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薪助火的褒義詞是抱薪救火。
抱薪救火(拼音:bào xīn jiù huǒ)是壹個成語,最早出自於西漢·司馬遷《史記·魏世家》。抱薪救火指抱著柴火救火,比喻以錯誤的方法消除災禍,結果反而使災禍擴大。在句中壹般作謂語、賓語、定語。
1.成語出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魏世家》:“且夫以地事秦,譬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抱薪救火”。
2.薪火相傳的典故
戰國時期,魏國老是受到秦國的侵略。魏國的安釐王即位後,秦國加緊了進攻,魏國連連戰敗。安釐王元年,秦國進攻魏國,魏國失去了兩個城鎮;第二年,魏國又失去了三個城鎮,不僅如此,秦國的軍隊當時還直逼魏國的都城,形勢十分危急。
韓國派兵來救,但也被秦軍打敗。魏國沒有辦法,只得割讓了土地,才算了結了戰爭;可是到了第三年,秦國又發動進攻,強占了魏國的兩個城鎮,並殺死了數萬人。第四年,秦國更把魏、韓、趙三國軍隊,壹起打得大敗,殺死兵士十五萬人,魏國的大將芒卯也因此失蹤。
魏國軍隊的接連敗北,使安釐王坐臥不安。此時,魏國軍隊的另壹位大將段幹子也十分恐懼,為了茍安,便向安釐王建議,把南陽割給秦國,請求罷兵議和,安釐王本來對秦軍的進攻十分害怕,以為割讓土地就可以求得太平,便照著段幹子的話做了。
這個打算被壹個叫蘇代的謀士知道了,他是壹貫主張“合縱抗秦”的蘇秦的弟弟,他也極力主張各諸侯國聯合起來抵抗秦國。蘇代得知魏國割地求和的事後,就對安釐王說:“侵略者都是貪得無厭的,妳想用領土、權利,去換取和平,是辦不到的,只要妳國土還在,就無法滿足秦國侵略的欲望。”
蘇代舉例說:“這好比抱著柴草去救火,柴草壹把壹把地投入火中,火怎麽能撲滅呢?柴草壹天不燒完,火是壹天不會熄滅的。”
盡管蘇代講得頭頭是道,但是膽小的安釐王只顧眼前的太平,壹味地委屈求和,根本不聽蘇代的話,還是依大臣們的意見把魏國大片土地割讓給秦國。到了公元前225年,果然秦軍又向魏國大舉進攻,包圍了國都大梁,掘開黃河大堤讓洪水淹沒了大梁城,最終魏國被秦國滅掉了。
3.成語寓意
抱著柴草去救火,無疑是火上澆油,不但滅不了火,而且使火越燒越旺。秦國野心很大,不斷地侵占魏國的土地。儒弱的魏國壹味屈膝求和,也沒有改變被滅亡的命運,原因是魏國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看不到秦國的貪婪,導致了國家的滅亡。
成語告訴了人們,解決問題或消除災禍,要看清楚事物的本質,用正確的方法處理。只有這樣,才能提高處理事情的能力,避免悲劇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