彬彬有禮 謙謙君子 謙虛謹慎 謙恭下士 敬賢禮士
不矜不伐 竭誠相待 敬賢禮士 克恭克順 門不停賓
情禮兼到 屈高就下 屈己待人 屈尊敬賢 掃徑以待
掃榻以迎 善氣迎人 泰而不驕 婉婉有儀 溫恭直諒
溫恭自虛 溫柔敦厚 溫文爾雅 文質彬彬 洗耳恭聽
相敬如賓 以禮相待 虛懷若谷 虛己以聽 虛左以待
執經叩問 忠信樂易 戒驕戒躁 自知之明 不驕不躁
禮賢下士 平易近人 不恥下問 不驕不躁 不矜不伐
不露圭角 辭尊居卑 功成不居 功薄蟬翼 好問則裕
戒驕戒操 禮賢下士 拋磚引玉 謙讓末遑 謙虛謹慎
犬馬之勞 深藏若虛 損之又損 聞過則喜 遜誌時敏
移樽就教 以莛叩鐘 載酒問字 擇善而從
2. 形容壹個人謙虛的四字成語洗耳恭聽xǐ ěr gōng tīng 解釋:洗幹凈耳朵恭恭敬敬聽別人講話。
請人講話時的客氣話。指專心地聽。
出自:元·鄭廷玉《楚昭公》第四折:“請大王試說壹遍,容小官洗耳恭聽。” 示例:如此甚妙,我們~。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七十八回 虛懷若谷xū huái ruò gǔ 解釋:虛:謙虛;谷:山谷。胸懷象山谷壹樣深廣。
形容十分謙虛,能容納別人的意見。 出自:《老子》:“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
示例:每個人都應有~的態度,遇事不固執己見。 不驕不躁bù jiāo bù zào 解釋:躁:急躁。
不驕傲,不急躁。形容人態度謙遜,工作謹慎踏實。
示例:在成績面前,要始終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 功成不居gōng chéng bù jū 解釋:居:承當,占有。
原意是任其自然存在,不去占為己有。後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勞歸於自己。
出自:《老子》第二章:“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示例:看他前九首,便是壹位努力從王之人,而以~終之。
◎清·無名氏《杜詩言誌》卷六 戒驕戒躁jiè jiāo jiè zào 解釋:戒:警惕,預防。警惕並防止產生驕傲和急躁情緒。
出自: *** 《在中國 *** 全國代表會議上的講話》:“戒驕戒躁,永遠保持謙虛進取的精神。” 卑辭重幣、卑:謙恭;重:厚;幣:禮物。
說謙虛的話,送厚重的禮。形容對人有所求。
出處:《戰國策·秦策三》:“楚趙附則齊必懼,懼必卑辭重幣以事秦。” 不敢告勞、努力做事,不訴說自己的勞苦。
比喻勤勤懇懇,不辭辛勞(多用在自己表示謙虛)。 出處:《詩經·小雅·十月之交》:“黽勉從事,不敢告勞。”
采及葑菲、別人征求自己意見時表示謙虛的說法。 出處:《詩經·國風·邶風》:“采葑采菲,無以 *** ?德音莫違,及爾同死。”
尺寸可取、比喻有些許長處。這是認為自己有才能的謙虛說法。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八十三回:“今蒙主上托以重任者,以吾有尺寸可取,能忍辱負重故也。” 芻蕘之見、芻蕘:割草打柴的人。
認為自己的意見很淺陋的謙虛說法。 出處:《詩經·大雅·板》:“先民有言,詢於芻蕘。”
多聞闕疑、聞:聽;闕疑:有疑問的地方要保留。雖然見多識廣,有不懂之處,還應存有疑問。
指謙虛謹慎的治學態度。 出處:春秋·魯·孔丘《論語·為政》:“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
管見所及、管見:從管子裏看東西,指見識淺陋。謙虛的說法,表示自己見識不廣,意見未必正確。
出處:《抱樸子·勤求》:“故世間道士知金丹之事者萬無壹者。而管見之屬,謂仙法當具在於紛若之書,及於祭禮拜伏之間而已矣。”
貴人賤己、認為自己不如別人,表示謙虛。 出處:《禮記·坊記》:“君子貴人而賤己,先人而後己。”
好為人師、喜歡當別人的教師。形容不謙虛,自以為是,愛擺老資格。
出處:《孟子·離婁下》:”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矜才使氣、矜:自誇;使氣:意氣用事。
倚仗自己的才能,使意氣,不謙虛。 出處: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十五回:“先生學問淵博,矜才使氣,醫蔔藝術之書,無不周覽。”
昆山片玉、昆侖山上的壹塊玉。原是壹種謙虛的說法,意思是只是許多美好者當中的壹個,後比喻許多美好事物中突出的。
出處:《晉書·郤詵傳》:“臣舉賢良對策,為天下第壹,猶桂林之壹枝,昆山之片玉。” 謙恭下士、舊時指達官貴人對地位不高但有才德的人謙虛而有禮貌。
出處:《漢書·韋玄成傳》:“少好學,修父業,尤謙遜下士。” 謙躬下士、猶言謙恭下士。
謙虛恭敬地對待地位比自己低的士人。 出處: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四壹章:“聽說李闖王謙躬下士,對讀書人十分珍重。”
謙謙君子、指謙虛而嚴格要求自己的人。 出處:《易·謙》:“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
謙虛謹慎、形容人虛心禮讓,小心謹慎。 出處:《晉書·張賓載記》:“封濮陽侯,任遇優顯,寵冠當時,而謙虛敬慎,開襟下士。”
謙虛敬慎、形容人虛心禮讓,小心謹慎。同“謙虛謹慎”。
謙尊而光、尊者謙虛而顯示其美德。 出處:《易·謙》:“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
三命而俯、舊是指官職步步上升,態度也愈加謙虛。 出處:《左傳·昭公七年》:“壹命而僂,再命而傴,三命而俯。”
盛名難副、盛:大;副:相稱,符合。名望很大的人,實際的才德常是很難跟名聲相符。
指名聲常常可能大於實際。用來表示謙虛或自我警戒。
出處:《後漢書·黃瓊傳》:“陽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損之又損、形容極為謙虛。
出處:《莊子·知北遊》:“故曰為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之,以至於無為。” 虛懷若谷、虛:謙虛;谷:山谷。
胸懷象山谷壹樣深廣。形容十分謙虛,能容納別人的意見。
出處:《老子》:“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 遜誌時敏、謙虛好學,時刻策勵自己。
出處:《尚書·說命下》:“惟學遜誌,務時敏,厥修乃來。” 言氣卑弱、說話的態度謙虛溫順。
壹得之見、見:見解。謙虛的說法,指自己對某個問題的見解。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臣聞智者千慮,必有壹失;愚者千慮,必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