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釋:裹:纏。停步不前,好像腳被纏住了壹樣。
出自:秦·李斯《諫逐客書》:“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
示例:我們不能做有名無實的黨員,不能總在困難面前~。
◎楊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十九章
語法:偏正式;作謂語、定語、狀語;指思想保守
成語故事
李斯是秦始皇時期的宰相。不過,他剛到秦國時,僅僅是壹個客卿,還不是宰相。所謂客卿,就是從別的國家來為秦國服務的人。那個時候,秦始皇也剛即位,還沒有統壹天下,號稱始皇帝。
這個時候,有壹位水利家,叫做鄭國,從韓國來到了秦國。他向秦王趙政建
議說:“秦國想不想發展壯大呀?如果想的話,您首先得在國內富國強民。秦國有遼闊的土地,但是水利不足。我是搞水利的,我願意盡壹份力量,給您修壹道渠,
這道渠可以灌溉四萬頃良田。這四萬頃良田如果都能打出糧食,您糧庫的糧食就積累得多了,這樣的話您就有力量向外擴張。”趙政覺得他講的有理,就說:“那好吧,就聽妳的。”
於是,鄭國當了總指揮,帶著人在涇水邊開出壹條渠來。這條渠開了三年,秦國出動了不少人力、物力、財力。渠修成後,秦國果然受益,延伸三百裏,能灌溉四萬頃良田。這渠就被稱為鄭國渠,又叫鄭渠。按理說這是好事,但是後來在秦國卻有人說,鄭國其實是壹個間諜。因為秦國當時太強大,鄭國所在的韓國感到受威脅,就把鄭國派來幫秦國修渠,而且壹修就是三年,目的是為了耗費秦國的人力、財力和物力。這樣秦國就沒有力量興兵侵略別的國家,就可以讓別的國家緩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