濫竽充數出自《韓非子·內儲說上》:“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說之,廩食以數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壹壹聽之,處士逃”。
濫竽充數是壹個漢語詞語,意思是不會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隊伍裏充數,比喻無本領的冒充有本領,次貨冒充好貨。戰國時期,齊國的國君齊宣王愛好音樂,尤其喜歡聽吹竽,手下有300個善於吹竽的樂師。齊宣王喜歡熱鬧,愛擺排場,總想在人前顯示做國君的威嚴,所以每次聽吹竽的時候,總是叫這300個人在壹起合奏給他聽。
成語故事
有個名叫南郭的處士聽說了齊宣王喜歡聽合奏,覺得有機可乘,是個賺錢的好機會,就跑到齊宣王那裏去,吹噓自己說:“大王啊,聽過我吹竽的人沒有不被感動的,就是鳥獸聽了也會翩翩起舞,花草聽了也會合著節拍擺動,我願把我的絕技獻給大王。”齊宣王聽得高興,很爽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編進那支300人的吹竽隊中。
這以後,南郭處士就隨那300人壹塊兒合奏給齊宣王聽,和大家壹樣享受著優厚的待遇,心裏極為得意。其實南郭處士他壓根兒就不會吹竽。每逢演奏的時候,南郭處士就捧著竽混在隊伍中,人家搖晃身體他也搖晃身體,人家擺頭他也擺頭,臉上裝出壹副動情忘我的樣子,看上去比別人吹奏得更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