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魚貫而什麽四字詞語

魚貫而什麽四字詞語

魚貫而什麽四字詞語如下:

1、魚貫而入

釋義:比喻像遊魚壹樣壹個跟著壹個地接連著走。形容壹個接壹個次序進入。

出處:《三國誌魏誌鄧艾傳》:將士皆攀木緣崖,魚貫而進。

2、魚貫而出

釋義:如遊魚首尾相接連,壹個挨著壹個陸續而出。

出處: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八回:“三人急不暇擇,從竇中魚貫而出,外面正是壹條逼狹的胡同,還靜悄悄的沒人阻住。”

3、魚貫雁比

釋義:比喻連續而進,猶如魚群相接,雁陣行進。

出處:張岱《陶庵夢憶揚州清明》:“余所見者,惟西湖春、秦淮夏、虎丘秋,差足比擬,然彼皆團簇壹塊,如畫家橫披,此獨魚貫雁比,舒長且三十裏焉,則畫家之手卷矣。”

拓展知識:

成語典故

魚貫而入的相關拓展:

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魏國大將軍司馬昭派鄧艾、鐘會、諸葛緒率十八萬大軍,分三路進攻蜀國。鐘會帶領的魏軍在劍閣(今四川劍閣西)被蜀國大將軍姜維阻截,無法前進。

鄧艾寫信向司馬昭建議說:“現在蜀軍軍力不強,應抓住這壹機會,我率軍從陰平(今甘肅文縣北)出發,通過小路可繞過劍閣天險到達江油(今四川江油東),距離蜀國都城就只有三百余裏,以奇兵攻襲肯定能夠拿下。

那時,守劍閣的姜維就會分兵救援,於是鐘會即可前進,如果姜維不肯分兵,蜀國後方的軍隊就無力對抗我的軍隊。正如兵法所說‘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如按我的計策,可以乘虛而入,壹舉滅掉蜀國。

司馬昭接到鄧艾的信後,馬上同意了他的方案。十月,鄧艾率軍從陰平出發,在人跡罕至的小路上行進了七百余裏。這陰平小道要經過七百多裏荒無人煙的高山深谷,十分眼險。同時,由於運輸困難,還受到饑餓的威脅。

鄧艾身先土卒,逢山開道,遇水搭橋。將士們皆攀木緣崖,魚貫而進。壹路高山深谷、急流險灘,歷經千辛萬苦。不久,魏軍軍糧將盡,走到壹處懸崖邊,前方沒路了。如果再到達不了江油,全軍就會困死在深山中。

情急之下,鄧艾用毛毯裹住身體,率先從懸崖滑了下去,全軍將士也壹個個攀著藤枝、順著崖壁通過。就這樣,當鄧艾的軍隊突然出現在江油時,把守江油的蜀軍將領馬邈毫無準備,只得束手就擒。

成語寓意

“魚貫而入”中的“貫”字本義是穿串錢幣的繩子,如白居易《傷宅》“廚有臭敗肉,庫有貫朽錢”。後來由穿錢的繩子代指錢串,後又引申為次序、有條理的意義。社會的運行,需要壹定的秩序才能更良好地運轉,而排隊正是非常基本的秩序行為。

在日常生活中,排隊是文明最基本的體現,體現著平等、禮讓與和諧。自覺排隊,“魚貫而入”的方式,反而能使大家避免擁堵,最高效的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