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用壹個詞語描寫秦孝公

用壹個詞語描寫秦孝公

1.商鞅南門立木是為了什麽找壹個詞語概括

“南門立木”或“徙木立信”

孝公十三年(前356年)和十九年(前350年)商鞅先後兩次實行變法,變法內容為“廢井田、開阡陌,實行郡縣制,獎勵耕織和戰鬥,實行連坐之法”。開始推行革新時,為了取信於民,他派人在城中豎立壹木,並告知:“誰人能將之搬到城門,便賞賜十金。”秦民無人敢信,後加至五十金,於是有人扛起木頭搬到城門,果然獲賞五十金,從此宣示與開展孝公變法,史稱“徙木立信”。北宋王安石,在壹首稱贊商鞅的詩中以“壹言為重百金輕”,來比喻言出必行的重要。

典故:

公元前361年,秦國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決心發憤圖強,首先搜羅人才。他下了壹道命令,說:“不論是秦國人或者外來的客人,誰要是能想辦法使秦國富強起來的,就封他做官。”

秦孝公這樣壹號召,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幹的人。有壹個衛國的貴族公孫鞅(就是後來的商鞅),在衛國得不到重用,跑到秦國,托人引見,得到秦孝公的接見。

商鞅對秦孝公說:“壹個國家要富強,必須註意農業,獎勵將士;要打算把國家治好,必須有賞有罰。有賞有罰,朝廷有了威信,壹切改革也就容易進行了。”

秦孝公完全同意商鞅的主張,可是秦國的壹些貴族和大臣卻竭力反對。秦孝公壹看反對的人這麽多,自己剛剛即位,怕鬧出亂子來,就把改革的事暫時擱了下來。

過了兩年,秦孝公的君位坐穩了,就拜商鞅為左庶長(秦國的官名),說:“從今天起,改革制度的事全由左庶長拿主意。”

商鞅起草了壹個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門豎了壹根三丈高的木頭,下命令說:“誰能把這根木頭扛到北門去的,就賞十兩金子。”

不壹會,南門口圍了壹大堆人,大家議論紛紛。有的說:“這根木頭誰都拿得動,哪兒用得著十兩賞金?”有的說:“這大概是左庶長成心開玩笑吧。”

大夥兒妳瞧我,我瞧妳,就是沒有壹個敢上去扛木頭的。

商鞅知道老百姓還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賞金提到五十兩。沒有想到賞金越高,看熱鬧的人越覺得不近情理,仍舊沒人敢去扛。

正在大夥兒議論紛紛的時候,人群中有壹個人跑出來,說:“我來試試。”他說著,真的把木頭扛起來就走,壹直搬到北門。

商鞅立刻派人傳出話來,賞給扛木頭的人五十兩黃澄澄的金子,壹分也沒少。

這件事立即傳了開去,壹下子轟動了秦國。老百姓說:“左庶長的命令不含糊。”

商鞅知道,他的命令已經起了作用,就把他起草的新法令公布了出去。新法令賞罰分明,規定官職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以打仗立功為標準。貴族沒有軍功的就沒有爵位;多生產糧食和布帛的,免除官差;凡是為了做買賣和因為懶惰而貧窮的,連同妻子兒女都罰做官府的奴婢。

秦國自從商鞅變法以後,農業生產增加了,軍事力量也強大了。此乃為商鞅南門立木的歷史典故,成語“南門立木”和“徙木立信”就是從這裏來的。

2.商鞅南門立木 裏關於描寫人的神態、動作、心理、言談的詞語

what?!……

神態:大夥兒妳瞧我,我瞧妳,就是沒有壹個敢上去扛木頭的。

動作:正在大夥兒議論紛紛的時候,人群中有壹個人跑出來。真的把木頭扛起來就走,壹直搬到北門。

心理:正在大夥兒議論紛紛的時候,人群中有壹個人跑出來。真的把木頭扛起來就走,壹直搬到北門。 秦孝公完全同意商鞅的主張。可是秦國的壹些貴族和大臣卻竭力反對。秦孝公壹看反對的人這麽多,自己剛剛即位,怕鬧出亂子來,就把改革的事暫時擱了下來。 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商鞅知道老百姓還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賞金提到五十兩。沒有想到賞金越高,看熱鬧的人越覺得不近情理,仍舊沒人敢去扛

語言:“不論是秦國人或者外來的客人,誰要是能想辦法使秦國富強起來的,就封他做官。” 商鞅對秦孝公說:“壹個國家要富強,必須註意農業,獎勵將士;要打算把國家治好,必須有賞有罰。有賞有罰,朝廷有了威信,壹切改革也就容易進行了。” 過了兩年,秦孝公的君位坐穩了,就拜商鞅為左庶長(秦國的官名),說:“從今天起,改革制度的事全由左庶長拿主意。”

下命令說:“誰能把這根木頭扛到北門去的,就賞十兩金子。”

不壹會,南門口圍了壹大堆人,大家議論紛紛。有的說:“這根木頭誰都拿得動,哪兒用得著十兩賞金?”有的說:“這大概是左庶長成心開玩笑吧。” 人群中有壹個人跑出來,說:“我來試試。”

老百姓說: “左庶長的命令不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