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描寫張騫的精神詞語

描寫張騫的精神詞語

1.形容張騫的成語

九死壹生 [jiǔ sǐ yī shēng]

生詞本

基本釋義

九:表示極多。形容經歷很大危險而幸存。也形容處在生死關頭,情況十分危急。

出 處

戰國·楚·屈原《離騷》:“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唐·劉良註:“雖九死無壹生;未足悔恨。”

例 句

為向朝廷交納毒蛇以抵其賦稅,蔣氏~,冒險捕蛇。

近反義詞

近義詞 急不可待 死裏逃生 岌岌可危 絕處逢生 千鈞壹發

反義詞 安然無恙 安然無事

成語接龍

生肉枯骨 骨騰肉飛 飛砂走石 石火風燭 燭照數計 計不旋跬 跬步千裏 裏勾外連 連昬接晨 晨炊星飯 飯糗茹草 草間求活 活眼活現 現鐘不打 打人罵狗 狗屁不通 通儒達士 士飽馬騰 騰聲飛實 實逼處此 此中三昧 昧己瞞心 心慌意急 急如風火 火熱水深 深思遠慮 慮周藻密 密約偷期 期期艾艾 艾發衰容 容光煥發 發奮為雄 雄才大略 略窺壹班 班衣戲彩 彩鳳隨鴉

2.贊美張騫的詞語 名句(最少3個)

王昌齡 橫吹曲辭·出塞 白花垣上望京師,黃河水流無盡時。

窮秋曠野行人絕,馬首東來知是誰。 王偃 相和歌辭·明妃曲 北望單於日半斜,明君馬上泣胡沙。

壹雙淚滴黃河水,應得東流入漢家。 薛逢 雜曲歌辭·涼州詞 昨夜蕃兵報國仇,沙州都護破涼州。

黃河九曲今歸漢,塞外縱橫戰血流。 劉禹錫 雜曲歌辭·浪淘沙 九曲黃河萬裏沙,浪淘幾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 李頎 百花原(壹作王昌齡《出塞行》) 百花原頭望京師,黃河水流無已時。

窮秋曠野行人絕,馬首東來知是誰。 王昌齡 送裴圖南 黃河渡頭歸問津,離家幾日茱萸新。

漫道閨中飛破鏡,猶看陌上別行人。 王昌齡 旅望(壹作出塞行) 白花原頭望京師,黃河水流無盡時。

窮秋曠野行人絕,馬首東來知是誰。 常建 塞下曲四首 龍鬥雌雄勢已分,山崩鬼哭恨將軍。

黃河直北千餘裏,冤氣蒼茫成黑雲。 李白 送外甥鄭灌從軍三首 月蝕西方破敵時,及瓜歸日未應遲。

斬胡血變黃河水,梟首當懸白鵲旗。 高適 九曲詞三首 鐵騎橫行鐵嶺頭,西看邏逤取封侯。

青海只今將飲馬,黃河不用更防秋。 杜甫 黃河二首 黃河北岸海西軍,椎鼓鳴鐘天下聞。

鐵馬長鳴不知數,胡人高鼻動成群。 杜甫 黃河二首 黃河西岸是吾蜀,欲須供給家無粟。

願驅眾庶戴君王,混壹車書棄金玉。 杜甫 喜聞盜賊蕃寇總退口號五首 蕭關隴水入官軍,青海黃河卷塞雲。

北極轉愁龍虎氣,西戎休縱犬羊群。 王之渙 涼州詞二首 黃河遠上白雲間,壹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光不度玉門關。 柳中庸 河陽橋送別 黃河流出有浮橋,晉國歸人此路遙。

若傍闌幹千裏望,北風驅馬雨蕭蕭。 柳中庸 征怨 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

三春白雪歸青冢,萬裏黃河繞黑山。 李益 塞下曲 蕃州部落能結束,朝暮馳獵黃河曲。

燕歌未斷塞鴻飛,牧馬群嘶邊草綠。 李益 塞下曲 黃河東流流九折,沙場埋恨何時絕。

蔡琰沒去造胡笳,蘇武歸來持漢節。 李益 統漢峰下(壹作過降戶至統漠烽) 統漢峰西降戶營,黃河戰骨擁長城。

只今已勒燕然石,北地無人空月明。 張誌和 上巳日憶江南禊事 黃河西繞郡城流,上巳應無祓禊遊。

為憶淥江春水色,更隨宵夢向吳洲。 劉禹錫 浪淘沙九首(第四首壹作張籍詩) 九曲黃河萬裏沙,浪淘風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 孟郊 聞夜啼贈劉正元 寄泣須寄黃河泉,此中怨聲流徹天。

愁人獨有夜燈見,壹紙鄉書淚滴穿。 白居易 河陰夜泊憶微之 憶君我正泊行舟,望我君應上郡樓。

萬裏月明同此夜,黃河東面海西頭。 白居易 別陜州王司馬 笙歌惆悵欲為別,風景闌珊初過春。

爭得遣君詩不苦,黃河岸上白頭人。 李德裕 上巳憶江南禊事 黃河西繞郡城流,上巳應無祓禊遊。

為憶淥江春水色,更無宵夢向吳州。 李涉 逢舊二首 將作乘槎去不還,便尋雲海住三山。

不知留得支機石,卻逐黃河到世間。 陸暢 宿陜府北樓奉酬崔大夫二首 樓壓黃河山滿坐,風清水涼誰忍臥。

人定軍州禁漏傳,不妨秋月城頭過。 鮑溶 塞上行 西風應時筋角堅,承露牧馬水草冷。

可憐黃河九曲盡,氈館牢落胡無影。 李商隱 次陜州先寄源從事 離思羈愁日欲晡,東周西雍此分塗。

回鑾佛寺高多少,望盡黃河壹曲無。 薛逢 涼州詞 昨夜蕃兵報國仇,沙州都護破涼州。

黃河九曲今歸漢,塞外縱橫戰血流。 司空圖 浪淘沙 不必長漂玉洞花,曲中偏愛浪淘沙。

黃河卻勝天河水,萬裏縈紆入漢家。 司空圖 偶書五首 新店南原後夜程,黃河風浪信難平。

渡頭楊柳知人意,為惹官船莫放行。 胡曾 詠史詩·黃河 博望沈埋不復旋,黃河依舊水茫然。

沿流欲***牛郎語,只得靈槎送上天。 周樸 塞上曲 壹陣風來壹陣砂,有人行處沒人家。

黃河九曲冰先合,紫塞三春不見花。 和凝 宮詞百首 玉甃蓮池春水平,小魚雙並錦鱗行。

內中知是黃河樣,九曲今年徹底清。 王偃 明君詞 北望單於日半斜,明君馬上泣胡沙。

壹雙淚滴黃河水,應得東流入漢家。 李嶠 又送別 岐路方為客,芳尊暫解顏。

人隨轉蓬去,春伴落梅還。白雲度汾水,黃河繞晉關。

離心不可問,宿昔鬢成斑。 戎昱 塞下曲 上山望胡兵,胡馬馳驟速。

黃河冰已合,意又向南牧。嫖姚夜出軍,霜雪割人肉。

李益 效古促促曲為河上思婦作 促促何促促,黃河九回曲。嫁與棹船郎,空床將影宿。

不道君心不如石,那教妾貌長如玉。 王維 榆林郡歌 山頭松柏林,山下泉聲傷客心。

千裏萬裏春草色,黃河東流流不息。黃龍戍上遊俠兒,愁逢漢使不相識。

孟郊 雜曲歌辭·羽林行 朔雪寒斷指,朔風勁裂冰。胡中射雕者,此日猶不能。

翩翩羽林兒,錦臂飛蒼鷹。揮鞭決白馬,走出黃河淩。

李白 古風 羽族稟萬化,小大各有依。周周亦何辜,六翮掩不揮。

願銜眾禽翼,壹向黃河飛。飛者莫我顧,嘆息將安歸。

李白 贈崔侍郎 黃河二尺鯉,本在孟津居。點額不成龍,歸來伴凡魚。

故人東海客,壹見借吹噓。風濤倘相見,更欲淩昆墟。

李白 寄遠十壹首 陽臺隔楚水,春草生黃河。相思無日夜,浩蕩若流波。

流波向海去,欲見終無因。

3.有關張騫的成語

據漢·班固《漢書·西南夷傳》記載,張騫出使西域回來之後,向漢武帝詳細匯報了西域的地理環境和風俗人情。武帝受到張騫出使西域成功的 *** ,激發了雄心壯誌,又叫他出使西南,溝通當時的大夏國,即今天的雲、貴壹帶。

張騫壹行到了昆明、滇國和夜郎。滇王問張騫等人:“漢朝與我們相比,哪個大?”後來漢朝使者在與夜郎國王壹起喝酒時,夜郎王也問了同樣的問題:“漢朝與夜郎哪個大?”

張騫心裏明白,夜郎的地盤只及得上漢朝壹個郡。可夜郎國王因為山高林密,沒有走出去,還以為夜郎是天下的大國家呢。

“夜郎自大”比喻孤陋寡聞而又妄自尊大。

“不得要領”這則成語的“要”,即腰,指衣腰;“領”指衣領。古人上衣下裳,提上衣時拿著衣領,提下裳時拿著貼腰部份。“要領”是比喻人的意旨,這裏引申為態度。現在壹般來表示說話、寫文章抓不住要點或關鍵。

這個成語來源於《史記.大宛列傳》,騫從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領。

4.什麽是張騫精神

張騫精神,指敢於冒險,不畏艱難,不怕吃苦,百折不撓,不達目標誓不罷休的精神和不辱使命的民族氣節以及誠實、厚道、正義、求實的作風。

張騫精神解讀

張騫作為那個時代第壹個走向世界的中國人,有著非同尋常的膽識和魄力。他代表西漢 *** 兩次出使西域和壹次出使西南夷,在聯合西域諸國***同抗擊匈奴侵擾,開通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通道——絲綢之路,促進統壹的多民族國家形成和發展等方面,都有著不可磨滅的功績。張騫的建功立業是漢武帝時期西漢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同時也和張騫自身所具有的優良品德分不開。兩千多年來,張騫的精神和業績壹直被世人所稱頌,成為中西方人民廣泛認同的開拓進取典範人物。在新的歷史時期,城市的發展與競爭,已經進入到以文化論輸贏,以文明比高低,以精神定成敗的階段。張騫文化、張騫精神作為漢中最具影響力的文化品牌和精神遺產,應該成為漢中城市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5.張騫的那些精神品質值得我們學習和發揚

張騫精神,指敢於冒險,不畏艱難,不怕吃苦,百折不撓,不達目標誓不罷休的精神和不辱使命的民族氣節以及誠實、厚道、正義、求實的作風。

張騫作為那個時代第壹個走向世界的中國人,有著非同尋常的膽識和魄力。他代表西漢 *** 兩次出使西域和壹次出使西南夷,在聯合西域諸國***同抗擊匈奴侵擾,開通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通道——絲綢之路,促進統壹的多民族國家形成和發展等方面,都有著不可磨滅的功績。張騫的建功立業是漢武帝時期西漢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同時也和張騫自身所具有的優良品德分不開。兩千多年來,張騫的精神和業績壹直被世人所稱頌,成為中西方人民廣泛認同的開拓進取典範人物。在新的歷史時期,城市的發展與競爭,已經進入到以文化論輸贏,以文明比高低,以精神定成敗的階段。張騫文化、張騫精神作為漢中最具影響力的文化品牌和精神遺產,應該成為漢中城市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縱觀張騫的壹生,其最突出的優良品德有以下幾個方面:壹、敢為天下先的開拓精神 西漢初期,由於國力貧弱,無力抗擊匈奴,自漢高祖開始壹直對匈奴實行和親政策,但匈奴自恃兵強馬壯,對漢朝邊境數有侵擾,漢匈關系壹直處於“和親不和平”的局面,到漢武帝時,隨著經濟的恢復發展,國力日趨強盛,原先對匈奴的妥協求安也就轉而為積極備戰。當漢武帝從匈奴降者口中得知大月氏國在匈奴逼迫下逃往西域的消息後,就想與之聯合***擊匈奴,遂出榜召募能擔此重任的使者。當時,蔥嶺以東的廣大地區小國林立,“各有君長,無所統壹,兵眾分弱”,都在匈奴的控制之下。蔥嶺以西雖有眾多民族和邦國,由於匈奴的阻隔,從來與漢朝不通音信,視同絕域。道路遙遠,地理方位模糊不清,匈奴的阻隔,語言風俗的差異等等,都意味著本次出使有極大的風險。可是,胸懷大誌的張騫並不甘心於“掌守門戶,出任車騎”的郎官生涯,他毅然揭榜 *** ,於建元三年,帶著壹百多名勇武之士西辭長安,開始了他的探險之旅。

張騫這次出使西域,歷時十三載,行程幾萬裏,所受艱辛困苦是今天的人們所難以想象的。他那種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大無畏英雄氣概,不僅為當時的人們樹立了良好風範,更值得今天的漢中人去學習。有史以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古訓壹直激勵著人們去探索、去發現、去創新。只有那些敢於冒險、勇於實踐、大膽創新的人,最終才能成就壹番宏圖偉業,成為時代的英雄。二、矢誌不渝的頑強毅力和勇於進取的品格 張騫受命出使,率眾西行。當時,他既不知大月氏西遷何處,也不知路途之遠近。所經之地,不僅自然條件惡劣,衣食沒有保證,且處在匈奴的嚴密控制之下,隨時都有喪生的危險。張騫的隨從大部分人犧牲在艱難的途程中,十三年後從西域歸來時,壹百多人的使團只剩下張騫和堂邑父二人了。

陜西王儒卿等人所著的《陜西鄉賢事略·漢張騫事略》中稱贊說:“張騫跋涉於冰天雪磧之中,困頓於酪食毳衣之鄉,往往數日或數十日不得食,備歷艱難困苦,所至宣漢盛德,西域諸國、始知有漢……此非堅韌磊落不屈不撓之慨,其孰能排萬難,犯萬險,以卒達其所誌者耶!”這是壹段較為忠懇的評價。

張騫不畏難險出使大月氏的行動本身就體現了勇於進取的精神,為了完成這壹政治使命,張騫雖兩度為匈奴所俘,卻想方設法脫離虎口。兩次出使西域的過程中充滿了各種意想不到的困難和挑戰。他沒能按原定計劃說服月氏國和烏孫國***擊匈奴,但他沒有氣餒,反而更加積極地富於創造性地開始了對西域諸國的實地考察。對各國的地理位置、山川形勢、人口、物產、軍事、交通以及與匈奴的關系等各個方面進行了全面了解。正是基於張騫回國後所提供的第壹手資料,西漢王朝才能做出抗擊匈奴的正確決策。三、尚氣節、重信守,富有愛國精神 《史記·大宛列傳》記載:“留騫十余歲,與妻有子,然持漢節不失。”漢節不僅是天子所賜,更是國家、民族的象征,是他的信念所在。身處異國他邦,面對匈奴的威逼利誘,面對無數的艱難困苦,張騫堅守漢節,不改初衷,認準壹個目標勇往直前,這是十分難能可貴的。

張騫還是壹個頗重信義之人,史稱“騫為人強力,寬大信人,蠻夷愛之。”在出使西域諸國過程中,張騫突破了中原人固有的盲目自大的狹隘意識,尊重所到各國的首領,以禮相待、以誠相見。他建議漢武帝用“以義屬之”的方式,與西域各國往來,使漢朝“地廣萬裏,重九譯,致殊俗,威德遍於四海”。其實就是向漢王朝倡導“和平外交”的思想。正因為張騫所到之處表現出平等、友善、寬容、互利的使者風範,才能使得“蠻夷愛之”。在他去世後,漢朝派出的使者“皆稱博望候,以為質於外國,外國由此信之”。可見張騫的人格魅力在西域諸國影響之深遠。

張騫有著諸多優良品質,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開拓進取,堅韌不拔,務實守信”。

6.來個學霸寫壹下 史記中描寫了張騫的哪些才華,(怎麽描寫的

《史記》將張騫附傳於《衛將軍傳》,甚為簡略,而《大宛傳》記載張騫、李廣利事,較為詳細,止於李廣利封為海西侯。《漢書》將張騫、李廣利合為壹傳,補充材料,詳其始末,顯示漢武帝事外的精神及中西的交流。

大宛列傳中描述張騫有五點精神值得傳頌

壹、是張騫首先自願報名去開通西域

二、是張騫留匈奴十余年仍忠於漢朝

三、是張騫雖被貶為平民但仍壹聽召喚便又去開通西域

四、是張騫不怕艱難險阻率使團開通西域各國

五、是張騫開通西域道路的“鑿空”精神永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