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經典著名的成語故事

經典著名的成語故事

 成語故事是我國歷史的壹部分,成語是歷史的積澱,每壹個成語的背後都有壹個含義深遠的故事,是我國幾千年以來人民智慧的結晶。下面是我為大家收集的經典著名的成語故事(精選13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經典著名的成語故事 篇1

 孔子有許許多多弟子,其中有壹個名叫宰予的,能說會道,利口善辯。他開始給孔子的印象不錯,但後來漸漸地露出了真相:既無仁德又十分懶惰;大白天不讀書聽講,躺在床上睡大覺。為此,孔子罵他是“朽木不可雕”。

 孔子的另壹個弟子,叫淡臺滅明,字子羽,是魯國人,比孔子小三十九歲。子羽的體態和相貌很醜陋,想要事奉孔子。孔子開始認為他資質低下,不會成才。但他從師學習後,回去就致力於修身實踐,處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為了公事,從不去會見公卿大夫。後來,子羽遊歷到長江,跟隨他的弟子有三百人,聲譽很高,各諸侯國都傳誦他的名字。

 孔子聽說了這件事,感慨他說:“我只憑言辭判斷人品質能力的好壞,結果對宰予的判斷就錯了;我只憑相貌判斷人品質能力的好壞,結果對子羽的判斷又錯了。”

經典著名的成語故事 篇2

 遠古的時候,地廣人稀。那時的人們除了種地之外,靠山近水的大都以漁、獵為生。每當北風吹來,大雪飄飄之際,人們便進山打獵。這次進山他們收獲不小,竟用陷阱連著捕獲了壹雄壹雌兩只猛虎。大家將兩只猛虎綁住,壹個獵人便循著猛虎的蹤跡,在深山的洞穴裏找到了壹只小虎崽。這只小虎崽還剛剛睜開雙眼,連奶還沒有斷,他睜著雙眼看著獵人,壹點也不害怕。獵人看到小虎崽毛絨絨、胖乎乎。憨態可掬,分外喜愛。獵人壹時高興便將小虎意抱回了家中。獵人的妻子和小孩看到獵人帶回壹只小虎崽,覺非覺好玩,小孩子去撫摸小虎崽,小虎崽更不怕他,就與他玩耍開了。

 小虎崽在獵人家人的飼養下,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長大,變成了壹只大老虎。但它並不傷人,吃飽了便在村裏村外閑逛,逛累了就找個樹蔭趴下睡壹覺,這樣,人虎處得十分融洽,虎見人不避,人見虎也不躲,都習以為常。春風吹拂,冰消雪化,河水解凍了,人們收起獵具,開始下河捕魚了。

 獵人沿河捕魚,十幾天後才回家,可到家壹看,不禁大吃壹驚,他發現家中飼養的那只老虎嘴角上殘留著血潰,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卻都不見了。獵人感到壹種不祥正向他逼近,他被壹種巨大的恐懼籠罩了。還沒等他回過神來,那只老虎猛地向他撲去,只幾口便將他咬死了。

經典著名的成語故事 篇3

 “城狐社鼠”這則成語的意思是比喻倚仗別人的權勢,為非作歹的壞人。

 這個成語來源於《晉書。謝輥傳》,對曰:“隗誠始禍,然城狐社鼠也。”

 晉朝時候,朝廷上有個左將軍叫王敦,他的長史官是謝輥,他倆常在壹塊議論朝廷上的事情。有壹天,王敦對謝輥說:“劉隗這個人,奸邪作惡,危害國家,我想把這個惡人從君王身邊除掉,以此來報效朝廷。妳看行嗎?”

 謝鯤想了壹想,搖著頭說:“使不得呀,劉隗的確是個壞人,但也是城狐社鼠啊!要挖掘狐貍,恐怕把城墻弄壞;要用火熏死老鼠,或用水灌死老鼠,又怕毀壞了神社廟宇。如今這個劉隗就好比那城上的狐貍、社廟裏的老鼠。他是君王左右的近臣,勢力相當大,又有君王作靠山,恐怕不容易除掉他。”

 王敦聽了謝輥的話,雖然心裏不高興,也只好罷休。

經典著名的成語故事 篇4

 守株待兔是壹個大家都很熟悉的成語寓言故事,可是在農夫餓死前,神仙曾來過這裏。

 農夫快餓死之前,是非常後悔的,恨不得回到過去,將這件事的結果告訴好逸惡勞的自己,讓他繼續種莊稼,照顧好自己和家人,免得遭受饑餓。神仙看到農夫迷途知返,心軟了,決定再給農夫壹次機會,於是下凡,給了農夫壹家人壹顆仙丹,讓農夫在春天來臨之際,去播撒種子,壹定有壹個好收成,說完之後,就消失的無影無蹤了。農夫非常的高興,自己可以得到重新獲救的機會。可是,農夫並沒有吸取之前的教訓,認為有了丹藥,自己的好運就會來了,於是又放棄了種莊稼,繼續在那棵樹下等兔子。回到家之後,妻子勸他,不能這樣下去了,好運是不會再來的,只要踏踏實實種地,才是正途,農夫仍然不聽勸說,壹意孤行,並且大言不慚的說,有神仙保佑,不會餓死的,就算餓死,神仙會再壹次來就我們的。妻子無奈,只有隨他去了。

 結果可想而知,農夫在樹樁旁壹天又壹天的等下去,始終沒有等到兔子的到來。到了收莊稼的季節,別人都滿載而歸,而農夫只能眼巴巴的看著人家,後悔不已。

 這個小故事告訴我們,不勞而獲的事情是不可能總降臨在妳的身上,知道自己錯了,壹定要及時改正,不要到了無法彌補的時候才後悔,這樣的話,妳終究什麽也得不到。

經典著名的成語故事 篇5

 北宋時候,有壹個著名的畫家,名叫文與可,他是當時畫竹子的高手。

 文與可為了畫好竹子,不管是春夏秋冬,也不管是刮風下雨,或是天晴天陰,他都常年不斷地在竹林子裏頭鉆來鉆去。三伏天氣,日頭像壹團火,烤得地面發燙。可是文與可照樣跑到竹林子對著太陽的那壹面,站在烤人的陽光底下,全神貫註地觀察竹子的變化。他壹會兒用手指頭量壹量竹子的節把有多長,壹會兒又記壹記竹葉子有多密。汗水濕透了他的衣衫,滿臉都流著汗,可是他連用手抹也沒抹壹下,就跟沒事兒似的。

 有壹回,天空刮起了壹陣狂風。接著,電閃雷鳴,眼看著壹場暴雨就要來臨。人們都紛紛往家跑。可就在這時候,坐在家裏的文與可,急急忙忙抓過壹頂草帽,往頭上壹扣,直往山上的竹林子裏奔去。他剛走出大門,大雨就跟用臉盆潑水似地下開了。

 文與可壹心要看風雨當中的竹子,哪裏還顧得上雨急路滑!他撩起袍襟,爬上山坡,奔向竹林。他氣喘籲籲地跑進竹林,沒顧上抹壹下流到臉上的雨水,就兩眼壹眨不眨地觀察起竹子來了。只見竹子在風雨的吹打下,彎腰點頭,搖來晃去。文與可細心地把竹子受風雨吹打的姿態記在心頭。

 由於文與可長年累月地對竹子作了細微的觀察和研究,竹子在春夏秋冬四季的形狀有什麽變化;在陰晴雨雪天,竹子的顏色、姿勢又有什麽兩樣;在強烈的陽光照耀下和在明凈的月光映照下,竹子又有什麽不同;不同的竹子,又有哪些不同的樣子,他都摸得壹清二楚。所以畫起竹子來,根本用不著畫草圖。

 有個名叫晁補之的人,稱贊文與可說:文與可畫竹,早已胸有成竹了。

經典著名的成語故事 篇6

 宋太祖即位後不出半年,就有兩個節度使起兵反對宋朝。宋太祖親自出征,費了很大勁兒,才把他們平定。為了這件事,宋太祖心裏總不大踏實。他冥思苦想,終於想出了壹條計策。

 過了幾天,宋太祖在宮裏舉行宴會,請石守信、王審琦等幾位老將喝酒。酒過幾巡,宋太祖命令在旁侍候的太監退出。他拿起壹杯酒,說:“我要不是有妳們幫助,也不會有現在這個地位。但是妳們哪兒知道,做皇帝也有很大難處,還不如做個節度使自在。”

 石守信等人聽了十分驚奇,連忙問這是什麽緣故。宋太祖說:“這還不明白?皇帝這個位子,誰不眼紅呀?”

 石守信等聽出話音來了。大家著了慌,跪在地上說:“陛下為什麽說這樣的話?現在天下已經安定了,誰還敢對陛下三心二意?”

 宋太祖搖搖頭說:“對妳們幾位我還信不過?只怕妳們的部下將士當中,有人貪圖富貴,把黃袍披在妳們身上。妳們想不幹,能行嗎?”

 石守信等聽到這裏,感到大禍臨頭,連連磕頭,含著眼淚說:“我們都是粗人,沒想到這壹點,請陛下指引壹條出路。”

 宋太祖說:“我替妳們著想,妳們不如把兵權交出來,到地方上去做個閑官,買點田產房屋,給子孫留點家業,快快活活度個晚年。我和妳們結為親家,彼此毫無猜疑,不是更好嗎?”

 石守信等齊聲說:“陛下給我們想得太周到啦!”

 酒席壹散,大家各自回家。第二天上朝,每人都遞上壹份奏章,說自己年老多病,請求辭職。宋太祖馬上照準,收回他們的兵權,賞給他們壹大筆財物,打發他們到各地去做節度使。

 歷史上把這件事稱為“杯酒釋兵權”(“釋”就是“解除”)。

經典著名的成語故事 篇7

 出爾反爾這則成語的原意是妳怎樣對別人,別人也怎樣對妳。現用來形容壹個人言行前後矛盾,反復無常。爾指妳,反同返。

 這個成語來源於《孟子·梁惠王下》: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

 戰國時,有壹年鄒國與魯國發生了戰爭。鄒國吃敗仗,死傷了不少將士。鄒穆公很不高興,問孟子道:在這次戰爭中,我手下的官吏被殺死了三十三個,可是老百姓卻沒有壹個為他們去拼命的,他們眼看長官被殺,而不去營救,可恨得很。要是殺了這些人吧,他們人太多,殺也殺不完;要是不殺吧,卻又十分可恨。您說該怎麽辦才好呢?

 孟子回答說:記得有壹年鬧災荒,年老體弱的百姓餓死在山溝荒野之中,壯年人外出逃荒的有千人之多,而大王的糧倉還是滿滿的,國庫也很充足,管錢糧的官員並不把這嚴重的災情報告給您。他們高高在上,不關心百姓的疾苦,而且殘害百姓。

 孟子在回顧了這辛酸的往事後,接著又說:您記得孔子的弟子曾子說過的話嗎?他說,要警惕呀!妳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如何對待妳。如今百姓有了壹個報復的機會,就要用同樣的手段來對待那些長官了。孟子最後告訴鄒穆公說:所以,大王不要去責怪他們、懲罰他們。如果實行仁政,您的百姓就會愛護他們的長官,並且願意為他們獻出生。

經典著名的成語故事 篇8

 故事三國時候,有個名叫管輅的人,從小勤奮好學、才思敏捷,光其喜愛天文。十五歲時,已熟讀《周易》,通曉占蔔術,漸漸有了小名氣。日子壹久,傳到吏部尚書何晏、侍中尚書鄧颶耳裏。

 這天,正好是農歷十二月二十八日,這兩個大官吃飽喝足後,鬧著無聊,便派人把管輅召來替他們占蔔。管輅早就聽說這兩人是曹操侄孫曹爽的心腹,倚仗權勢,胡作非為,名聲很不好。他考慮了壹會幾,想趁這個機會好好教訓他們壹頓,滅滅他們的威風。何雖壹見管輅,就大聲嚷道:”聽說妳的占蔔很靈驗,快替我算壹卦,看我能不能再有機會升官發財。另外,這幾天晚上我還夢見蒼蠅總是叮在鼻子上,這是什麽預兆?”管輅想了壹想,說:“從前周公忠厚正直,輔助周成王建國立業,國泰民安;現在妳的職位比周公還高,可感恩妳的人很少,懼伯妳的人卻很多,這恐怕不是好預兆。妳的夢按照蔔術來測,也是個兇相阿!”管輅接著又說:“要想逢兇化吉,消災避難,只有多效仿周公等大聖賢們,發善心,行善事。”鄧颶壹旁聽了,很不以為然,連連搖頭說:“這都是些老生常談,沒什麽意思。”何宴臉上鐵青,壹語不發。管輅見了,哈哈壹笑:“雖說是老生常談的話,卻不能加以輕視啊!”

 不久,新年到了,傳來消息說何宴、鄧輅與曹爽壹起因謀反而遭誅殺。管輅知道後,連聲說:“老生常談的話,他們卻置之不理,所以難怪有如此下場啊!”

經典著名的成語故事 篇9

 話說有壹天,縣令應郴(chēn)請自己的下屬杜宣來家裏喝酒。酒席設在廳堂裏,倆人面對面落座,應郴給杜宣倒酒,杜宣背後的墻面上懸掛著壹張紅色的弓,由於光線的折射,弓的影子映射在杜宣的酒杯中,猶如蛇形壹樣。

 杜宣低頭壹看自己的酒杯,以為真有壹條蛇在杯中蠕動,頓時嚇了壹跳。可是應郴是自己的頂頭上司,領導倒的酒不敢不喝啊,杜宣沒辦法,只能壹咬牙壹跺腳,硬著頭皮把這杯酒給喝了。應郴再給他倒酒的時候,杜宣就借故推辭,沒待壹會兒就起身告辭了。

 回到家中,杜宣越想越覺得不對勁,感覺剛才喝下去的那條蛇好像在肚子裏蠕動,頓時覺得胸悶腹痛,結果壹病不起,連吃飯喝水都非常困難。家裏人請了很多大夫來診治,可都診斷不出病因,病情也不見好轉。

 過了幾天,應郴來杜宣家中看望他,問他是怎麽得病的,杜宣便講了那天喝酒時酒杯中有蛇的事。應郴安慰了他幾句,就回家了。他坐在廳堂裏反復回憶,為什麽杜宣的酒杯裏會有蛇呢。

 突然,墻上掛的那張紅色的弓引起了應郴的註意。他立即坐在那天杜宣坐的位置上,取來壹杯酒,果然,酒杯中有弓的影子,猛壹看,確實像是壹條蛇在蠕動。應郴這下明白是怎麽回事了,馬上命人把杜宣接來,讓他坐在那天坐的原位上,情景重現,讓他仔細觀察酒杯裏的影子,並對他說,老杜啊,妳說那杯子裏的蛇,不過是墻上那張弓的'倒影罷了。

 杜宣仔細壹看,果然如此,這下他心中的疑慮立即消失,所謂的病也很快就痊愈了。

 是此,杯弓蛇影。

經典著名的成語故事 篇10

 西漢時期,有個叫趙禹的人,是太尉周亞夫的屬官司,壹個偶然的機會,漢武帝劉徹看到了他寫的文章文筆犀利,寓意深刻,認為在當時很少有人及得上他。

 漢武帝大為賞識,便讓趙禹擔任禦史,後又升至太中大夫,讓他同太中大夫張湯壹同負責制定國家法律。為了用嚴密的法律條文來約束辦事的官吏;他們根據漢武帝的旨意,對原有的法律條文重新進行了補充和修訂。

 當時許多官員都希望趙禹能手下留情,把法律條文修訂得有個回旋的余地,便紛紛請他和張湯壹起作客赴宴,但趙禹從來不答謝回請。幾次以後,不少人說他官架子大;看不起人。

 過了壹些時候,趙禹和張湯經過周密的考慮和研究,決定制定“知罪不舉發”和“官吏犯罪上下連坐”等律法,用來限制在職官吏,不讓他們胡作非為。

 消息壹傳出,官員們紛紛請公卿們去勸說壹下趙禹,不要把律法訂得大苛刻了。公卿們帶了重禮來到趙禹家,誰知趙禹見了公卿,只是天南海北地閑聊。絲毫不理會公卿們請他修改律法的暗示,過了壹會,公卿們見實在說不下去了,便起身告辭。誰知臨走前,趙禹硬是把他們帶來的重禮退還。

 這樣壹來,人們才真正感到趙禹是個極為廉潔正直的人,有人問趙禹,難道不考慮周圍的人因此對他有什麽看法嗎?他說:“我這樣斷絕好友或賓客的請托,就是為了自己能獨立地決定、處理事情,按自己的意誌辦事,而不受人的幹擾。

經典著名的成語故事 篇11

 春秋時期,楚國將領公子圍受哥哥楚王之托,去鄭國訪問。鄭國非常弱小,為了在夾縫中求生存,對楚國使者極力巴結。畢竟,有了楚國的保護,別的強國就不敢任意欺淩鄭國了。鄭國的大夫公孫段為了國家利益,決定把女兒嫁給公子圍,表示兩國的友誼牢不可破。

 公子圍對這門婚事壹口應承下來,其實他心中另有詭計。在迎親時,公子圍帶來了很多兵馬,想帶進城去奪取鄭國的政權。沒想到鄭國大夫子產壹下子就看透了公子圍的心機,因此拒絕他進入京城。

 子產派子羽去對楚國的客人說:“本國的都城非常狹窄,無法容納公子那麽多的隨從,如果壹定要迎親,就請在城外舉行儀式吧!”

 公子圍很生氣,就叫太宰伯州犁向子羽答復道:“哪有在野外舉行婚禮的先例呢?我們臨來之前已經在祖廟裏向祖先祭告過了,如果在城外娶親,豈不是對我們楚國進行羞辱?這樣做也顯得鄭國太小氣了。況且不要忘了,我是楚國的令尹!假如我真的在野外結婚,回國後將被人瞧不起,再也沒有做令尹的資格了。所以貴國的安排恕我難以接受。”

 子羽的臉色當場就變了,他正顏厲色地說道:“不錯,我們鄭國是個小國。可是國家弱小並不是錯誤,如果依賴大國而不進行防備,那才是錯誤。我們本想通過聯姻來讓楚國保護我們,可是楚國卻包藏禍心,來打鄭國的主意,我們又怎能不作壹點兒防備!”

 公子圍看到鄭國早有防備,自己實在討不到便宜,只好答應不帶兵甲進城,鄭國這才允許他進城迎親。

 這年的正月十五,公子圍進入鄭國都城,與公孫段的女兒結婚,婚後馬上離開鄭國回去了。

經典著名的成語故事 篇12

 “程門立雪”,這壹典故選自《宋史·楊時傳》。楊時是宋朝著名學者,著名哲學家和教育家。

 楊時青少年時,學習不僅勤奮刻苦,而且虛心好學。他虛心求學的美德被人們傳為佳話。

 宋朝有兩位著名的理學大師和教育家,即程穎和程頤弟兄倆,他們名震四海。楊時對這兩位理學大師非常崇敬。壹次,他考取了進士並被授予官職,但他沒有去上任,而是跑到河南領昌(現河南許昌縣)拜程預為師,虛心求教。幾年過去了,楊時學成回家,臨別時,對老師拜了又拜,依依不舍地走了。程穎望著他漸漸遠去的背影,說道:“我的理學思想由他帶往南方去了!”

 又過了4年,程穎去世了,楊時聽到噩耗,悲痛不已,在家中還設了靈位悼念他的老師。不久,他約自己的學友親自到洛陽去拜見程頤老先生。楊時這年已將近不惑之年了。

 他們不辭辛苦,風雨無阻地趕路。壹天,天上飄著鵝毛大雪,他與學友遊醉壹起來到程府,聽家人說程老先生正坐著打磕睡呢。楊時和遊醉不願打擾老先生休息,便悄悄退到門外,在程府門外恭恭敬敬地站立靜候。

 等到程頤醒來,門外的積雪已是壹尺多深了,幾乎沒過他們的雙膝。

 楊時虛心好學,孜孜以求,終於學有所成。他歷任瀏陽、余杭等地知縣,還任過荊州教授等職。後來,官至右諫議大夫兼國子祭酒。到了南宋高宗時,他擔任過工部侍郎和龍圖閣直學士等要職。

 在當時,楊時拜師求學的精神被廣泛傳煩。後世,人們從這段故事中概括出“程門立雪”這壹典故,用來強調尊師重道,虛心求學的精神。

經典著名的成語故事 篇13

 唐穆宗長慶年間,傳說有個處士馬拯,聽說衡山祝融峰人住著壹個伏虎長老。他帶了壹個童仆,上山去拜訪那位長老。

 他登上祝融峰,見到壹座佛寺裏,果然有個須發皆白的老和尚。老和尚很熱情,壹定要留馬拯吃飯,可是廚房裏的油和鹽正巧用完了。馬拯就叫童仆下山去買油鹽。老和尚陪送他走出寺門。馬拯獨自壹人站在寺邊觀賞山景。

 這時,從山下又來了壹個叫馬沼的隱士。兩人互通姓名之後,馬沼說他在半山腰看見壹只猛虎在叫人……馬拯問了那人的年齡、容貌、衣著,驚叫道:“那是我的童仆!”馬沼又說:“奇怪的是,那猛虎吃了人後,忽然變成壹個須發皆白的老和尚。”不壹會,老和尚回來了,馬沼輕聲對馬拯說:“正是這個和尚。”

 天色晚了,老和尚要請他們住僧房,兩人卻喜歡住在齋堂裏。他們把門緊緊閂上,觀察著外面的動靜。半夜裏,有只老虎幾次來撞門,兩人用力頂住,門才沒有被撞開。兩人決心要除掉這只吃人的老虎,終於想出了壹個好辦法。

 第二天的壹早,兩人說是後院壹口井裏傳出怪聲音,把老和尚騙到井邊。當老和尚湊到井口看時,馬沼壹用力,把他推下井去。和尚壹落水,立刻變成了老虎。兩人搬來大石頭,把它砸死了。兩人下山時迷了路,後來幸虧遇見壹個獵人,就住在搭在樹上的窩棚裏過夜。

 半夜裏,馬拯突然被樹下的人聲吵醒。他借著月光壹看,竟有幾十個人,叫嚷著要替老虎報仇。獵人告訴他們,這些人都是被老虎吃掉了,可死後卻替老虎開道,成了倀鬼。馬拯罵道:“妳們這些倀鬼,死在老虎嘴裏,還要為它痛哭、報仇!”

 古代傳說,被老虎吃掉的人,死後變成倀鬼,還要為老虎效力。成語“為虎作倀”由此而來,現比喻為壞人做幫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