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餅充饑本比喻徒有虛名而於實際無好處。後多用來比喻以空想來安慰自己。出自晉·陳壽《三國誌·魏書·盧毓傳》。
成語故事
三國時候,魏國有個人叫盧毓。他十歲就成了孤兒,兩個哥哥又先後去世。在兵荒馬亂中,他辛勤努力養活著寡嫂和侄兒,日子過得很艱難。他的為人和學問受到了人們的稱贊。
後來盧毓做了官。他為官清正,任職三年多,提出了不少好建議,魏明皇帝很信任他。
那時選拔官吏,壹般是憑人推薦,而推薦者往往只推薦有名的人物,這些名人多數只重清談,不務實際,互相吹捧,因此魏明帝很不滿意。在選拔中書郎時,魏明帝就下令說:“這次選拔,要由盧毓來推薦。選拔的人不要只看名聲。名聲就像在地上畫個餅壹樣,其實是不能吃的啊!”
“畫餅充饑"的成語就是從這個故事中產生的。現在往往用來比喻用空想來作自我安慰,或者用來說明虛名是沒有實際用處的。還有個成語"望梅止渴”,魏文帝采納了盧毓的意見,下令制定考試法。
出處諸葛誕、鄧飏等馳名譽,有四聰八達之誚,帝疾之。時舉中書郎,詔曰;“得其人與否,在盧生爾。選舉莫取有名,如畫地做餅,不可啖也。”
毓對曰:“名不足以致異人,而可以得常士。常士畏教慕善,然後有名,非所當疾也。愚臣既不足以識異人,又主者正以循名案常為職,但當有以驗其後。故古者敷奏以言,明試以功。今考績之法廢,而以毀譽相近退,故真偽混雜,虛實相蒙。”
帝納其言,即詔作考課法。
——選自《三國誌·魏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