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刀人比喻頂替他人撰寫文章之人,又借指替別人辦事之人。
捉刀人,是漢語的壹則成語,捉刀人原指曹操,泛指具有威懾力的英雄人物;後指拿著筆的旁侍(捉:握、拿。刀:此處指修改竹木簡錯字的小型工具),引申頂替人做事或作文的人。其結構為偏正式,在句子中可作賓語、定語等。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既畢,令間諜問曰:‘魏王如何?’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頭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王聞之,追殺此使。”後人由此典故剪裁“捉刀人”作為壹則成語。
宋·劉子翚《建康六感·吳》:“龍翔大耳兒,虎視捉刀人。風雲競追逐,逸軌誰能遵。”
清·蒲松齡《聊齋誌異·張鴻漸》:“趙以巨金納大僚,諸生坐結黨被收,又追捉刀人。”
成語寓意:
“捉刀人”典故中的曹操,是外貌上具有威懾力的英雄人物。曹操要見匈奴使者,想在政治上達到震懾匈奴人的目的,但自以為外形鄙陋,便請儀容清雅的崔琰冒充自己,自己則假扮侍衛,捉刀立於旁。然而,捉刀當侍衛的曹操卻掩蓋不住壹股英雄氣,被匈奴使者品定為真正的英雄。曹操雄霸壹方,魏晉的基業由他開創。
匈奴使者見曹操的時候,曹操已從壹般的諸侯,做到大漢的丞相和魏公,最後被封為魏王,這時的他,功成業就,自然有壹股掩蓋不住的英雄氣。匈奴使者來此,當然也知道魏王是當世英雄。然而,匈奴使者並不認識曹操,他評眼前的這位“魏王”有雅望,評“捉刀人”為英雄。他所依據的只是人的外貌形象。
“捉刀人”意義後來發生了改變。上古的人以刀為筆,竹木簡出現後,又用刀修改竹木簡上的錯誤,因此,“捉刀人”就演變成替別人代筆作文的人,也稱代替別人做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