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撥什麽舉鼎

撥什麽舉鼎

撥山舉鼎。

拔山舉鼎(拼音:bá shān jǔ dǐng)是壹則來源於歷史故事的成語,成語有關典故最早出自於西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拔山舉鼎的原義是移動大山,舉起巨鼎,形容力氣強大;在句子中可充當謂語、定語、補語。

成語故事項羽年輕時,在鄉裏意氣風發,很受同齡人的敬重,但他力大如山起先卻不為人們所知。有壹年臘月,正當每年壹度的大典,鄉裏煮肉,需要到鄰鄉去借鼎,項羽帶領十幾個小青年去搬運。到了地方,十幾個人七手八腳,累得通身是汗,還是沒辦法將鼎擡走。

這時項羽走過來,推開眾人,將鼎扛在肩上轉身便走,將眾人驚得目瞪口呆,以為是天神下界。從此,項羽的威望在家鄉百裏之內分外顯赫。秦始皇統壹,但老百姓的生活不僅沒有得到絲毫改善,反而負擔日益加重。戰爭雖然暫時停止了,但無窮無盡的徭役,無休無止的征兵仍然困擾著人民。

當時,宋義與項梁同在楚懷王麾下任事。項梁為主將,宋義為副將,項羽為末將。宋義見項梁驕傲輕敵,便勸誡說:我們雖打了幾次勝仗,但將軍驕傲,士卒懶惰,秦兵的援軍卻源源而至,我們應謹慎才是。項梁對宋義的話十分反感,就把宋義打發到齊國公幹。

撥山舉鼎成語寓意:

項羽打仗很厲害,但是做事沒有謀略,因而才會有最後在烏江自刎的結局。要想建立天下大壹統的局面,光靠拔山舉鼎的力量是不夠的。

只有懂得重用人才、善用治國良策,籠絡民心,才能成就霸業。從故事中可以看出,壹個人縱使再有天賦,也不能自作聰明,要虛心學習。 事實證明,後天的努力也創造了很多奇跡,謙虛地學習才能使人們在危難來臨時無路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