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吞虎咽。
狼吞虎咽,漢語成語,讀音為láng tūn hǔ yàn,意思是形容吃東西又猛又急的樣子。出自《初刻拍案驚奇·劉東山誇技順城門》。成語出處:明·淩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劉東山誇技順城門》:“十人自來吃酒……須臾之間,狼吞虎咽,算來吃夠有六七十斤肉。”
成語接龍
咽苦吐甘、甘井先竭、竭智盡忠、忠驅義感、感同身受 、受寵若驚 、驚師動眾 、眾多非壹 、壹匡天下、下不為例、例行差事 、事款則圓 、圓顱方趾、 趾踵相錯 、錯落不齊、 齊趨並駕 駕霧騰雲 、雲堦月地、地曠人稀 、稀世之寶、 寶馬香車、 車軌***文、 文章巨公
網絡釋義:
狼吞虎咽是個聯合詞組,形容吃東西又猛又急的樣子。語出《水滸後傳》第五回:“走了這半天,肚中饑餒,狼吞虎嚥喫了壹回。”亦作“ 狼吞虎咽 ”。《官場現形記》第三四回:“只見他拿筷子把蹄子壹塊壹塊夾碎,有壹寸見方大小,和在飯裏,不上壹刻工夫,狼吞虎咽,居然吃個精光。”
成語故事:
唐三藏和三個徒弟去西天取經時,路過祭賽國時,看到十多個和尚都扣上了枷鎖行乞。經打聽,是因為金光寺的塔頂上的舍利子被盜。臨近的國家都因為看到舍利子的光芒紛紛朝見,後來因為三年前舍利子被盜,鄰近的國家都不朝見了。國王壹氣之下,就把他們都上了枷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