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誨人不倦”的“倦”意思是厭煩。
1、拼音:huì rén bù juàn。
2、釋義:誨:教導;誘導。意指教導別人而不知疲倦。
3、出處:春秋時期孔子及在傳弟子,《論語·述而》第三十四章:“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後人據此概括出成語“誨人不倦”。
4、成語寓意:“誨人不倦”是孔子所提倡的教學態度,也作為壹種精神歷來被為師者效仿,從古至今,大千世界,教育和教學與每個人並非是與生俱在的職能。人壹生能夠誨人與否,以及怎樣誨人,都與壹己的生存生活並無必然聯系。
現實生活中,並非人人都必須去誨人不可。正是此種特定的利他性、無功利性,決定教育教學事項,付出、付出、再付出,付出才是它永久的價值指向。為人師表,用認真嚴謹的態度,對學生進行細心地教導,做到了不厭其煩教學,“點燃了自己,照亮了別人”是很好的教師寫照。
“誨人不倦”成語典故:
孔子,名丘,字仲尼。中國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教學上有豐富的經驗,常常和學生們壹道研討問題。他壹壹走入學生群中,學生們總是提出各種問題來請教他,而孔子總是耐心地給學生解答。
有壹次,壹個學生問孔子道:“老師,妳苦口婆心地教導我們,希望我們將來有出息。根據我們的實際情況,妳覺得哪些問題應該引起我們註意,哪些事情是妳最憂心的呢?”孔子和善地看了看這個學生,然後說:“品德沒有很好地培養,學問沒有很好地深鉆鞏固,聽到說要做好事,卻不身體力行,自己有了缺點,卻不立即改正,這些都是我的憂慮。”
接著另壹個學生問道:“老師,我們學得的知識怎樣才能鞏固呢?”孔子回答說:“學了之後,要經常復習,才能把學得的知識鞏固下來,才會越學越有興趣。”孔子給學生解答問題懇切又耐心,釋去了學生腦海中壹個又壹個的疑問,大家很受感動,情不自禁發出了感嘆:“老師真好啊。老師不但在學習上不知疲倦,而在教導我們時又這樣耐心,真是難能可貴啊。”
孔子聽了學生們的贊揚,謙遜地說:“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學習起來永遠不覺得厭煩,教導他人從不知道厭倦,這些就是我對自己的要求。我常常捫心自問,以上要求,我是否都做到了呢?”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誨人不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