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棱兩可成語故事_成語“模棱兩可”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
拼音模棱兩可móléngliǎngkě
釋義模棱:含糊,不明確;兩可:可以這樣,也可以那樣。指不表明明確態度,或沒有壹定主張,形容對事情雙方不置可否
主人公蘇味道
近義詞不置可否、模棱兩端
反義詞旗幟鮮明、胸有成竹、毋庸置疑
出處《明史·余珊傳》:“堅白異同,模棱兩可,是蓋大奸似忠,大詐似信。”
成語故事
唐朝前期著名詩人蘇味道,仕途順利,官運亨通,僅做宰相前後長達數年之久。但他在位並沒做出什麽突出成績來。他老於世故,處事圓滑,他常對人說:“處事不欲決斷明白,若有錯誤,必貽咎譴,但模棱(léng)(同棱)以持兩端可矣。”意思是:處理事情,不要決斷得太清楚,太明白,要是這樣處理錯了,必會遭到追究和指責。只要模棱兩可,哪邊都抓不著(小辮子)就行了。當時,人們根據他這種為人處世的特點,給他取了壹個綽號,叫“蘇模棱”。
模棱兩可是什麽意思,成語有著怎麽的歷史典故
模棱兩可成語的意思是形容對事情的兩面沒有明確的態度或主張。模棱,說話處事含混;兩可:可以這樣,也可以那樣。指不表示明確的態度,或沒有明確的主張。
成語典故出自:
成語出自:《舊唐書·蘇味道傳》:“處事不欲決斷明白,若有錯誤,必貽咎譴,但模棱以持兩端可矣。”
《明史·余珊傳》:“堅白異同,模棱兩可,是蓋大奸似忠,大詐似信。”
丁玲《太陽照在桑幹河上》三五:“他覺得在文采的理論政策的淵博學問之下,就不敢堅持壹個壹定的主張,就不得不采取些模棱兩可、含混的語句了。”
魏巍《東方》第壹部第七章:“新任的支部書記……怕得罪人,在支部發生爭論時,常常是模棱兩可,搖擺不定。”亦作“模棱兩端”。
《三元裏人民抗英鬥爭史料·粵東紀事》:“祁宮保模棱兩端,怕事之極。”
近義詞:不置可否、模棱兩端、含含糊糊
反義詞:旗幟鮮明、斬釘截鐵
辨析模棱兩可與“不置可否”有別:模棱兩可指表態不明確;可作“言辭”的定語;可作補語;“不置可否”多指“避而不談”;不表示態度;不能作“言辭”的定語。
模棱兩可背後有著怎麽樣的故事呢?
蘇味道是初唐的政治家、文學家,趙州欒城(今屬河北欒城)人。九歲能詩文,少有才華,與李嶠以文辭齊名,號“蘇李”。20歲中進士,早年為鹹陽尉,因吏部侍郎裴行儉賞識,隨裴行儉兩征突厥,為書記。聖歷初官居相位,先後三度為相,深得武則天賞識。
當狄仁傑垂垂老矣之際,武則天向他咨詢誰能接班,狄仁傑答道:“文學蘊藉,則蘇味道、李嶠固其宜矣。”蘇味道能夠獲得壹代名相狄仁傑的賞識,自可說明他必非平庸之輩。
可是,蘇味道任宰相的時候,最大的毛病是“屍位素餐”,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不作為”,凡事明哲保身,壹味地和稀泥,處事十分圓滑。
有壹次,壹個人向蘇味道請教當官的訣竅,他得意地說:“要想當好官,必須記住壹點:處理任何事情,都不要決斷得清楚明白。否則壹有錯誤,就必定受罰。應該像用手摸棱角那樣,這壹面可以,那壹面也過得去,就不會出事了。”這番話傳揚開來以後,大家私底下都稱他為“蘇模棱”。史料記載:“嘗謂人曰:處事不欲決斷明白,若有錯誤,必貽咎譴,但模棱以持兩端可矣。”
然而,蘇味道並非遇事壹律模棱,不置可否。在有些事情上,他的態度又鮮明得出奇。比如,長安元年(公元701年)三月大雪,蘇味道以為是祥瑞之兆,率領百官向武則天進賀。殿中侍禦史王求禮當即指出:“三月雪為瑞雪,臘月雷為瑞雷乎?”還說:“今陽和布氣,草木發榮,而寒雪為災,豈得誣以為瑞?”又壹次,有人向朝廷呈獻壹頭三條腿的牛,蘇味道又帶頭上朝祝賀。蘇味道如此不顧常識,昧於事理,必然招致“舉朝嗤笑,以為口實”。但蘇味道不管這些,笑罵由爾笑罵,依舊我行我素。難怪宋人孔平仲的《續世說》,將他的言行編入了“奸邪”壹列。
——《舊唐書·蘇味道傳》
活學活用在原則問題上,我們必須態度鮮明,絕不能——。
妙語點撥細研史書,不難看出,“模棱兩可”之舉是蘇味道自己對別人總結從政經驗教訓時說的,並非人們依據他的行為判斷而出,如果他不主動說,也許並沒有“蘇模棱”的雅號流傳後世。所以,為何不將此看作是蘇味道襟懷坦白的表現呢?再者,從蘇味道“若有錯誤,必貽咎譴”的言論中,可見蘇味道尚有壹定的政治責任心,不願做壹些妄意斷案、錯殺無辜的行徑,這要比那些橫行霸道、草菅人命的祿蠹蟊賊強上千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