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比喻形式上的好看不顧壹切的成語

比喻形式上的好看不顧壹切的成語

不顧死活 顧:顧念,考慮。連生死也不考慮了。形容拼命蠻幹,不顧壹切。

出處:明·吳承恩《西遊記》第六十三回:“這呆子不顧死活,闖上宮殿,壹路鈀,築破門扇,打破桌椅,把些吃酒的家夥之類,盡皆打碎。”

不顧壹切 什麽都不顧。

出處:葉聖陶《孤獨》:“既然見到壹點兒光,便不得不不顧壹切地逃開。”

不管不顧 指對人不照料。也指舉動莽撞,不顧別人。

出處:梁曉聲《泯滅》三(2):“她為什麽將她那麽癡情那麽熱烈那麽不管不顧的愛給予這個孤傲而冷酷的翟子卿啊!……”

沖鋒陷陣 陷:攻破,深入。不顧壹切,攻入敵人陣地。形容作戰勇猛。

出處:《北齊書·崔暹傳》:“沖鋒陷陣,大有其人。”

大肆鋪張 為了形式上的好看,不顧壹切地過分講究排場。

奮不顧命 猶奮不顧身。

出處:南朝·梁·任昉《奏彈曹景宗》:“故司州刺史蔡道恭率勵義勇,奮不顧命。”

奮不顧身 奮勇向前,不考慮個人安危。

出處: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常思奮不顧身以殉國家之急。”

奮身不顧 猶奮不顧身。

出處:宋·蘇軾《與章子厚書》:“愚夫小人,以壹言感發,猶能奮身不顧,以遂其言。”

忿不顧身 奮勇向前,不考慮個人安危。同“奮不顧身”。

出處:《鏡花緣》第三七回:“林兄因感世子之情,唐兄只知惟義是趨,都是忿不顧身,竟將王宮內院視為兒戲。”

憤不顧身 奮勇直前,不顧自身安危。

出處:宋·樂史《綠珠傳》:“蓋壹婢子,不知書,而能感主恩,憤不顧身,其誌烈懍懍,誠足使後人仰慕歌詠也。”

狗急跳墻 狗急了也能跳過墻去。比喻壞人在走投無路時豁出去,不顧壹切地搗亂。

出處:《敦煌變文集·燕子賦》:“人急燒香,狗急驀墻。”

孤註壹擲 把所有的錢壹次押上去,決壹輸贏。比喻在危急時用盡所有力量作最後壹次冒險。

出處:《宋史·寇準傳》:“博者輸錢欲盡,乃罄所有出之,謂之孤註。”《晉書·何無忌傳》:“劉毅家無擔石之儲,樗蒲壹擲百萬。”

悍然不顧 捍然:兇殘蠻橫的樣子。兇暴蠻橫,不顧壹切。

出處:明·東魯古狂生《醉醒石》第十壹回:“但壹人之冤不伸,反又殺人身、破人家,悍然不顧。”

擊排冒沒 指攻擊排斥,輕率而不顧壹切。

出處:唐·柳宗元《唐故給事中皇太子侍讀陸文通先生墓表》:“秉觚牘,焦思慮,以為論註疏說者百千人矣。攻訐很怒,以辭氣相擊排冒沒者,其為書,處則充棟宇,出則汗牛馬。”

沒頭沒臉 指不顧臉面或不顧壹切,狠狠;也滿頭滿臉。

出處:明·吳承恩《西遊記》第45回:“那道士聞得此言,攔住門,壹齊動叉鈀、掃帚、瓦塊、石頭,沒頭沒臉,往裏面亂打。”

拼死拼活 ①不顧壹切地鬥爭。②用盡全部精力。

破釜沈舟 比喻下決心不顧壹切地幹到底。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壹還心。”

破釜焚舟 猶破釜沈舟。比喻下決心不顧壹切地幹到底。

出處:語出《孫子·九地》:“帥與之深入諸侯之地,而發其機,焚舟破釜,若驅群羊。”

破死忘生 不顧性命危險;不顧壹切。

出處:《兒女英雄傳》第三五回:“[張太太]今日在舅太太屋裏聽得姑爺果然中了,便如飛的從西過道兒裏直奔到這裏來,破死忘生的大著膽子上去,要當面叩謝魁星的保佑。”

齊人攫金 攫:奪取。比喻利欲熏心而不顧壹切。

出處:戰國·鄭·列禦寇《列子·說符》:“昔齊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適鬻金者之所,因攫金而去。”

肆意妄為 妄:胡亂,非分的,出了常規的。妄為:胡作非為。指不顧壹切由著自己的性子胡作非為。亦作“肆意妄行”。

壹虎不河 原指空手搏虎,徒步渡河,比喻有勇無謀,冒險行事。後在元劇中比喻不顧壹切。

出處:《詩·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馮河。”《論語·述而》:“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砸鍋賣鐵 砸了鍋去賣廢鐵。表示窮極無聊,不留後路。也比喻把所的都拿出來了。

出處:劉紹棠《蒲柳人家》八:“老人家真當是兒媳婦有了喜,滿街滿巷奔告親朋好友,說她只要抱上孫子,哪怕砸鍋賣鐵,典盡當光,也要請親朋好友們吃壹頓風風光光的喜酒。”

攫金不見人 比喻為了滿足個人的欲望而不顧壹切。

出處:《列子·說符》:“取金之時不見人,徒見金。”

不管三七二十壹 不顧壹切,不問是非情由。

出處: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三十二:“若三日沒有銀時,老身也不管三七二十壹,公子不公子,壹頓孤拐,打那光棍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