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哪些成語故事最少10個
坐井觀天,出以公心,不恥下問,膽大心細,程門立雪,紙上談兵,破釜沈舟,負荊請罪,完壁歸趙,死而後已.
2. 中國有名的成語典故有哪些
說曹操,曹操到的典故 漢獻帝在李催與郭汜火拼時曾壹度脫離險境,然而李郭二人合兵後繼續追拿漢獻帝,有人獻計推薦曹操,說他平剿青州黃巾軍有功、可以救駕,然而信使未出時聯軍以殺到,眼看走投無路之際夏侯敦奉曹操之命率軍“保駕”成功,後將李郭聯軍擊潰,曹操被加封官爵。故有“說曹操,曹操到”之說。 民間說法是曹操主動前來護駕,與三國演義稍有不同。 見《三國演義》第十四回“曹孟德移駕 幸許部”。且說曹操在討伐董單之後,曾任東郡太守。當時山東黃巾又起,他與濟北相鮑信***同討伐黃巾,招安降兵三十余萬。自此曹操威名日重,被朝廷加封為鎮東將軍。董承、楊奉護駕至洛陽後,仍擔心李催、郭汜來犯,故奏請獻帝,宣曹操入朝,以輔王室。操接旨後,盡起山東之兵,趕來洛陽護駕。剛到洛陽城外,適逢李催、都記領兵來攻洛陽。
3. 成語故事有哪些(至少8個)
成語是歷史的積澱。每壹個成語的背後都有壹個含義深遠的故事。經過時間的打磨,千萬人的口口叮傳,每壹句成語又是那麽深刻雋永、言簡意賅。閱讀成語故事,可以了解歷史、通達事理、學習知識、積累優美的語言素材。所以,學習成語是青少年學習中國文化的必經之路。成語故事以深刻形象的故事典故講述壹些道理。成語就是有道理的詞語,它奠基著我國的文化之熙。
兩虎相鬥
龍生九子 龍蛇混雜
龍騰虎躍
比翼雙飛
鳥為食亡
羊質虎皮
並駕齊驅
老牛舐犢
老驥伏櫪
過街老鼠
殺雞嚇猴
沐猴而冠
忘恩負義
兩虎相鬥
兩鼠鬥穴
驢鳴狗吠
吳牛喘月
鳩占鵲巢
坐山觀虎鬥
如狼牧羊
紙老虎
初生牛犢不怕虎
虎口逃生
虎不食兒
虎頭捉虱
虎落平陽
虎踞龍盤
魚目混珠
魚爛而亡
魚遊釜中
兔子蹬鷹
兔死狗烹
兔死狐悲
貪餌喪生
買櫝還珠
負荊請罪
此地無銀三百兩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白雲蒼狗
車水馬龍
度日如年
黃粱美夢
嫁禍於人
雞飛狗走
井蛙立誌
快馬加鞭
兩面派
盲人瞎馬
門可羅雀
目無全牛
南柯壹夢
泥牛入海
千軍萬馬
流金鑠石
寒木春華
春華秋實
瀟湘八景
千錘百煉
邯鄲學步
點石成金
4. 有哪些成語故事最少10個
買櫝還珠
春秋時代,楚國有壹個商人,專門賣珠寶的,有壹次他到齊國去兜售珠寶,為了生意
好,珠寶暢銷起見,特地用名貴的木料,造成許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裝飾得非常精致美
觀,使盒子會發出壹種香味,然後把珠寶裝在盒子裏面。
有壹個鄭國人,看見裝寶珠的盒子既精致又美觀,問明了價錢後,就買了壹個,打開盒
子,把裏面的寶物拿出來,退還給珠寶商。
壹鳴驚人
戰國時代,齊國有壹個名叫淳於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會說話。他常常用壹些有
趣的隱語,來規勸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氣,而且樂於接受。
當時齊國的威王,本來是壹個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後,卻沈迷於酒色,
不管國家大事,每日只知飲酒作樂,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給大臣去辦理,自己則不聞不問。因
此,政治不上軌道,官吏們貪汙失職,再加上各國的諸侯也都趁機來侵犯,使得齊國瀕臨滅
亡的邊緣。
雖然,齊國的壹些愛國之人都很擔心,但是,卻都因為畏懼齊王,所以沒有人趕出來勸
諫。
其實齊威王室壹個很聰明的人他很喜歡說些隱語,來表現自己的智慧,雖然他不喜歡聽
別人的勸告,但如果勸告得法的話,他還是會接受的。淳於髡知道這點後,便想了壹個計
策,準備找個機會來勸告齊威王。
有壹天,淳於髡見到了齊威王,就對他說:“大王,為陳有壹個謎語想請您猜壹猜:其
國有汁大鳥,住在大王的宮廷中,已經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飛翔,也不發生名叫,
只是毫無目的的蜷夫著,大王您猜,這是壹只什麽鳥呢?”
齊威王本是壹個聰明人,亦聽就知道淳於髡是在諷刺自己,向那只大鳥壹樣,身為壹國
之尊,卻毫無作為,只知道享樂。而他時再也不是壹個昏庸的君王,於是沈吟了壹會兒之後
便毅然的決定要改過,振作起來,做壹番轟轟烈烈的是,因此他對淳於髡說:
“嗯,這壹只大鳥,妳不知道,它不飛則已,亦非就會沖到天上去,它不鳴則已,壹鳴
就會驚動眾人,妳慢慢等著瞧吧!”
從此齊威王不在沈迷於飲酒作樂,而開始整頓國正。首先他召見全國的官吏,盡忠負責
的,就給予獎勵;而那些腐敗無能的,則加以懲罰。結果全國上下,很快就振作起來,到處
充滿蓬勃的朝氣。
另壹方面他也著手整頓軍事,強大武力,奠定國家的威望。各國諸侯聽到這個消息以後
都很震驚,不但不敢再來侵犯,甚至還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歸還給齊國。
齊威王的這壹番作為,真可謂是“壹鳴驚人”呀!
所以後來的人便把“壹鳴驚人”這句成語用來比喻壹個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
好好的運用,壹旦發揮出來,往往有驚人的作為。
狐假虎威
戰國時代,當楚國最強盛的時候,楚宣王曾為了當時北方各國,都懼怕他的手下大將昭
奚恤,而感到奇怪。因此他便問朝中大臣,這究竟是為什麽。
當時,有壹位名叫江乙的大臣,便向他敘述了下面這段故事:
“從前在某個山洞中有壹只老虎,因為肚子餓了,便跑到外面尋覓食物。當他走到壹片
茂密的森林時,忽然看到前面有只狐貍正在散步。他覺得這正是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於
是,便壹躍身撲過去,毫不費力的將他擒過來。
可是當它張開嘴巴,正準備把那只狐貍吃進肚子裏的時候,狡黠的狐貍突然說話了:
‘哼!妳不要以為自己是百獸之王,便敢將我吞食掉;妳要知道,天地已經命令我為王中之
王,無論誰吃了我,都將遭到天地極嚴厲的制裁與懲罰。’老虎聽了狐貍的話,半信半疑,
可是,當它斜過頭去,看到狐貍那副傲慢鎮定的樣子,心裏不覺壹驚。原先那股囂張的氣焰
和盛氣淩人的態勢,竟不知何時已經消失了大半。雖然如此,他心中仍然在想:我因為是百
獸之王,所以天底下任何野獸見了我都會害怕。而他,竟然是奉天帝之命來統治我們的!
這時,狐貍見老虎遲疑著不敢吃它,知道他對自己的那壹番說詞已經有幾分相信了,於
是便更加神氣十足的挺起胸膛,然後指著老虎的鼻子說:‘怎麽,難道妳不相信我說的話
嗎?那麽妳現在就跟我來,走在我後面,看看所有野獸見了我,是不是都嚇的魂不附體,抱
頭鼠竄。’老虎覺得這個主意不錯,便照著去做了。
於是,狐貍就大模大樣的在前面開路,而老虎則小心翼翼的在後面跟著。他們走沒多
久,就隱約看見森林的深處,有許多小動物正在那兒爭相覓食,但是當它們發現走在狐貍後
面的老虎時,不禁大驚失色,狂奔四散。
這時,狐貍很得意的掉過頭去看看老虎。老虎目睹這種情形,不禁也有壹些心驚膽戰,
但他並不知到野獸怕的是自己,而以為他們真是怕狐貍呢!
狡狐之計是得逞了,可是他的威勢完全是因為假借老虎,才能平著壹時有利的形勢去威
脅群獸而那可憐的老虎被人愚弄了,自己還不自知呢!
因此,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懼昭奚恤,完全是因為大王的兵全掌握在他的手裏,那也就是
說,他們畏懼的其實是大王的權勢呀!”
從上面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知道,凡是藉著權威的勢力欺壓別人,或藉著職務上的權力
作威作福的,都可以用“狐假虎威”來形容。
上下其手
春秋楚襄王二十六年。楚國出兵侵略鄭國。以當時楚國那麽強大,弱小的鄭國,實在沒
有能力抵抗的,結果,鄭國遭遇到戰敗的厄運,連鄭王頡也被楚將穿封戌俘虜了。戰事結束
後,楚軍中有楚王弟公子圍,想冒認俘獲鄭頡的功勞,說鄭王頡是由他俘獲的,於是穿封戌
和公子圍二人便發生爭執,彼此都不肯讓步,壹時沒有辦法解決得來。後來,他們便請伯犁
作公正人,判定這是誰的功勞。
伯州犁的解紛辦法本是很公正的,他主張要知道這是誰的功勞,最好是問問被俘的鄭
王。於是命人帶了鄭王頡來,伯州犁便向他說明原委,接著手伸二指,用上手指代表楚王弟
公子圍,用下手指代表楚將穿封戌,然後問他是被誰俘獲的。鄭王頡因被穿封戌俘虜,很是
恨他,便指著上手指,表示是被公子圍所俘虜。於是,伯州犁便判定這是公子圍的功勞。
“上下其手”這句成語便是出於這個故事;是表示玩法作弊,顛倒是非的意思。
在現在的社會中,這種情形是常常會發生的:譬如有人做了不法的事情,知道罪有應
得,難逃被懲處的厄運;於是暗地裏進行賄賂,或請托親友奔走求情,求予包庇,結果大事
化小,小事化無,仍得消遙法外。像這種參與其事的人,從中枉法舞弊,便可以說是:“上
下其手”了。
杞人憂天
從前在杞國,有壹個膽子很小,而且有點神經質的人,他常會想到壹些奇怪的問題,而
讓人覺得莫名其妙。
有壹天,他吃過晚飯以後,拿了壹把大蒲扇,坐在門前程量,並且自言自語的說:
“假如有壹天,天塌了下來,那該怎麽辦呢?我們豈不是無路可逃,而將活活地被壓
死,這不就太冤枉了嗎?”
從此以後,他幾乎每天為這個問題發愁、煩惱,朋友見他終日精神恍惚,臉色憔悴,都
很替他擔心,但是,當大家知道原因後,都跑來勸他說:
“老兄啊!妳何必為這件事自尋煩惱呢?天空怎麽會塌下來呢?在說即使真的塌下來,
那也不是妳壹個人憂慮發愁就可以解決的啊,想開點吧!”
可是,無論人家怎麽說,他都不相信,仍然時常為這個不必要的問題擔憂。
後來的人就根據上面這個故事,引伸成“杞人憂天”這句成語,它的主要意義在喚醒人
們不要為壹些不切實際的事情而憂愁。它與“庸人自擾”的意義大致相同。
亡羊補牢
這故事出自“戰國策”。戰國時代,楚國有壹個大臣,名叫莊辛,有壹天對楚襄王說:
“妳在宮裏面的時候,左邊是州侯,右邊是夏侯;出去的時候,鄢陵君和壽跟君又總是隨看
妳。妳和這四個人專門講究奢侈淫樂,不管國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北)壹
定要危險啦!”
襄王聽了,很不高與,氣罵道:“妳老糊塗了嗎?故意說這些險惡的話惑亂人心嗎?”
莊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說:“我實在感覺事情壹定要到這個地步的,不敢故意說楚國有什
麽不幸。如果妳壹直寵信這個人,楚國壹定要滅亡的。妳既然不信我的話,請允許我到趙國
躲壹躲,看事情究竟會怎樣。”
莊辛到趙國才住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陽城(今河南息縣西
北)。這才覺得莊辛的話不錯,趕緊派人把莊辛找回來,問他有什麽辦法;莊辛很誠懇地說:
“我聽說過,看見兔子牙想起獵犬,這還不晚;羊跑掉了才補羊圈,也還不遲。……”
這是壹則很有意義的故事,只知道享樂,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結果必然是遭到悲慘的失
敗無疑。
“亡羊補牢”這句成語,便是根據上面約兩句話而來的,表達處理事情發生錯誤以後,
如果趕緊去挽救,還不為遲的意思。例如壹個事業家,因估計事情的發展犯了錯誤,輕舉冒
進,陷入失敗的境地。但他並不氣餒,耐心地將事情再想了壹遍,從這次的錯誤中吸取教
訓,認為“亡羊補牢”,從頭做起,還不算晚呢!
壹暴十寒
戰國時代,百家爭鳴,遊說之風,十分盛行。壹般遊說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學問、豐富的知識,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動的比喻,來諷勸執政者,最為凸出。孟子也是當時的壹個著名辯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這樣壹段記載:
孟子對齊王的昏庸,作事沒有堅持性、輕信奸佞讒言很不滿,便不客氣的對他說:“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雖有生命力很強的生物,可是妳把它在陽光下曬了壹天,卻放在陰寒的地方凍了它十天,它那裏還活著成呢!我跟王在壹起的時間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壹點從善的決心,可是我壹離開妳,那些奸臣又來哄騙妳,妳又會聽信他們的話,叫我怎麽辦呢?”按著,他使打了壹個生動的比喻:“下棋看起來是件小事,但假使妳不專心致誌,也同樣學不好,下不贏,奕秋是全國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兩個徒弟,其中壹個專心致誌,處處聽奕秋的指導;另壹個卻老是怕著有大天鵝飛來,準備用箭射鵝。兩個徒弟是壹個師傅教的,壹起學的,然而後者的成績卻差得很遠。這不是他們的智力有什麽區別,而是專心的程度不壹樣啊;”這是壹個很有教學意義的故事,我們要學習壹樣東西、做好壹件事情,是非專心致誌、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壹些,把它丟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麽事情怎樣做得好呢?求學、做事的能否成功,這也是個決定因素之壹,故後來的人便將孟子所說的“壹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簡成“壹暴十寒”壹句成語,用來比喻修學、做事沒有恒心,作輟無常的壹種說法。例如壹位同學,對於求學很是隨便,學習的時間少,荒廢的時間多,我們便說:他這種壹曝十寒的作法,那裏能學到什麽東西呢?
三人成虎
戰國時代,互相攻伐,為了使大家真正能遵守信約,國與國之間通常都將太子交給對方作為人質。“戰國策”:“魏策”有這樣壹段記載:
魏國大臣龐蔥,將要陪魏太子到趙國去作人質,臨行前對魏王說:
“現在有個壹人來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嗎?”
魏王道:“我不相信。”
龐蔥說:“如果有第二個人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嗎?”
魏王道:“我有些將信將疑了。”
龐蔥又說:“如果有第三個人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相信嗎?”
魏王道:“我當然會相信。”
龐蔥就說:“街市上不會有老虎,這是很明顯的事,可是經過三個人壹說,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現在趙國國都邯鄲離魏國國都大梁,比這裏的街市遠了許多,議論我的人又不止三個。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壹切我自己知道。”
龐蔥陪太子回國,魏王果然沒有再召見也了。
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當然不會有老虎。說市上有虎,顯然是造謠、欺騙,但許多人這樣說了,如果不是從事物真相上看問題,也往往會信以為真的。
這故事本來是諷刺魏惠王無知的,但後世人引伸這故事成為“三人成虎”這句成語,乃是借來比喻有時謠言可以掩蓋真相的意思。例如:判斷壹件事情的真偽,必須經過細心考察和思考,不能道聽途說。否則“三人成虎”,有時會誤把謠言當成真實的。
5. 關於典故的成語有哪些
1、負荊請罪
拼音: fù jīng qǐng zuì
解釋: 負:背著;荊:荊條。背著荊條向對方請罪。表示向人認錯賠罪。
出處: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舉例造句: 我今特來尋賢弟,負荊請罪。
典故: 戰國時期,趙國有兩位重臣藺相如與廉頗,因藺相如多次立功,趙王封他為相國,廉頗不服氣,認為自己的武功蓋過他的嘴,藺相如為了社稷,對廉頗多次避讓。廉頗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後慚愧不已,便背負荊條向藺相如請罪。
2、望梅止渴
拼音: wàng méi zhǐ kě
解釋: 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會流涎,因而止渴。後比喻願望無法實現,用空想安慰自己。
出處: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假譎》:“魏武行役失汲道,軍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聞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舉例造句: 鸞拆書看了,雖然不曾定個來期,也當畫餅充饑,望梅止渴。
典故: 東漢末年,曹操帶兵攻打張繡,行軍途中沒有水,帶的水也早已喝完,士兵們渴得要命,紛紛停下乘涼,派出去找水的人也沒發現水源,曹操急中生智,傳令下去說前邊有壹梅林,時下正是產梅子的季節可以用梅子解渴,士氣大振而快速前進。
3、破釜沈舟
拼音: pò fǔ chén zhōu
解釋: 比喻下決心不顧壹切地幹到底。
出處: 《史記·項羽本紀》:“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壹還心。”
舉例造句: 只要我們有破釜沈舟的決心,就能克服學習上的各種困難。
典故: 秦朝末年,秦王派大將章邯帶20萬大軍進攻諸侯國趙國,趙王派人向楚王求援,楚王讓宋義掛帥,項羽輔佐率軍救援,宋義故意拖延時機,項羽殺了宋義並率軍渡過漳水去援趙,他們把鍋砸了,把船沈入江底,作生死決戰,終於擊敗秦軍。
4、臥薪嘗膽
拼音: wò xīn cháng dǎn
解釋: 薪:柴草。睡覺睡在柴草上,吃飯睡覺都嘗壹嘗苦膽。形容人刻苦自勵,發奮圖強。
出處: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越王勾路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
舉例造句: 中國足球要想沖出亞洲,必須臥薪嘗膽,刻苦訓練。
典故: 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打敗並俘虜了越王勾踐。勾踐給夫差餵了三年的馬,受盡折磨,回國後立誌報仇復國,請範蠡幫助訓練軍隊,任用有賢能的人,自己親自參加勞動並堅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飯前均要嘗嘗壹個苦膽,後來終於滅掉吳國。
5、四面楚歌
拼音: sì miàn chǔ gē
解釋: 比喻陷入四面受敵、孤立無援的境地。
出處: 《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舉例造句: 在這四面楚歌裏,憑妳怎樣伶牙俐齒,也只得服從了。
典故: 楚漢相爭時期,項羽攻占秦都以後,燒殺擄掠,人民怨聲載道。漢王劉邦趁機出擊想衣錦還鄉的項羽,讓大軍把項羽圍在垓下,並設下“四面楚歌”之計,項羽以為漢軍已經攻占楚地,以為天要滅他,只好邊飲酒邊唱歌,悲壯自刎身亡。
6. 難度高的成語故事加故事梗概
1、松柏之誌 :謂堅貞不移的誌節. 宗世林是東漢末年南陽人,他和曹操是同壹時代的人,但他非常瞧不起曹操的為人,不願和他交往.後來曹操官至司空,總攬了朝政大權,對他說:“現在我們可以交往了吧?” 他拒絕說:“松柏之誌猶存.” 2、風起雲飛 (fēng qǐ yún fēi ) 意思是:“風起雲飛”喻天下大亂,有時也指觸景傷情. 秦朝末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 經過連年的征戰,劉邦後來居上,戰勝了項羽,贏得了天下.可是沒幾天,淮南王英布造反,軍勢極盛,劉邦不得不親自出征.在得勝回朝途中,劉邦順路回了趟故鄉沛縣,和昔日的朋友、鄰裏敘舊暢飲了十幾天.壹次在熱鬧的酒席上,想起天下的安危,劉邦傷感的唱道: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3、以貌取人 孔子有許多弟子.其中有壹個叫宰予,能說會道, 利口善辯.他開始給孔子的印象很好,但後來漸漸發現,他既不孝敬父母,也沒有仁德,而且十分懶惰,白天睡大覺.孔子說他“朽木不可雕”.後來宰予參與作亂,被殺死. 孔子另有壹個弟子叫淡臺滅明(字子羽),長得體態不雅,相貌醜陋,孔子開始認為他資質低下,不會成才.但他從師學習後,回去就致力於修身實踐,處事光明正大,從來不去巴結公卿大夫.後來,追隨他的學生有三百人,他的聲譽傳遍四方. 孔子聽說了,感慨地說:“我憑言語判斷人的品質,對宰予的判斷就錯了;我憑相貌判斷人的品質,對子羽的判斷又錯了.” 4、夜郎自大 (yè láng zì dà) 夜郎是漢朝時西南地區的小國家(今貴州省桐梓縣),它國土小,它只有漢朝壹個縣大,人口也少,沒有什麽物產. 有壹次,漢朝使者來到夜郎.因為道路不通,夜郎國國王不知道漢朝的廣大,問使者:“漢朝和我的國家哪個大?” “夜郎自大”比喻人無知而又狂妄自大. 5、守株待兔 (shǒu zhū dài tù) 宋國有個農夫,壹天,在地裏幹活時,看見壹只兔子飛奔過來,撞在樹樁上,折斷脖子死了.從此他每天到地裏也不幹活,只是守著那棵樹樁,等著兔子撞過來.結果,什麽也沒等到,反而被人們恥笑. “守株待兔”比喻不想努力,而希望通過僥幸獲得成功. 6、食言而肥 (shí yán ér féi) 春秋時代,魯國有個大臣叫孟武伯,他最大的毛病是說話不算數.有壹天魯哀公舉行宴會招待群臣,孟武伯參加了.在宴席上,孟武伯不喜歡另壹位大臣鄭重,便故意問他:“鄭先生怎麽越來越胖了?”哀公聽見了,說:“壹個人常常吃掉自己的諾言,當然會胖起來呀!” 晉朝有個人叫殷羨.曾經做過豫章郡的太守,當他卸任離開豫章回京城時,很多人托他帶信,他都答應了.當他走到長江邊時,便把這些信全部扔到水裏,說:“都請到水裏去吧!要沈要浮隨妳們自由,我殷羨不當太守了,可也不能給人家當信使啊!” 7、無為而治 (wú wéi ér zhì) 由於舜品德高尚,堯派他來管理天下. 當時中原到處是洪水,以前堯派鯀去治理洪水,9年後失敗了,舜就派鯀的兒子禹去治水.禹果然不負眾望,13年後平息了洪水.舜和堯壹樣,對老百姓很寬厚,多采用象征性的懲罰,犯了該割掉鼻子罪的人,讓穿上赫色衣服來代替;應該砍頭的人只許穿沒有領子的布衣.為了讓老百姓懂得樂舞,舜派夔到各地去傳播音樂.有人擔心夔壹個人不能擔當重任,舜說:“音樂之本,貴在能和.像夔這樣精通音律的人,壹個就足夠了.” 夔果然出色地完成了任務. 孔子贊嘆道:“無為而治,說的正是舜啊!他自己需要做的,只要安安靜靜坐著而已.” 8、雙管齊下 (shuāng guǎn qí xià) 唐朝有壹位著名的畫家名叫張燥,他擅長畫山水、松石,特別是畫松樹尤其叫人稱絕. 張燥作畫的時候,有與眾不同的地方,他能左右手各握壹管筆,可以同時在紙上作畫.壹管筆畫蒼翠的松枝,另壹管筆畫枯幹虬枝,畫出的松樹惟妙惟肖,誰看了他的畫都感到驚奇,人們都說他是神筆. 張燥還有兩個畫畫的絕招:壹是用無筆頭的禿筆繪畫;二是用手指畫畫,他拿壹塊白絹,用手指蘸上顏料,左抹右塗,壹會兒就作成壹幅山水樹木的作品. 9、栩栩如生 (xǔ xǔ rú shēng) 我國古代哲學家莊子在自己著作中曾經寫出了這樣壹個故事:“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忘與!”意思是說,莊周作了壹場夢,夢見自己變成壹只美麗麗的蝴蝶,比真的蝴蝶還美,活靈活現,在空中翩翩起舞.他自覺得非常快活得意,簡直忘記了世界還有莊周這麽壹個人. 襄王聽了莊辛的話,感到振奮,封他為陽陵君,采用了他的計謀,收復了不少失地. 10、防微杜漸 (fáng wēi dù jiàn) 漢和帝即位後,竇太後專權,竇憲兄弟把持了國家的軍政大權,朝政混亂不堪.竇氏家族仗勢橫行鄉裏,魚肉百姓,人們敢怒不敢言. 有壹年發生日食.司馬丁鴻上書漢和帝說:“太陽是君王的象征,月亮是代表臣子的.日食現象象征君王的權力被臣子侵奪,陛下千萬要小心.在歷史上,日蝕出現過三十六次,國君被臣子殺死的有三十二人,都是因為臣子的權力太大了!”“日蝕的出現,是上天在警告我們,我們應該引起重視啊.穿透巖石的水,開始時都是涓涓細流,參天的大樹,也是由剛發芽的小樹長成的.人們常常忽略了微小的事情,而造成禍患.如果陛下能親自處理朝政,從小地方著手,在禍患剛露頭的時候防止它,這樣國家就能夠長治久安了.” 如果可以的話, ,謝謝!
7. 有哪些著名的成語故事
三顧茅廬
懸梁刺股
初出茅廬
才華橫溢
料事如神
膽大心細
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
獨木難支
鑿壁偷光
程門立雪
紙上談兵
破釜沈舟
負荊請罪
完壁歸趙
鐵棒磨成針
不恥下問
8. 寫三個有難度的四字成語並解釋其出處典故
完璧歸趙 圍魏救趙 紙上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