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晬面盎背[ zuì miàn àng bèi ]
1. 解釋:指德性表現於外,而有溫潤之貎,敦厚之態。指有德性者的儀態。
2. 出自:語出《孟子·盡心上》:“君子所性,仁義利智根於心。其生色也,晬然見於面,盎於背,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
譯文:君子的本性,仁義禮智植根在心中,它們產生的氣色是純正和潤的,顯現在臉上,充滿在體內,延伸到四肢。四肢不必等他的吩咐,便明白該怎樣做了。”
3. 用法:作謂語、定語;指道德修養到家。
二、叢雀淵魚[ cóng què yuān yú ]
1. 解釋:比喻不行善政,等於把老百姓趕到敵人方面去。
2. 出自:語出《孟子·離婁上》:“為淵驅魚者,獺也;為叢驅爵(雀)者,鹯也;為湯武驅民者,桀與紂也。”
譯文:替深水趕來魚的,是水獺;替樹叢趕來鳥雀的,是鷂鷹;替湯王、武王趕來百姓的,是夏桀和商紂。
3. 用法:作賓語、定語;用於為政等。
三、魚與熊掌[ yú yǔ xióng zhǎng ]
1. 解釋:比喻俱為所欲,難於取舍之物。
2. 出自:語本《孟子·告子上》:“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譯文: 魚是我想要的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都得到的話,那麽我就只好舍棄魚而選取熊掌了。
四、得道多助[ dé dào duō zhù ]
1. 解釋:指符合道義者則能得到多數人的幫助。
2. 出自:先秦·孟軻《孟子·公孫醜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譯文:能行“仁政”的君王,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連內外親屬也會背叛他。
3. 用法:主謂式;作賓語、定語;含褒義。
五、齊東野語[ qí dōng yě yǔ ]
1. 解釋:齊東:齊國的東部;野語:鄉下人的話。孟子蔑視農民,認為他們說的話沒有根據,聽信不得。比喻荒唐而沒有根據的話。
2. 出自:《孟子·萬章上》:“此非君子之言,齊東野人之語也。”
譯文:這不是君子的話,是齊東野人的話。
3. 用法:偏正式;作賓語;比喻荒唐而沒有根據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