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於死地是成語。
壹、釋義
置:安放;死地:無處可走的地方。把對方置於滅亡的境地。比喻徹底擊敗對方。
二、造句
1、“置之死地而後生”,在大疫之年,許多被感染者來到虱癬園,希望變成不死生物活下去。
2、畢竟遼小虎如今處境險惡,球員們都有了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想法,遼寧隊才可能決堤逢生。
3、從這個角度看,“沙丁魚”們要感謝置之死地而後生的谷歌“鯰魚”,是它帶來了生死之間的激勵和競爭!
4、但看他對於王叔文集團態度之嚴厲,以至必欲置之死地而後快,正顯現了這位專制君主性格氣度的褊狹與刻薄。
5、但歷史學所能提供的庇護是極為有限的,根本不可能滿足儒學置之死地而後新生的最終要求。
6、當然,妳說中國民營企業也大批關門倒閉,這說明妳更不懂現代中國經濟了,聽說過置之死地而後生嗎?
7、當時的封建經濟治者,頭腦中仍帶有頑固的自給自足經濟的思想烙印,他們將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視為洪水猛獸,必欲置之死地而後快。
8、而是當我們在做某件事之前,我們就應該做好失敗的心理準備,這樣才會有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感覺。
9、概以其既攫取了公眾所有的不義之財,又敗壞了官府在公***大眾中的聲譽,威脅或破壞了統治關系,故而必置之死地而後已。
10、古老的中國,沈睡的民族,被敵人的鐵蹄踏倒在地,沒有踏碎它,反而把它踏醒了,沒有制服它,反而把它激怒了;置之死地而後生,在危亡之際,麻木者沈淪,知恥者奮勇,“東亞病夫”。
11、國民經濟與房地產業的關系,正如母親對於長子壹樣,當長子過於不聽使喚時,會有棒喝,但絕不是要置之死地。
12、過去那種視競爭者為敵人,壹定要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做法已不再奏效,所有參與市場競爭的企業如同出於生態系統中食物鏈條上的生物種群,既相互競爭又相互依賴,在高度警惕的同時實現雙贏甚至多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