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簫弄笛 (pǐn xiāo nòng dí)
解釋:吹奏洞簫和笛子。指人擅長音樂。
出處:
示例:她嫁了個會~的男人。
山陽笛聲 (shān yáng dí shēng)
解釋:形容懷念老朋友。
出處:北周·庾信《傷王司徒褒》:“唯有山陽笛,淒余《思舊篇》。”
山陽聞笛 (shān yáng wén dí)
解釋:比喻沈痛懷念故友。
出處:北周·庾信《傷王司徒褒》:“唯有山陽笛,淒余《思舊篇》。”
示例:念中、前村皆余同年也,書此不勝~之感雲。 清·秦朝釪《消寒詩話》十五
2. 笛可以組什麽四字詞語笛可以組的四字詞語有:
壹、棚車鼓笛
拼音:[péng chē gǔ dí]
解釋:宋真宗鹹平、景德間,天下升平。
出處:宋 邵伯溫 《聞見前錄》卷三。
例句:宋真宗鹹平、景德間,棚車鼓笛,安居樂業。
二、品簫弄笛
拼音:[pǐn xiāo nòng dí]
解釋:吹奏洞簫和笛子。
出處:《大馬扁》第七回:“忽聽得隔壁嗷嗷嘈嘈,有品簫弄笛的,有猜拳行會的,動得自己心癢。”
例句:他們就是在那山水間品簫弄笛。
三、笙簫管笛
拼音:[shēng xiāo guǎn dí]
解釋:泛指吹奏樂器。
出處:《儒林外史》第二四回:“他( 鮑文卿 )到家料理了些柴米,就把家裏笙簫管笛、三弦琵琶,都查點了出來,也有斷了弦,也有壞了皮的,壹總塵灰寸壅。”
例句:他們昨天除了笙簫管笛,什麽其他事情也沒做。
四、山陽笛聲
拼音:[shān yáng dí shēng]
解釋:形容懷念老朋友。
例句:山陽笛聲,想著以往的地點點滴滴。
五、長笛鄰家
拼音:[cháng dí lín jiā]
解釋:晉 向秀 《思舊賦序》:“鄰人有吹笛者,發聲寥亮。追思曩昔遊宴之好,感音而嘆,故作賦雲。”後用“長笛鄰家”為感舊興懷之典。
例句:他撫摸著自己的琴弦,長笛鄰家,好多以往的好曲子隴上心頭。
3. 求帶有冰,恩,笛 的成語或四個字的名稱這是帶有冰的:
雪窖冰天 窖:收藏東西的地洞。到處是冰和雪。形容天氣寒冷,也指嚴寒地區。
冰寒於水 冰比水冷。比喻學生勝過老師。
冰肌玉骨 冰:晶瑩。肌骨如同冰玉壹般。形容女子肌膚瑩潔光滑。
冰清玉潤 象冰壹樣晶瑩,如玉壹般潤澤。原指晉樂廣衛玠翁婿倆操行潔白。後常比喻人的品格高潔。
冰炭不同器 冰和炭火不能放在同壹個器具裏。比喻性質不同的事物彼此排斥,不能相容。
冰天雪窯 到處是冰和雪。指嚴寒地區。
炙冰使燥 炙:烤。用火烤冰,想使它幹燥。比喻事情辦不到。
夏蟲疑冰 比喻人囿於見聞,知識短淺。
玉潤冰清 像玉壹樣潤澤,像冰壹樣清純。常喻人或物形神之美。
雪窯冰天 到處是冰和雪。指嚴寒地區。
含冰茹檗 檗,黃檗。形容生活清苦,為人清白。同“飲冰食檗”。
冰炭不相容 冰:冰塊;炭:炭火。比喻兩種對立的事物不能並存。
以貍致鼠、以冰致繩 用貓招引老鼠,用冰作繩索。比喻事情不能成功。
鑄木鏤冰 指約束樹木(使其按人為的形態生長),刻鏤冰塊(使其成某種精致的工藝品)。比喻經辦毫無成效的事情。
飲冰茹蘗 指生活清苦,為人清白。同“飲冰食蘗”。
炊沙鏤冰 炊沙不能成飯,刻冰不能作器。比喻徒勞無功。
伐冰之家 伐冰,鑿取冰塊。古代唯有卿大夫以上的貴族喪祭得以用冰,用以稱達官貴族。
飲冰吞檗 指生活清苦,為人清白。同“飲冰食蘗”。
飲冰食蘗 指生活清苦,為人清白。亦作“飲冰吞檗”、“飲冰茹蘗”。
這是帶有恩的:
恩恩相報 用恩惠報答恩惠;把有利於人的行為回報給有恩於己的人。
恩榮並濟 恩榮:恩惠榮寵。濟:調濟。恩惠與榮耀兩種手段壹起施行。
恩同父母 恩:恩惠;同:如同。待人的好處、恩惠之大如同父母壹樣。
恩山義海 恩愛像高山壹樣重,情義像大海壹樣深。形容恩惠深,情義重。
返哺之恩 返哺:雛鳥長大,銜食哺其母。比喻報答親恩。
拜恩私室 指感謝有權勢的人的推薦提拔。
德重恩弘 重:崇高、深厚;弘:通“宏”,大。道德高尚,恩惠廣大。形容普施恩德。
背恩忘義 背:背叛。辜負別人對自己的恩義。
背恩負義 指辜負別人對自己的恩義。同“背恩忘義”。
以義斷恩 用大義割斷私恩。指秉公行事,不徇私情。
以義割恩 義:道義。用大義割斷私恩。指秉公辦事,不殉私情。
恩斷義絕 恩:恩情;義:情義。感情破裂。多指夫妻離異。
劬勞之恩 指父母辛勞養育子女之恩。
掠美市恩 掠美:奪取別人的美名或功績以為己有。市恩:買好,討好。
指用別人的東西來買好。
恩不放債 對親人不宜放債。意指免因錢財交往而致發生怨懟。恩,指親人。
負恩忘義 忘記別人對自己的恩德和好處,做出對不起別人的事。同“負恩背義”。
背恩棄義 指辜負別人對自己的恩義。同“背恩忘義”。
侈恩席寵 指張揚恩遇,憑恃寵幸。
知恩報德 知道了受人家的恩惠就報答人家的恩惠。同“知恩報恩”。
義斷恩絕 義:情義;恩:恩情。指情誼完全決裂。
這是帶有笛的:
品簫弄笛 吹奏洞簫和笛子。指人擅長音樂。
山陽笛聲 形容懷念老朋友。
山陽聞笛 比喻沈痛懷念故友。
有幫助請采納,謝謝!
4. 有什麽關於吹笛的樣子,四字成語啞口無言yǎ kǒu wú yán
[釋義] 像啞巴壹樣;說不出話來。形容理屈詞窮的樣子。
[語出]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八卷:“壹番言語;說得張六嫂啞口無言。”
[正音] 啞;不能讀作“yā”。
[辨形] 啞;不能寫作“亞”。
[近義] 張口結舌 默默無言 理屈詞窮
[反義] 振振有詞 理直氣壯 口若懸河
[用法] 含貶義。多形容被駁得理屈詞窮;或因其他原因而壹聲不響。壹般作謂語、定語、補語。
[結構] 主謂式。
[辨析] (壹)~和“張口結舌”;都用來形容“說不出話來”;或用於形容理屈詞窮。但~有時也形容由於某種原因默不作聲;無話可說:“張口結舌”多指想說而說不出來;形容驚慌、害怕或緊張的樣子。(二)見“理屈詞窮”(608頁)。
[例句] 他那故做正經的姿態;使大家不禁~。
5. “笛”字開頭的成語有哪些沒有笛字開頭的成語,含有笛字的成語有:笙簫管笛、棚車鼓笛 、山陽聞笛、鄰家吹笛、品簫弄笛等。
1、笙簫管笛 [ shēng xiāo guǎn dí ]
基本釋義:泛指吹奏樂器。
出處:清 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四回:“他( 鮑文卿 )到家料理了些柴米,就把家裏笙簫管笛、三弦琵琶,都收拾了出來,有的斷了弦,也有壞了皮的。”
2、山陽聞笛 [ shān yáng wén dí ]
基本釋義:比喻沈痛懷念故友。
出處:唐 方幹《題故人廢宅》:“山陽聞笛若為聽。”
白話譯文:好像聽到沈痛懷念故友的笛聲。
3、鄰家吹笛 [ lín jiā chuī dí ]
基本釋義:同“ 鄰笛 ”。指傷逝懷舊。
出處: 清 宋琬 《清之名彥鄭羽宸杜允良李方壺輩皆先君門下士相繼而歿詩以哀之》:“鄰家吹笛切,倍使旅魂驚。”
白話譯文:領家傷逝懷舊的笛聲,加重了旅客驚恐感。
4、品簫弄笛 [ pǐn xiāo nòng dí ]
基本釋義:吹奏洞簫和笛子。
出處:現代 黃小配《大馬扁》第七回:“忽聽得隔壁嗷嗷嘈嘈,有品簫弄笛的,有猜拳行會的,動得自己心癢。”
5、棚車鼓笛 [ péng chē gǔ dí ]
基本釋義:宋真宗鹹平、景德間,天下升平。
出處:宋 邵伯溫 《聞見前錄》卷三:“洛中風氣,富家每以車載酒食聲樂,遊於通衢,稱做'棚車鼓笛'。”
白話譯文:洛陽城中的風氣,每個富貴人家都以用車載酒食,演奏樂曲在通衢遊走。
6. 四字詞語(或成語)有 有有本有原指有根源;源源本本。亦作“有本有源”。
有本有源指有根源;源源本本。同“有本有原”。
有板有眼板:演奏民族音樂或戲曲時用來打拍子的樂器;眼:戲曲中的拍子。指唱腔合乎節拍。亦指言語行事有節奏、有條理。
有本有則指壹切事物都有壹定的規律。
有財有勢既有錢財,又有勢力。同“有錢有勢”。
有膽有識既有膽量又有見識。
有度有識度:度量;識:見識。既有寬廣的胸懷,能容納別人的意見,又有廣博的學識和主張。
有典有則典:法則;則:準則。指有法可供依據的準則或法度。
有風有化指有教育意義。
有根有底猶言有根有據。
有根有據有根據,不是憑空捏造。
有根有苗有根據,有線索。
有名有利既有名譽又有利益。
有名有姓指事物有根據,可以考證。
有模有樣形容模仿得很像。
有利有弊有好的壹面,也有壞的壹面。
有棱有角比喻為人方正。也形容臉色嚴峻。
有來有往指對等行動。所指因文而異。
有勞有逸工作與休息安排得合適恰當,勞逸均勻。
有憑有據既有憑證,又有依據。
有錢有勢既有錢財,又有勢力。
有權有勢勢:地位和權力。既有權力,又有地位。
有情有義對人有深厚感情和情義。
有情有意形容情義深厚。
有聲有淚形容表現得淒婉動人。
有三有倆指有富餘錢財。
有聲有情形容其聲感人至深。
有聲有色形容說話或表演精彩生動。
有色有聲原形容既有聲望,又有文采,看起來十分顯耀。後也形容說話或表演精彩生動。
有首有尾首:頭。有開頭,有結尾。做事能堅持到底。指故事或文章結構完整
有說有笑連說帶笑。形容十分歡快。
有始有卒指做事能貫徹始終,堅持到底。
有始有終有開頭也有收尾。指做事能堅持到底。
有頭有臉有面子;頭面人物。
有條有理形容層次、脈絡清楚。
有頭有腦比喻有頭緒,有條理。
有頭有尾既有形狀,又有結尾。形容結構很完整或辦事有始有終。
有為有守有為:有作為;有守:有操守。既有作為,又有操節。形容人的完美。
有物有則指天地間凡事物皆有其法則、規律。
有血有肉比喻富有生命的活力和內容。多用來形容文藝作品中人物形象生動。
有心有意猶言誠心誠意。形容十分真摯誠懇。
有勇有謀既勇敢,又有智謀。形容人智勇雙全。
有張有弛意思是寬嚴相結合,是文王武王治理國家的方法。現用來比喻生活的松緊和工作的勞逸要合理安排。
有滋有味指十分有味道,生動
有枝有葉形容真切詳盡。
7. 笛字開頭的成語沒有笛字開頭的成語,包含笛字的詞語有:警笛 汽笛 鳴笛 羌笛 長笛 短笛 笛膜 橫笛 笛子 風笛 鐵笛 擪笛 玉笛 鼻笛
笛 dí
釋義
1、(形聲。從竹,由聲。本義:笛子,管樂器名,竹制,左壹孔為吹口,次孔加竹膜,右六孔皆上出,又謂之橫吹)
2、同本義
3、響聲尖銳的發音器 。
擴展資料
壹、字形演變
二、字源解說
1、文言版《說文解字》:笛,七孔筩也。從竹,由聲。羌笛三孔。
2、白話版《說文解字》:笛,七孔管樂器。字形采用“竹”作邊旁,采用“由”作聲旁。而羌笛則為三孔。
三、相關詞匯解釋
1、鳴笛[míng dí]
為引起註意而拉汽笛、按汽車喇叭等:~致意。禁止車輛~。
2、羌笛[qiāng dí]
羌族管樂器,雙管並在壹起,每管各有六個音孔,上端裝有竹簧口哨,豎著吹。
3、長笛[cháng dí]
吹孔氣鳴樂器。管身呈細圓柱形,為木質或金屬管,屬於木管樂器。管身有孔,孔上有鍵。高音區音色清澈、明亮,穿透力強。用於獨奏、重奏及軍樂、管弦樂合奏。
4、笛膜[dí mó]
從竹子或蘆葦的莖中取出的薄膜,用來貼在笛子左端第二個孔上,吹笛時振動發聲。
5、橫笛[héng dí]
笛子。即今七孔橫吹之笛,與古笛之直吹者相對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