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倒黑白成語故事_成語“顛倒黑白”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
“顛倒黑白”這則成語的意思是硬把黑的說成白的,把白的說成黑的,用來比喻蓄意歪曲事實,混淆是非。
這則成語出自《楚辭·九章·懷沙》:變白以為黑兮,倒上以為下。
屈原是戰國時壹位偉大的詩人。他知識淵博,擅長辭令,無論在政治、外交還是在文學上,都有非常突出的才能和造詣,因此深得楚懷王的信賴,任命他為左司徒。但是由於屈原對內主張改革弊政,對外主張采取聯齊抗秦的策略,觸犯了貴族階級的利益,引起了他們的忌恨。
因此他們中的壹些人,如令尹子蘭、上官大夫靳尚等,不斷地向楚懷王進讒言,誣陷屈原。
時間長了,楚懷王就漸漸疏遠了屈原。
懷王的兒子襄王即位後,更加糊塗昏庸,對靳尚、子蘭更是言聽計從,把屈原流放到遙遠偏僻的湘水地區。公元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率軍攻破楚國的都城郢,燒毀了楚國先王的陵墓,人民背井離鄉,四處逃亡。屈原在湘水聽到這壹變故後,感到非常絕望,但自己慘遭流放,報國無門,只能把滿腔的愛國之心與悲憤之情,抒發在回環起伏、激越奔放的詩篇中。“變白以為黑兮,倒上以為下”就是對那些故意顛倒黑白、葬送楚國的奸佞小人所作的控訴與鞭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