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帶說的成語有哪些
帶說的成語有:能說會道、道聽途說、說長道短、現身說法、不容分說。
壹、能說會道
解釋:形容很會講話。
出自: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七十四回:“仗著他的模樣兒比別人標致些,又長了壹張巧嘴,天天打扮的象個西施樣子,在人跟前能說慣道,抓尖要強。”
示例:這個人生就的兩片巧嘴,巧嘴滑舌,能說會道。 曲波《林海雪原》二八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形容人口才很好
近義詞口角生風、巧舌如簧、強嘴硬牙、能言善辯、貧嘴薄舌、能說慣道、伶牙俐齒、能言巧辯、貧嘴賤舌、口若懸河
反義詞笨嘴笨舌、拙嘴笨舌、訥口少言、笨嘴拙舌、笨口拙舌、笨嘴拙腮
二、道聽途說
解釋:道、途:路。路上聽來的、路上傳播的話。泛指沒有根據的傳聞。
出自:妹子道聽途說,不知是否?尚求指示。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五十三回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含貶義
近義詞齊東野語、捕風捉影、不足為憑、聽道途說、小道消息、以訛傳訛、三告投杼、廁所消息、三人成虎、口耳之學、海外奇談、望風捕影、三人市虎
反義詞信而有證、言之有據、所見所聞、身臨其境、言之鑿鑿、有根有據、真憑實據、確鑿不移、百聞不如壹見、有案可稽
三、說長道短
解釋:議論別人的好壞是非。
出自:這些縉紳士大夫家筵席間,定要幾個梨園中人,雜坐衣冠隊中,說長道短,這個成何體統!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五十三回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含貶義
近義詞論短道長、說三道四、評頭論足、說長論短、道長論短、大放厥詞、數短論長、說短道長、說長說短、評頭品足、議論紛紛、論長道短、拉三扯四、說短論長
反義詞守口如瓶、壹言不發
四、現身說法
解釋:佛教用語。指佛力廣大,能現出種種人相,向人說法。現指以親身經歷和體驗為例來說明某種道理。
出自:袁伯珍這壹席話,可以說是現身說法。 清·無名氏《官場維新記》第十六回
語法:偏正式;作謂語、定語、賓語;指以親身經歷來說明某種道理
近義詞言傳身教
反義詞空談快意
五、不容分說
解釋:分說:辯白,解說。不容人分辯解釋。
出自:元·武漢臣《生金閣》三折:“怎麽不由分說,便將我飛拳走踢只是打。”
示例:寶釵不容分說,笑灌了湘雲壹杯。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十二回
語法:動賓式;作分句、狀語;指不允許分辯陳說
近義詞不容置辯、不容置喙、不容置疑、無庸置辯
反義詞暢所欲言
② 關於說的成語有哪些
無可厚非、
壹諾千金、
有的放矢、
單刀直入、
潛移默化、
自相矛盾、
言簡意賅、
面面相覷、
頤指氣使、
字字珠璣、
噤若寒蟬、
不言而喻、
對牛彈琴、
侃侃而談、
開門見山、
淋漓盡致、
三緘其口、
期期艾艾、
壹針見血、
壹言九鼎、
口幹舌燥、
之乎者也、
誇誇其談、
旁征博引、
恰如其分、
捕風捉影、
指手畫腳、
轉彎抹角、
絮絮叨叨、
察言觀色
③ 成語有什麽特點
成語(chengyu,idioms)是中國漢字語言詞匯中壹部分定型的詞組或短句。成語是漢文化的壹大特色,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說法,表示壹定的意義,在語句中是作為壹個整體來應用的。成語有很大壹部分是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在用詞方面往往不同於現代漢語,它代表了壹個故事或者典故。 成語又是壹種現成的話,跟習用語、諺語相近,但是也略有區別。
成語具有以下的基本特征:
1、結構固定性
成語的構成成分和結構形式都是固定的,壹般不能隨意更變或增減語素。例如"唇亡齒寒",不能改為"唇亡牙冷"、"唇亡牙寒"、"唇無牙冷";"胸無點墨",也不能增加成"胸中無有壹點墨"。此外成語裏的語序也有固定性,不能隨意更改。例如"來龍去脈"不能改為"去脈來龍";"汗馬功勞"不能改為為"功勞汗馬"。
2、意義整體性
成語在意義上具有整體性。"它的意義往往不是其構成成分意義的簡單相加,而是在其構成成分的意義基礎上進壹步概括出來的整體意義。"2如"狐假虎威",表面意義是"狐貍假借老虎的威勢",實際含義是"倚仗別人的權勢去欺壓人";"兔死狗烹",表面意義是"兔子死了,獵狗就被人烹食",實際含義是"給統治者效勞的人事成後被拋棄或殺掉";"廢寢忘食",表面意義是"不顧睡覺,忘記吃飯",實際含義是"極為專心努力"等等。
3、語法功能的多樣性
從漢語語法的角度來看,漢語成語在句子裏相當於壹個短語,因為短語在壹個句子中能充當不同的成分,所以成語的語法功能也具有多樣性。漢語成語形式多樣,如上文所說的有四字成語、五字成語、六字成語、七字成語、八字成語等等,其中四字成語是漢語成語的主要形式。所以這裏對成語語法功能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四字成語充當句法成分的分析。
④ 現代漢語成語有哪些特點
成語具有形式整齊、音律和諧、結構固定、言簡意賅的特點。
漢語成語最明顯的特點是四個音節構成的占大多數,占成語的95%以上。有人對《中國成語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年)作過統計,結果是:它***“收條目17934個。其中由四音節構成的有17140個,約占總數的95.57%”。書面上用四個漢字來記錄,基本上都是四字格。可以說,四音節形式是成語區別於熟語中的其他成員(如諺語、慣用語、歇後語)的壹個顯著標誌。為什麽漢語成語以四字格為基本形式呢?這大概跟我國傳統文化中以對稱平衡為美,以不對稱不平衡為不美的審美情趣不無關系。成語的這種形式對漢語語匯的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現代漢語中許多四字格類的固定短語大多從成語發展而來,成為了新的成語,例如揚長避短、壹分為二、壹窮二白、不正之風等等。
漢語是有聲調的語言,具有音樂美,成語突出地表現了漢語的這壹特點。其音律上的特點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其壹、成語的四個音節大多是兩兩相對,勻稱整齊,節奏鮮明。其二、平仄相間,音調高低起伏,具有旋律美。例如:山清水秀 、行雲流水、 豁然開朗、侃侃而談。成語的這個特點,我們通過本課程第四章“語言的聲音美”的學習之後,將會體會更深。
成語是人們長期運用語言的結果,它具有結構的定型性和意義的完整性的特點,其結構成分和結構關系壹般不能隨意更改。例如“抱頭鼠竄”、“鼠目寸光”、“膽小如鼠”等成語反映了漢民族人民對老鼠的厭惡心理,若將其中的鼠改為“兔”、“龜”等,不符合漢民族的心理習慣。
成語形式簡練但涵義豐富,極富表現力。例如“乘風破浪”除了表示迎著艱險、壹往無前外,還隱含著“具有遠大抱負”的意思,這是壹般的自由組合的詞語所不及的。試比較下列兩例: ① 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壹日千裏。② 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速度極快。 比較可知,例①除了表現高速度之外,還隱含著壹種巨大的氣勢,例②用的是自由組合的詞語,表現力明顯不及前者。又如“東郭先生”是明代馬中錫《中山狼傳》中的人物,因救助被人追逐的中山狼,反而幾乎被狼所害,比喻不分善惡、濫施仁慈的人。“南郭先生”是《韓非子.內儲說上》壹則寓言中那個“濫竽充數”的人物,比喻無其才而居其位的人。這些成語表現的都是具有某類特征的人。
成語大多言近旨遠,或蘊含深刻的哲理,或表達壹種深刻的思想。例如滴水穿石、唇亡齒寒、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物極必反、相反相成、欲速則不達等。使用成語有助於表達透辟精當,含蓄而深刻,加強語言的表現力。
⑤ 什麽是成語 成語有哪些特點
1、定義:成語是表示壹般概念的固定詞組或句子,絕大部分是由四個字組成的。
2、成語的特點。成語主要有兩個特點,第壹個特點是源遠流長。
⑴源遠。指成語沿用的歷史性,例如:成語“有恃無恐”最早見於《左轉·僖公二十六年》“室如懸罄野無青草,何恃而不恐”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沿用歷史了。“打草驚蛇”出自唐朝段成式所寫的壹個故事中“汝雖打草,吾已驚蛇”壹句,至今至少千年以上。“捕風捉影”最早出現在宋朝朱熹的《朱子全書學壹》,“兩面三刀”最早出於《元曲灰闌記》,“南腔北調”最早出現在清朝富察敦崇的《燕京歲時記》,這些成語都有壹二百年甚至八九百年的沿用歷史了。
⑵流長。指成語使用上的社會性。成語為人民群眾所接受,在書面或口頭上廣泛使用的。像壹些來自古詩詞中的成語,它們是從不同時代的詩詞中截取的原文,因為它們或寓意深刻,或形象生動,是全詩的警句、名句,被人民群眾喜愛,廣為使用和傳誦,得以流傳。例如“春風得意”“平分秋色”“山雨欲來風滿樓”“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等。
第二個特點是定型不變。成語是壹種定型的固定詞組,絕大多數由四個字組成。當然,三個字,五個字,甚至更多字數構成的也有。如“壹溜煙”“更上壹層樓”“沈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己所勿欲,勿施於人”等,但這畢竟是少數。為什麽成語以四字居多呢?這和漢語的特點有關,漢民族講話,在音節上大都是成雙成對的。漢語講究四聲,讀起來能產生聲音上的美感,四個字的結構能適應這種聲調的各種變化。《詩經》這部我國文學史上最早的壹部詩歌總集中305篇基本上都是四字壹句,這種四字句,結構短小精悍,活潑明快,讀起來抑揚頓挫,在後來相當長的壹個歷史階段中,影響著詩人,作家,而詩人、作家的作品,又影響著人民群眾的語言。成語基本上源於古書和人民群眾的口語,因此成語以四字為多。
而且成語既要能表達深刻復雜的思想,又要極其概括精煉,過長過短都不行,四個字最為合適。
所謂成語是語言中經過長期使用、錘煉而形成的固定短語。它是比詞大而語法功能又相當於詞的語言單位。
⑥ 成語有哪些特點
成語是中抄國漢字語言詞匯中壹襲部分定型的詞組或短句。成語是漢文化的壹大特色,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說法,表示壹定的意義,在語句中是作為壹個整體來應用的。成語有很大壹部分是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在用詞方面往往不同於現代漢語,它代表了壹個故事或者典故。 成語又是壹種現成的話,跟習用語、諺語相近,但是也略有區別。
成語,眾人皆說,成之於語,故成語。
⑦ 成語的特點是什麽
成語是長期以來形成的形式簡潔而意思精辟的固定詞組或短語。
成語多由四個字組成,但也有三個字或四個字以上的。
成語的來源有以下幾種:神話寓言,歷史故事,詩文語句,口頭俗語。
⑧ 表示說的成語有哪些 帶說的成語有哪些
口若懸河、能說慣道、口齒伶俐、能言善辯、出口成章。
壹、口若懸河
白話釋義:形版容口才好,說起話來滔滔不絕權
朝代:南朝·宋
作者:劉義慶
出處:·《世說新語·賞譽》:“郭子玄語議如懸河瀉水,註而不竭。”
翻譯:郭子玄議論好像瀑布瀉水,註而不竭
二、能說慣道
白話釋義:形容人口才好,很會講話。
朝代:明
作者:無名氏
出處:·《漁樵閑話》第三折:“但熟甜瓜軟處偏捏,蠟槍頭會道能說。”
翻譯:但成熟甜瓜軟處偏捏,蠟槍頭會道能解釋
三、口齒伶俐
白話釋義:口齒:說話、言談;伶俐:聰明,靈活。談吐麻利,應付自如。形容口才好。
朝代:清
作者:曹雪芹
出處:·《紅樓夢》第三十三回:“寶玉素日雖然口角伶俐,此時壹心卻為金釧兒感傷,恨不得也身亡命殞。”
翻譯:寶玉壹向天但是嘴角伶俐,這時壹個心卻為金釧兒感傷,恨不得自己逃亡死的
四、能言善辯
白話釋義:很會說話,善於辯論。
朝代:元
作者:無名氏
出處:·《氣英布》:“若得能言巧辯之士;說他歸降。”
翻譯:要是能說善辯的人技巧;說他投降
五、出口成章
白話釋義:話說出來就是壹篇文章,形容文思敏捷或擅長辭令。
朝代:周
作者:多人所作
出處:《詩經·小雅·都人士》:“出言有章。”
翻譯:話說出來就是壹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