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文學批評中名詞解釋:"知人論世"是什麽意思?

文學批評中名詞解釋:"知人論世"是什麽意思?

妳好!論世中國古代文論的壹種觀念,孟子提出的文學批評的原則和方法。出自《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認為,文學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時代背景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論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寫作的時代背景,才能客觀地正確地理解和把握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孟子的這壹原則對後世的文學批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為歷代文學批評家所自覺或不自覺地遵循。清代章學誠在《文史通義·文德》中說:“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論古人之辭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處,亦不可以遽論其文也。”知人論世,應當是“論世”第壹,“知人”第二,進行文學批評,也必須知人論世,才能對作品作出正確的評價。

成語 知人論世

發音zhī rén lùn shì

解釋 原指了解壹個人並研究他所處的時代背景。現也指鑒別人物的好壞,議論世事的得失。

出處《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附件:知人論世賞古詩

韓愈的《師說》歷來被認為是我國教育史上第壹篇專門論述“師道”的文章。但當我們聯系作品的社會背景、作者生平經歷等來解讀《師說》時,就會發現,文章不僅論述了從師學習的必要性和原則,批判了當時社會上“恥學於師”的陋習,更實踐了韓愈古文運動的思想,成為韓愈針對現實發表議論的壹個契機。

孟子說:“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 “尚”,同“上”,尚友就是上友,是以古人為朋友。這句話是說:只有了解古人所處的時代,了解他的為人和經歷,才能更好地理解他們和他們的作品。這種結合作者的生平和時代背景來理解作品的方法就是所謂的“知人論世”。它既是閱讀欣賞文學作品的前提條件,也是壹種基本方法。從壹定的角度而言,“知人論世”是讀者打開文學作品殿堂的鑰匙。而運用好這把鑰匙,更能讓我們找到鑒賞詩歌的途徑。

讓我們先來看壹首韓愈的《晚春》:“草樹知春不久歸, 百般紅紫鬥芳菲。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這是壹首頗具奇趣的小品。通過詩題,可知詩中描寫的是晚春景象;再讀詩句,眼前展現出壹幅群芳爭艷圖:春將歸去,似乎所有的草樹都探得了這個消息而想要留住她,各自使出渾身招數,吐艷爭芳,剎那間萬紫千紅,繁花似錦。可笑那本來缺色少香的柳絮、榆莢也不甘寂寞,前來湊熱鬧,因風起舞,化作雪飛。

如果不了解作者,就會對詩歌中 “楊花榆莢”有多種理解。但當我們聯系作者韓愈及其所處的時代,答案就很明確了。因為從韓愈生平與為人來說,他既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宗師,又是力矯元和輕熟詩風的奇險詩派的開派人物,頗具膽力。他能欣賞“楊花榆莢”的勇氣不為無因。他除了自己在群芳鬥艷的元和詩壇獨樹壹幟外,還極力稱頌當時不為人重視的孟郊、賈島。這兩人的奇僻瘦硬的詩風也是當時詩壇的別調,不也屬於“楊花榆莢”之列?由此可見,韓愈對他所創造的“ 楊花榆莢”形象,未必不帶同情,未必是壹味挖苦。甚而可以說,詩人是以此鼓勵像“楊花榆莢”那樣的“無才思”者要敢於創造。

可見,“知人論世”會讓我們在詩歌的字裏行間尋覓到詩人跳動的心脈,幫助我們追尋那逝去的歲月,真切感受遠古時代的氣息。

讓我們再來看壹首歐陽修的《別滁》: “花光濃爛柳輕明, 酌酒花前送我行。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離聲。”

本詩寫的是慶歷八年(公元1048年)歐陽修改任揚州知府,滁州父老鄉親為作者餞行時的情景。歐陽修於慶歷五年(公元1045年)貶為滁州知州,並做了兩年多地方官,我們會聯想到初中學過的《醉翁亭記》中那個“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的廬陵歐陽修。再聯系詩歌中的第三句“我亦且如常日醉”,讀者會心壹笑,詩人的醉,並非那澆愁之醉、郁悶之醉,而是得意之醉、歡愉之醉。

他樂觀豁達的情懷也就在此袒露無疑。

從知人論世做起,追憶那逝去歲月裏的絕代風華,我們才能領略古文的妙處,真正感受閱讀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