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革裹屍(拼音:mǎ gé guǒ shī)是壹則來源於歷史故事的成語,成語有關典故最早出自於南朝·宋·範曄《後漢書·馬援傳》。
“馬革裹屍”的原義是死於戰場後,用馬皮把屍體包裹起來,比喻英勇作戰;在句子中可充當作謂語、定語、賓語;含褒義;也作“裹屍馬革”。
成語出處
初,援軍還,將至,故人多迎勞之,平陵人孟冀,名有計謀,於坐賀援。
援謂之曰:“吾望子有善言,反同眾人邪?昔伏波將軍路博德開置七郡,裁封數百戶;今我微勞,猥饗大縣,功薄賞厚,何以能長久乎?先生奚用相濟?”
冀曰:“愚不及。”
援曰:“方今匈奴、烏桓尚擾北邊,欲自請擊之。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
冀曰:“諒為烈士,當如此矣。”(南朝·宋·範曄《後漢書·馬援傳》)
後人據此概括出成語“馬革裹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