而寬闊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