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草驚蛇,是漢語的壹則成語,出自北宋·鄭文寶《南唐近事》“王魯為當塗宰,頗以資產為務,會部民連狀訴主簿貪賄於縣尹。魯乃判曰:'汝雖打草,吾已驚蛇。’為好事者口實焉。”後人據此提煉出“打草驚蛇”這則成語。
這則成語意思是打的是草,卻驚動了藏在草叢裏的蛇,原指懲罰了別人,也警戒了自己,後比喻做事不密,致使對方有了警覺和防範。其本身結構為連動式,在句子中可充當謂語、定語、賓語,含貶義。
成語寓意:打草驚蛇這個典故闡明了壹個道理,那些幹了壞事的人常常是做賊心虛,當他們做的事情還沒有被發現的時候,只要有壹點風吹草動,他們也會聞風喪膽。俗話說“平生不做虧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門”,人生在世,但求問心無愧。
成語運用:成文用法:打草驚蛇這個成語在句子中可充當謂語、定語、賓語,含貶義,用來比喻作事不密,致使人有所戒備,多用於否定句。?
運用示例:元末明初·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十九回:“空自去打草驚蛇,倒吃他做了手腳,卻是不好。” 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壹回:“第壹須,用上些水磨工夫,叫他們潛移默化,斷不可操切從事,以致打草驚蛇,反為不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