沌(dùn ,zhuàn),漢字,部首為氵,總筆畫數為7筆,釋義是指水勢洶湧的樣子;渾沌無知的樣子。
相關星圖
包含"沌"字的成語?
***8個詞條 1766閱讀
混沌未鑿
混沌未鑿,漢語成語,拼音是hùn dùn wèi záo,意思是比喻人的本性純真樸實。出自清·文康《兒女英雄傳》。
混混沌沌
混混沌沌,漢語成語,拼音是hùn hùn dùn dùn,意思是迷糊不清的樣子,模糊壹片,不分明。出自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渾渾沌沌
渾渾沌沌,漢語成語,拼音是hún hún dùn dùn,意思是混雜、不分明的樣子,也指糊塗無知的樣子,形容迷糊,不清醒。出自《孫子·勢》。
腌臜混沌
腌臜混沌,漢語成語,拼音是ā zā hùn dùn,釋義為混賬的臟東西。
基本字義編輯 播報
● 沌
dùn
沌
◎ (混(hùn )沌)見“混”。
◎ (~~)1.水勢洶湧的樣子;2.渾沌無知的樣子。 [1]?
詳細字義編輯?
◎ 沌 dùn 形聲。字從水從屯,屯亦聲。“屯”意為“包裹”、“卷曲”。“水”與“屯”聯合起來表示“水汽圜轉”。本義:水汽圜轉。說明:太平洋上靠近赤道的海面因夏季海水溫度高而大量蒸發,這種騰空而起的海水蒸汽就是“混”(“渾”)。海水蒸汽在地球自轉偏轉力的作用下發生旋轉運動,從而形成壹個水汽閉合圈,這個水汽閉合圈就是“沌”。“混沌”就是發生期或形成期的臺風。
〈形〉
(1)愚昧無知 [benighted]。如:沌沌(昏昧無知的樣子);沌亂(混亂)
(2)另見 zhuàn
◎ 沌 zhuàn
〈名〉
(1) 水名 [Zhuan River]。在湖北省。上遊為東荊河,至漢陽縣沌口註入長江。
沌,水名,在江夏。——《廣韻》
(2)另見 dùn [2]?
古籍解釋編輯 播報
康熙字典
《廣韻》徒損切《集韻》杜本切《正韻》徒本切,?音囤。混沌,元氣未判也。亦作渾沌。《揚子·太?經》渾沌無端,莫見其根。
又不開通之貌。《莊子·應帝王》中央之帝為渾沌。《註》渾沌,無孔竅也。
又渾沌,四兇之壹。卽讙兜也。本獸名。《神異經》昆侖有惡獸,名曰渾沌。
又《廣韻》《集韻》?徒渾切,音屯。水勢也。《枚乗·七發》沌沌混混,狀如奔馬。《註》波相隨貌。
又《博雅》混混沌沌,轉也。《孫子·兵勢篇》渾渾沌沌,形圓而不可敗。
又《集韻》殊倫切,音淳。與純同。粹也。
又都困切,音頓。與忳同。愚貌。《老子·道德經》忳忳兮。或作沌。
又柱兗切,音篆。水名。在江夏。《水經註》涉水,又逕沌水,口水,南通縣之太白湖,湖水東南通江,又謂之沌口。
又有沌陽縣,處沌水之陽,故名。 [3]?
方言集匯編輯 播報
◎ 粵語:deon6
◎ 客家話:[客語拼音字匯] tun2 tun3 [寶安腔] tun3 | tun2 [客英字典] tun3 [臺灣四縣腔] tun3 [東莞腔] tun2 [海陸豐腔] tun3 [梅州腔] tun5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