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本義 [swine;hog;pig]
釋名: 豬、豚、豭(公豬)、彘(母豬)。又如:豕心(豕貪食,用以比喻貪婪無厭之心);豕仙(戰國時朔人獻給燕昭王大豕,此豕年歲已有壹百二十年,故稱豕仙);豕牢(養豬的房舍);豕突(像野豬壹樣奔跑亂竄);豕首(豬頭似的臉形)。
詳細解釋
編輯
普通話發音:shǐ
海南話發音:siw
江西話發音:dr?1
<名>
古文形體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豬形,長吻,大腹,四蹄,有尾。本義:豬。同本義[swine;hog;pig]
豕,彘也。——《說文》
豕,豬,祭祀用的犧牲。——《呂氏春秋通詮?審分覽?任數》
六畜蕃息豚豕豬。——《急就篇》。顏註:“豕者,彘之總名也。”
有豕白蹢。——《詩?小雅?漸漸之石》
豕首縱目。——《楚辭?大招》
有讀史記者曰:“晉師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與三相近,豕與亥相似。”——《呂氏春秋?察傳》
成語:狼奔豕突三豕涉河
公豬肉
性味味酸,性冷,無毒。
功效主治主治狂病經久不愈,可壓丹石,解熱毒,適宜肥熱人食用。補腎氣虛竭,可治療水銀風,和中土坑惡邪氣。久食公豬肉,會使血脈閉固,筋骨衰弱,肌肉虛軟,所以忌長久食用,金屬器物所致的金瘡病人尤其要忌食。
豬肉
性味味酸,性平,有小毒。
功效主治多食會使人感到身體沈重。作成肉幹後,腥氣會很少。豚肉有小毒,久食會使人全身筋肉碎痛而乏氣。李時珍說:北方的豬味薄,煮後湯汁清淡;南方的豬味厚,煮後湯汁濃稠,毒性尤其大。只要是白豬、花豬、母豬、公豬、病豬、黃膘豬、米豬,都不可以吃。
公豬頭肉
性味有毒。
功效主治主治寒熱所致的尿閉癥。與五味壹同煮吃,可補氣虛乏力,可治小兒驚風和五痔,下丹石,但也會使人臟腑功能失調、氣血逆亂,有風病的人應忌食。腌臘的豬頭燒成灰,治魚臍瘡,效果十分神驗。魚臍瘡的形貌腫黑、狹長。
項肉
功效主治俗稱糟頭肉。主治酒積引起的面黃、腹脹諸癥。用項肉壹兩,切碎如泥,與甘遂末壹錢調合,作成丸子,用紙包裹後煨香,用酒服食。
脂膏
釋名油煉後凝結的叫脂肪,煉出後未凝的叫膏油。
性味味甘,性寒,無毒。
功效主治可解地膽,亭長、野葛、硫黃等毒,也可解各種肝的毒性。利於調養胃腸,通調小便,治五疸水腫,生毛發。破冷結,散淤血,養血脈,散風邪挾熱,潤肺。可殺蟲,治皮膚病,塗在頑惡的瘡上,可以治療癰疽,榮養皮膚。若作手膏塗手,可使皮膚不皸裂。產後胎盤不下,用酒多服,療效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