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彼壹時此壹時:謂時雖有彼此之異,皆為聖賢出而名世之時,語出《孟子·公孫醜下》:“孟子去齊,充虞路問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聞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壹時,此壹時也。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由周而來,七百有余歲矣,以其數則過矣,以其時考之則可矣。’”註:彼前聖賢之出,是有時也,今此時亦是其壹時也,五百年有王者興,有興王道者也,名世,次聖之才,物來能名正壹世者,生於聖人之間也,七百有余歲,謂周家王跡始興,大王文王以來,考驗其時,則可有也。集疏:正義趙氏以彼壹時,為前聖賢興,王道之時,此即今也。此壹時,為孟子之時。《漢書·東方朔傳》:“彼壹時也,此壹時也,豈可同哉。”今言時間空間之不同。
3,不愧不怍:謂人光明磊落,心無愧疚。怍,慚愧。語出《孟子·盡心上》:“仰不愧於無,俯不怍於地。”清·薛雪《壹瓢詩話》三四:“詩道之不幸也如此,尚欲不愧不怍,侈言於人曰:‘近體我薄為之,作詩庶幾擬古。’”
4,不為已甚:謂不做過分的事。為,做。已甚,過分。語出《孟子·離婁下》:“仲尼不為已甚者。”宋·邵雍《寒夜吟》:“不出既往言,不為已甚事。”
5,不違農時:謂不違背農作物耕作的時間。語出《孟子·梁惠王上》:“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