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魯迅祝福課件段落用四字成語分析

魯迅祝福課件段落用四字成語分析

1. 魯迅《祝福》的重點是哪些段落

《祝福》是魯迅1924年創作的小說,收錄在魯迅小說集《仿徨》中。

該小說描寫祥林嫂壹生的悲慘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後中國的社會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階級對勞動婦女的摧殘與迫害,揭示了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指出徹底反對封建的必要性。

三次外貌描寫的作用:

第壹次:“我”在河邊最後壹次見到祥林嫂,祥林嫂是“五年前的花白的頭發,即今已經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臉上瘦削不堪,黃中帶黑,而且消盡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間或壹輪,還可以表示她是壹個活物.她壹手提著竹籃,內中壹個破碗,空的;壹手拄著壹支比她更長的竹竿,下端開了裂:她分明已經純乎是壹個乞丐了.”這是全文倒敘開頭處第壹次描寫祥林嫂,實際上卻是祥林嫂壹生時序中的死前的最後壹次外貌描寫:比五年前大見蒼老,頭發花白程度跟年紀不相稱,面容黑瘦,表情麻木,再加上乞丐的衣著,這壹切暗示著,祥林嫂的處境不僅不如第壹次到魯家(那時不幸卻還健壯),而且不如第二次再到魯家時了(那時悲慘但尚有生氣).這時肉體被摧垮,精神也已死亡了.這個倒敘開頭外貌描寫的是不幸的頂點,為讀者造成壹個欣賞的懸念,引導讀者深入下文.

第二次:“我”在魯家第壹次看到祥林嫂,恰在祥林嫂夫死出逃,初到魯家時,“頭上紮著白頭繩,烏裙,藍夾襖,月白背心,年紀大約二十六七,臉色青黃,但兩頰卻還是紅的……手腳都壯大,又只是順著眼,不開壹句口.”這第二次外貌描寫,刻劃的是自然時序中大家最早見到的祥林嫂──為死去的祥林穿孝,不幸;但年輕,順從沈默、健壯能幹,在魯家暫時安了身.這段已點出遭遇的不幸,但也暗示著抗爭的希望,所以盡管勞作辛苦,她卻“口角漸漸的有了笑影,臉上也白胖了”.

第三次:祥林嫂被從魯家搶走賣到山裏,夫死子亡後又回到魯家,“我”第二次見到祥林嫂時的樣子是“她仍然頭上紮著白頭繩,烏裙,藍夾襖,月白背心,臉色青黃,只是兩頰上已經消失了血色,順著眼,眼角上帶些淚痕,眼光也沒有先前那樣精神了.”這第三次外貌描寫,穿孝的衣著和頭飾同第壹次相同,所不同的是臉色和眼光,今不如昔了.這表明祥林嫂的境遇壹次不如壹次,打擊接踵而來,經過了抗爭她還是回到了不幸的中國上.

三次描寫突出了眼神的細節,概括了祥林嫂壹生的不幸,揭示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禮教對以祥林嫂為代表的勞動婦女的迫害和摧殘.三次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的外貌描寫對反封建的主題起到了見微知著、畫龍點睛的作用.

2、祥林嫂的心理:

⑴ 貞節觀:

祥林嫂是普通的農村婦女,但是卻深受封建思想的節烈觀的影響.可見封建思想對中國人的毒害多麽深重,不僅在魯四老爺這樣保守的鄉紳頭腦中根深蒂固,而且深入到社會最底層.祥林嫂對再嫁反抗越激烈,說明她受的毒害越深.不僅世人認為祥林嫂再嫁是罪惡,就連她自己也壹直以再嫁為恥,精神委靡,心懷恐懼.

⑵ 迷信思想:

迷信思想是封建文化思想的壹個重要組成部分.迷信也同樣毒害著祥林嫂的心靈.如果她沒有再嫁的罪惡感,也許對鬼神的恐懼不會那麽強烈.因為有了這樣的罪惡感,“怕暗夜、怕黑影”,她想擺脫,想贖罪,自然乞求於迷信.她捐了門檻,自以為擺脫了罪孽,卻不被社會認可.於是她“有如在白天出穴遊行的小鼠”,自絕於這個人的社會了.

2. 從壹點切入賞析魯迅《祝福》400字

“這有什麽依不依。——鬧是誰也總要鬧壹鬧的,只要用繩子壹捆,塞在花轎裏,擡到男家,捺上花冠,拜堂,關上房門,就完事了。可是祥林嫂真出格,

文中,衛老婆子對於祥林嫂對婚姻的反抗,用的形容詞是”出格。對於婚姻的堅持本來是無可厚非的,然而封建思想封建禮教,讓本應感同身受的衛老婆子對於祥林嫂進行抗爭的行為給出了“出格”的評價。足以證明舊社會勞動人民對這壹現狀的無動於衷。這篇小說更深刻有力地反映出當時人們的自私自利以及世態炎涼。

祥林嫂是舊中國勞動婦女的典型,她勤勞善良,樸實頑強,但在封建禮教和封建思想占統治地位的舊社會,她被踐踏、被迫害、被摧殘,以至被舊社會所吞噬。封建禮教對她的種種迫害,她曾不斷地掙紮與反抗,但並不是為了自由而反抗,而是為了順從封建禮教而反抗,祥林嫂從始至終都選擇了對封建禮教的屈服,最後還是被社會壓垮了。

魯迅以極大的熱情歡呼辛亥革命的爆發,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後,帝制政權雖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卻是地主階級的軍閥官僚的統治,封建社會的基礎並沒有徹底摧毀,中國的廣大人民,尤其是農民,日益貧困化,他們過著饑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觀念、封建禮教仍然是壓在人民頭上的精神枷鎖。魯迅在《祝福》裏,深刻地展示了這壹時期中國農村的真實面貌。

3. 魯迅的文章用四字成語來表示

口誅筆伐

kǒu zhū bǐ fá

解釋誅:痛斥,責罰;伐:聲討,攻打。從口頭和書面上對壞人壞事進行揭露和聲討。

出處宋·陳亮《畏羞於君子》:“此丈夫所當履其道,免筆誅口伐於蓽門閨竇之間。”

結構聯合式。

用法多用來表示對壞人壞事進行口頭或書面的揭發和批判。也可用來表示勸誡人。壹般作謂語、賓語、定語。

正音伐;不能讀作“dài”。

辨形誅;不能寫作“洙”;伐;不能寫作“代”。

近義詞大張撻伐

例句以魯迅為代表的中國新文化的先驅者們對封建主義文化毫不留情地展開了~。

4. 魯迅的祝福中,重點段落簡析壹下

《祝福》這篇小說通過祥林嫂壹生的悲慘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後中國的社會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階級對勞動婦女的摧殘與迫害,揭示了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指出徹底反對封建的必要性 。

祥林嫂是壹個受盡封建禮教壓榨的窮苦農家婦女。丈夫死後,狠心的婆婆要將她出賣。

她被逼出逃,到魯鎮魯四老爺家做傭工,受盡鄙視、虐待。很快她又被婆婆家搶走,賣到賀家成親。

賀老六是個純樸忠厚的農民,很快又有了兒子阿毛,祥林嫂終於過上了安穩日子。然而命運多舛,賀老六受地主的身心摧殘飲恨死去,不久,阿毛又被狼吃掉。

經受雙重打擊的祥林嫂,喪魂落魄,猶如 *** ,可是人們還說她改嫁“有罪”,要她捐門檻“贖罪”,不然到了“陰間”還要受苦。她千辛萬苦積錢捐了門檻後,依然擺脫不了人們的歧視。

最後,她沿街乞討,在除夕的鞭炮聲中,慘死在街頭。此文在如泣如訴的血淚控訴中,對舊社會勞動人民的苦難,特別是對封建禮教,給予了強烈的鞭撻通過描寫祥林嫂悲劇的壹生,表現作者對受壓迫婦女的同情,對封建思想封建禮教的無情揭露。

5. 對魯迅的《祝福》進行教學分析,從文本特點、作者意圖、編者意圖、

魯迅《祝福》教學分析

壹、文本特點

文章采用倒敘寫法,先寫“臨死之前”的祥林嫂,然後寫“初到魯鎮”和“再到魯鎮”的祥林嫂,可在此基礎上理清線索和結構。

(序幕寫祝福景象

結局祥林嫂寂然死去

開端祥林嫂初到魯鎮

發展祥林嫂初賣改嫁

*** 祥林嫂再到魯鎮

尾聲再寫祝福景象)

二、作者意圖

祥林嫂的遭遇,正是舊中國千百萬勞動婦女悲慘遭遇的鮮明寫照,作者正是通過對這壹典型人物的塑造,對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禮教,進行深刻揭露和有力抨擊的,指出反封建的必要性。

三、編者意圖:

1、準確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劇的社會根源,從而認識舊社會封建禮教的罪惡本質。

2、學習本文綜合運用肖像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體會並理解本文環境描寫的作用,理解本文倒敘手法的作用。

四、學生情況

1.初讀課文,了解祥林嫂的經歷。

2.再讀課文,分析探討祥林嫂的人物形象

3.自然引入討論:祥林嫂之死,誰是兇手?

討論將學生引入對文本的更深層次的研讀,通過深入的討論,學生明白:人世間的慘事,不慘在狼吃阿毛,而慘在禮教吃祥林嫂。

6. 魯迅祝福的人物語言描寫分析

1、比喻 比喻是壹種常用的修辭方法.魯迅先生的作品中不僅大量使用比喻,而且往往用得新奇巧妙,出神入化,收到了很好的修辭效果.如《藥》壹文中,“老栓也向那邊看,卻只見壹堆人的後背;頸項都伸得很長,仿佛許多鴨,被無形的手捏住了,向上提著”;[3]“小栓坐在裏排的桌前吃飯,大粒的汗,從額上滾下來,夾襖也帖住了背心,兩塊肩胛骨高高突起,印成壹個陽文的‘八’字”.[4]用仿佛被無形的手向上提著頸的鴨子,來比喻踮著腳伸著脖,圍在刑場周圍看熱鬧的人們,形象地反映了他們的愚昧和麻木,也表達了魯迅對這些麻木看客們“怒其不爭”的心情.而對小栓“癆病”已入膏肓的描寫用壹個“八”字,恐怕是再簡潔而又貼切不過了.描寫《故鄉》中的楊二嫂,“……卻見壹個凸顴骨,薄嘴唇,五十歲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兩手搭在髀間,沒有系裙,張著兩腳,正像壹個畫圖儀器裏細腳伶仃的圓規.” [5]活畫出她細腳伶仃的姿態,讓人聯想到她潑辣的性格.同樣既活化人物性格特征,又體現作者愛憎的比喻還有很多,比如:阿Q被趙太爺恭維為“老Q”的感覺舒服得“如六月裏喝了雪水”;《白光》中陳士成得知自己縣考落榜後,像“受潮的糖塔壹般,剎時倒塌,只剩下壹堆碎片”;《肥皂》裏寫四銘太太最終用那塊肥皂時,“泡沫就如大螃蟹嘴上的水泡壹般”;祝福中的“我”被祥林嫂死前可怕疑慮的眼盯著時“背上也就遭了芒刺壹般”;《故鄉》中的中年閏土“臉上雖然刻著許多皺紋,卻全然不動,仿佛石像壹般”.魯迅通過靈活地運用這些新穎而奇特的比喻,使得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的展現在讀者面前,引發讀者對比喻之後更廣闊涵義的聯想,讓人不由得佩服他對小說語言運用的深厚功力. 魯迅小說中的比喻,有壹個現象分外引人註目,就是他多次在比喻中用了“鐵”字.《藥》中描寫墳場樹枝間的烏鴉是“縮著頭,鐵鑄壹般站著”;《白光》中寒冷的月亮則象是“壹面新磨的鐵鏡”;《社戲》中“我們”在去看戲的途中看到了“仿佛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起伏的連山;《孤獨者》中的魏連殳在祖母死時“坐著號啕,鐵塔似的動也不動”;《傷逝》中涓生窗前那株槐樹有著“鐵似的老幹”;《弟兄》中兄長張沛君發怒時的手掌“比平常大了三四倍,鐵鑄似的……”.魯迅為何在比喻中多次用到“鐵”字,我們可以在《吶喊自序》中找到答案. 假如壹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裏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妳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妳倒以為對得起他們麽? 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妳不能說決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 魯迅把黑暗現實社會比作鐵屋子,是他對鐵壹般黑暗腐朽社會不滿情緒的體現.而比喻中多次出現的“鐵”字,正是這樣壹種感情的流露. 2、象征 魯迅對象征手法的運用可謂爐火純青,這在《狂人日記》這篇小說中有充分的體現.小說中處處運用象征手法,透過“狂人”的荒唐之言,把社會現實的本質暗示給讀者.比如,狂人覺得“屋裏面全是黑沈沈的.橫梁和椽子都在頭上發抖;抖了壹會,就大起來,堆在我身上”.[7]這是寫狂人備受壓抑的心理狀態,同時也象征著封建社會的黑暗,揭示了“萬分沈重”的封建勢力壓得人“動彈不得”.又如,他從寫著“仁義道德”的史書上,從字縫裏看出“吃人”兩個字,這既是狂人在精神錯亂時的壹種幻覺,又深刻地揭露了幾千年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禮教統治的罪惡本質.《狂人日記》中的人物大都帶有象征性.除“狂人”外,“古久先生”就象征著承襲了幾千年封建道德的腐朽而又反動的封建勢力;趙貴翁(甚至連同趙家的狗)代表了社會上維護封建秩序、迫害進步力量的反動邪惡勢力.景物描寫上也用了象征.開頭所寫的“月光”,不僅指生活中的月光,而且是光明的象征.“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趙家的狗又叫起來了.”這裏寫的是主人公對自己所處的現實環境的感受,實際是用象征方式指明了封建統治的黑暗和恐怖.這些象征手法的運用,使得小說在人物、故事情節等方面都有了更大的景深.壹個小的實體,就包含了無窮盡的內涵,讀來讓人回味無窮. 有壹處十分經典的象征運用,是在小說《藥》中.小說以簡單的壹個“藥”字為題,並且故事情節的發展就以“藥”為線索,是具有多重象征意義的.第壹,通過描寫華老栓迷信以人血為“藥”,讓兒子吃“人血饅頭”就能藥到病除,“收獲許多幸福”,結果卻適得其反,斷送了兒子的性命,深刻地批判了國民的迷信、落後和愚昧.第二,以“藥”為題,給人以啟迪:像當時中國社會的病態,什麽才是救國救民的“藥”呢? 第三,夏瑜為了推翻帝制而奮起鬥爭,到頭來自己的血卻被當成“藥”去“救”人,革命者的犧牲沒有喚醒麻木的國民,有的只是像“鴨”壹樣身長脖子看熱鬧.這樣壹個深刻的諷刺,壹方面反映了國民在政治上不清醒、不覺悟,另壹方面也深刻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

7. 魯迅祝福段落大意

摘要:科學精神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中興起的主流意識形態。魯迅雖也崇尚科學,但深切的世俗關懷使他沒有把科學推向極端,而是以辨證的眼光審視它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科學精神與人道情懷在魯迅觀照社會人生的主體行為 *** 同發揮著作用。但面對著祥林嫂的困境,魯迅也陷入了現代性的焦慮。而且由於作家在具體語境中加入了對科學與宗教的關系和對宗教的“道德力”的思考而愈加復雜。

關鍵詞: 宗教 現代性 焦慮 科學精神

在寫作小說《狂人日記》之前,魯迅給金心異(即錢玄同)講了壹個故事:“假如壹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裏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中入死滅,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妳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妳倒以為對得起他們麽”?1)參與這個故事的角色至少有三個:壹是鐵屋子裏的人;二是大嚷的那個人;三是敘述者“我”,即魯迅。而思考的對象也包括三個方面:壹是鐵屋子裏人的精神感受;二是大嚷者的人的道德處境;三是“我”的思考和憂慮。這個故事對於魯迅及其創作來說,具有象征意義。李歐梵認為:“《祝福》是魯迅小說中最強烈的悲劇描寫的作品”。2)而我認為,這部小說之所以是“最強烈的悲劇描寫的作品”,就在於它不但設身處地地展現了鐵屋子裏的人清醒以後的苦楚,也展現了知識分子在這壹事件中的道德責任以及作家在這壹事件中的現代性焦慮。《祝福》也具有象征意義。

1.祥林嫂的困境

小說《祝福》的故事展現過程實際存在著兩個線索層次,其中直接呈現於讀者的故事線索是主人公祥林嫂對於困境的逐漸陷入。第壹個丈夫死了,她到了魯鎮;第二個丈夫死了她又到了魯鎮。這兩次嫁人和兩個丈夫的死,祥林嫂都是被動的,她毫無選擇的自由。當她第二次到達魯鎮的時候,祥林嫂終於獲得了壹次自由,當然不是人身的自由,而是承受恐懼的自由。

在祥林嫂的人生中,所得到的只有無辜的恐懼和魯四老爺所給予她的“孽種”的定語。祥林嫂的悲劇源於社會對她的迫害,宗族和夫權是最大的摧殘者;但更主要的是來源於她自身,因為在意識的深層她實際上是認同了魯四對她人生的定性。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認同,她才有了圍繞這壹定性所做出的壹系列的自我救贖行為。當祥林嫂兩次嫁人和兩次死了丈夫的時候,她已經進入到中國傳統禮教和鬼神文化所***謀的語境中,並不得不按照這壹語境的秩序和規則進行思考。於是她陷入了深深她的困境之中:假如有所謂的地獄,她是有利的,因為在地獄中,她可以見到她心愛的兒子阿毛;但不利也同時存在,因為在地獄中,她必須面對著兩個丈夫的爭搶,被撕成兩半的痛苦是難以想象的。假如沒有所謂地獄,她是有利的,因為假如沒有地獄就無所謂兩個丈夫對於她的爭搶,壹直困擾著她的痛苦也就不存在了;同樣的,假如沒有所謂的地獄,對於她也是不利的,因為沒有了地獄,她的兒子阿毛就再也見不到了。因此,對於地獄應該有還是應該無,利與害***存於同壹場境中,無論她怎樣選擇都無法做到兩全。因此,祥林嫂是矛盾的。

因為陷入這樣的困境,她承受由此而帶來的巨大的痛苦和恐懼。追求親情和逃避苦難都是人的本能,祥林嫂自然也不例外。故事的情節到此似乎陷入了深深的死結。

但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壹村。有壹種途徑可以使祥林嫂擺脫這樣的困境和緩解這樣的恐懼和痛苦,這就是捐門檻。依照鬼神文化的規則,通過門檻的替代,通過門檻讓千人踩萬人踏,可以實施對罪的救贖。因為依照佛教的律法,門檻可以替代人的肉身,而去忍受人可能所要遭受的懲罰。這樣人既可以脫罪又可以直接經受苦難的折磨。同樣的,祥林嫂也可以通過捐獻門檻而使自己脫罪。作為壹個脫罪的人,或者說作為壹個清白的人,她在死後是不會受到什麽懲罰的。她既可以在地獄中見到自己心愛的兒子阿毛,又不會被兩個丈夫爭搶,也就相應地沒有了被撕成兩半的痛苦了。於是,祥林嫂就在柳媽的建議下捐獻了門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