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意延年、福壽康寧、人壽年豐、萬壽無疆、長命百歲
壹、美意延年 [ měi yì yán nián ]
解釋:美意:樂意;延年:處長壽命。對壹切樂觀的人,能夠健康長壽。
出自:戰國 荀子《荀子·致士》:“得眾動天,美意延年。”
譯文:得到大家感動上天,對壹切樂觀的人,能夠健康長壽。
二、福壽康寧 [ fú shòu kāng níng ]
解釋:祝頌語。謂幸福、長壽、健康、安寧諸福齊備。
出自:宋·陳亮《喻夏卿墓誌》:“福壽康寧,子孫彬彬然,皆有可能者,天於夏卿亦何所負哉!”
譯文:幸福、長壽、健康、安寧諸福齊備子孫彬彬有禮地,都是有可能的,上天沒有什麽對不起妳夏卿的!
三、人壽年豐 [ rén shòu nián fēng ]
解釋:人長壽,年成也好。形容太平興旺的景象。
出自:郭沫若《蔡文姬》第五幕:“好在這些年,年年都有好收成。真真是人壽年豐,喜事重重。”
四、萬壽無疆 [ wàn shòu wú jiāng ]
解釋:疆:界限。萬年長壽,永遠生存。用於祝人長壽。
出自:周 孔子《詩經·小雅·天保》:“君曰蔔爾,萬壽無疆。”
譯文:妳說給妳,祝願他長命百歲萬壽無疆。
五、長命百歲 [ cháng mìng bǎi suì ]
解釋:壽命很長,能活到壹百歲。常用作祝福長壽之詞。
出自:元·無名氏《藍采和》第四折:“這廝淡則淡到長命百歲。”
譯文:這家夥壹定能活到壹百歲。
2. 祈福的四字成語避禍求福 指避開災禍而求取幸福。
出處:《後漢書·袁紹傳》:“臣不敢畏憚強禦,避禍求福,與進(何進)合圖,事無違異。”
撮土焚香 撮土:用手把土聚攏成堆。指舊時迷信的人在野外撮土代替香爐,燒香敬神。
出處:明·吳承恩《西遊記》第十四回:“三藏……急忙撮土焚香,望東懇懇禮拜。”
頂禮膜拜 頂禮:佛教拜佛時的最敬禮,人跪下,兩手伏地,以頭頂著受禮人的腳;膜拜:佛教徒的另壹種敬禮,兩手加額,跪下叩頭。虔誠地跪拜。
出處:清·俞萬春《蕩寇誌》第壹百十四回:“又添壹個青年女子,頂禮膜拜,行狀舉止,仿佛慧娘。”
焚香禮拜 焚香:點燃香火。禮拜:向尊敬的人或神靈行禮跪拜。燒香跪拜,以表尊敬服從之意。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十回:“卻說玄德前軍……所到之處,秋毫無犯,百姓扶老攜幼,滿路瞻觀,焚香禮拜。”
焚香膜拜 燒香跪拜,以表尊敬服從之意。同“焚香禮拜”。
出處:明·歸有光《唐孺人墓誌銘》:“兆多疾,每疾作,孺人輒不食飲,焚香膜拜,以祈福祐。”
求福禳災 禳:祈禱。祈求福運降臨,消除災害。
求神問蔔 迷信的人遇有疑難,求神鬼幫助,或靠蔔卦解決。
出處: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喬太守亂點鴛鴦譜》:“人事不省,十分危篤。吃的藥猶如潑在石上,壹毫沒用。求神問蔔,俱說無效。”
握粟出蔔 後用以指祈求神明護佑,去兇賜吉。
出處:《詩·小雅·小宛》:“握粟出蔔,是何能谷。”鄭玄箋:“但持粟行蔔,求其勝負。”
馨香禱祝 馨香:燒香;禱祝:禱告祝願。原指迷信的人虔誠地向神祈禱祝願。後引伸指真誠地期望。
出處:《尚書·酒誥》:“弗惟德馨香,祀登聞於天。”
迎神賽會 舊俗把神像擡出廟來遊行,並舉行祭會,以求消災賜福。
出處:元·杜仁傑《耍孩兒·莊家不識構闌》套曲:“擡頭覷是個鐘樓模樣,往下覷卻是人旋窩。見幾個婦女向臺兒上坐,又不是迎神賽社,不住的擂鼓篩鑼。”
3. 關於佛的的四字成語八萬四千 本為佛教表示事物眾多的數字,後用以形容極多。
出處:《法華經·寶塔品》:“若持八萬四千法藏,十二部經,為人演說。” 百丈竿頭 佛教語,百丈高的竿子,比喻道行達到很高境界。
出處: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景岑禪師》:“百丈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辯才無礙 礙:滯礙。
本是佛教用語,指菩薩為人說法,義理通達,言辭流利,後泛指口才好,能辯論。 出處:《華嚴經》“若能知法永不滅,則得辯才無障礙;若能辯才無障礙,則能開演無邊法。”
辯才無閡 佛教語。指菩薩為人說法,義理通達,言辭流利,後泛指口才好,能辯論。
出處:《藝文類聚》卷七六引南朝梁王筠《國師草堂寺智者約法師碑》:“顯證壹乘,宣揚三慧,辯才無閡,遊戲神通。” 超塵拔俗 塵、俗:指塵世、人間;拔:超出。
原指佛教徒功夫深,已超出塵世。後多形容才德遠遠超過平常人。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劉孝標註引謝承《後漢書》:“徐穉,字儒子,豫章南昌人,清妙高跱,超世絕俗。” 超塵出俗 塵、俗:指塵世、人間;出:超出。
原指佛教徒功夫深,已超出塵世。後多形容才德遠遠超過平常人。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劉孝標註引謝承《後漢書》:“徐穉,字儒子,豫章南昌人,清妙高跱,超世絕俗。” 超度眾生 佛教用語。
用念經來使死人脫離苦海。也泛指做善事。
出處:明·方汝浩《禪真逸史》第七回:“昨晚道場圓滿,正要回來,女眾們都勸我道:‘千難萬難出來壹次,夜間鐘法上放焰口超度眾生,極有功德,怎的不看看去?’因此在寺裏念了這壹夜佛。卻有甚事談論?” 超世拔俗 原指佛教徒功夫深,已超出塵世。
後多形容才德遠遠超過平常人。同“超塵出俗”。
晨鐘暮鼓 暮:傍晚。佛教規矩,寺裏晚上打鼓,晚上敲鐘。
比喻可以使人警覺醒悟的話。 出處:唐·李鹹用《山中》詩:“朝鐘暮鼓不到耳,明月孤雲長掛情。”
成佛作祖 佛教語。指修成佛道,成為祖師。
比喻獲得傑出成就。 出處:《白雪遺音·馬頭調·小尼姑》:“成佛作祖待作甚麽?陳妙常也曾還俗過。”
慈悲為本 慈悲:慈善和憐憫。原佛教語,以惻隱憐憫之心為根本。
出處:《南齊書·高逸傳論》:“今則慈悲為本,常樂為宗,施舍惟機,低舉成敬。” 此中三昧 三昧:佛教用語,梵文音譯詞,意思是“正定”,即屏絕雜念,使心神平靜,是佛門修養之法。
比喻這裏面的奧妙之處。 出處:唐·李肇《國史補·中》:“長沙僧懷素好草書,自言得草聖三昧。”
大千世界 佛教用語,世界的千倍叫小千世界,小千世界的千倍叫中千世界,中千世界的千倍叫大千世界。後指廣大無邊的人世。
出處: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九:“長老身材勿量大,笠子太小生。師雲:‘雖然如此大千世界總在裏許。
’” 當頭棒喝 佛教禪宗和尚接待初學的人常常用棒壹擊或大喝壹聲,促他醒悟。比喻嚴厲警告,促使人猛醒過來。
出處:宋·釋普濟《五燈會元·黃檗運禪師法嗣·臨濟義玄禪師》:“上堂,僧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亦豎拂子,僧便喝,師亦喝。僧擬議,師便打。”
刀山劍樹 佛教所說的地獄之刑。形容極殘酷的刑罰。
出處:《太平廣記》卷三八二《裴則子》引《冥報拾遺》:“至第三重門,入見鑊湯及刀山劍樹。” 頂禮膜拜 頂禮:佛教拜佛時的最敬禮,人跪下,兩手伏地,以頭頂著受禮人的腳;膜拜:佛教徒的另壹種敬禮,兩手加額,跪下叩頭。
虔誠地跪拜。 出處:清·俞萬春《蕩寇誌》第壹百十四回:“又添壹個青年女子,頂禮膜拜,行狀舉止,仿佛慧娘。”
遁入空門 遁:逃遁;空門:指佛教,因佛教認為世界是壹切皆空的。指出家。
避開塵世而入佛門。 出處:姚雪垠《李誌成》第二十八章:“天下重見升平,他自己決不留戀寶貴,功成身退,遁入空門做壹個與世無爭的人。”
法海無邊 佛教中比喻佛法廣大如大海,無邊無際。 法力無邊 法力:佛教中指佛法的力量;後泛指神奇超人的力量。
佛法的力量沒有邊際。比喻力量極大而不可估量。
出處:明·無名氏《八仙過海》第三折:“小聖我法力無邊,通天達地,指山山崩,指水水跑。” 返本還原 本、原:根本,原貌。
返回原來的地方。佛教說法,指忘了本原的人通過拜佛修行,回到本原狀態;或指貶謫人世的仙人又回到仙界。
出處:元·劉誌淵《江神誌令》:“返本還原真體現,魂魄聚,凈無陰。” 返本還源 本、原:根本,原貌。
返回原來的地方。佛教說法,指忘了本原的人通過拜佛修行,回到本原狀態;或指貶謫人世的仙人又回到仙界。
出處: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寶峰文禪師法嗣》:“壹年將欲盡,萬裏未歸人,大眾總是他鄉之客,還有返本還源者麽?” 返觀內視 原為佛教語。指用佛性對照檢查。
後亦指自我反省。 出處:清·蒲松齡《〈王如水問心集〉序》:“即此宜得之公心,返觀內視,而九幽十八獄,人人分明見之矣。”
返觀內照 原為佛教語。指用佛性對照檢查。
後亦指自我反省。 出處:清·戴震《孟子字義疏證·理十五》:“於此不得其解,而見彼之捐棄物欲,返觀內照,近於 返視內照 原為佛教語。
指用佛性對照檢查。後亦指自我反省。
4. 佛的四字詞語大全佛的四字詞語大全 :借花獻佛、
立地成佛、
繡佛長齋、
佛眼佛心、
阿彌陀佛、
訶佛詆巫、
見佛不拜、
青燈古佛、
佛眼相看、
佛口蛇心、
佛頭著糞、
長齋繡佛、
揀佛燒香、
開佛光明、
萬家生佛、
佛頭著糞、
綸音佛語、
成佛作祖、
泥多佛大、
見性成佛、
呵佛罵祖、
壹佛出世、
佛頭加穢、
求神拜佛、
佛口聖心、
佛性禪心、
佛心蛇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