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主好!先貼上原文,再附上翻譯解釋~~希望被采納為答案~~買鴨捉兔 本文選自《艾子雜說》,本文又名《鴨子捉兔》,作者:蘇軾 古文欣賞 昔有人將獵而不識鶻,買壹鳧而去。
原上兔起,擲之使擊。鳧不能飛,投於地,又再擲,又投於地。
至三四,鳧忽蹣跚而人語曰:“我鴨也,殺而食之,乃其分,奈何加我以抵擲之苦乎?”其人曰:“我謂爾為鶻,可以獵兔耳,乃鴨耶?”鳧舉掌而示,笑以言曰:“看我這腳手,可以搦得他兔否?” (選自《艾子雜說》) 古文翻譯 從前有個人準備去打獵但不認識鶻,買了壹只野鴨子就去原野打獵。原野上兔子出來,他就把野鴨子投放出去,讓他襲擊兔子。
野鴨子不會飛,掉落在地上,他又壹次把野鴨子投放出去,還是掉落到地上。這樣反復了三四次,野鴨子忽然蹣跚著走到獵人面前像人那樣對獵人說:“我是壹只鴨子,殺死我並吃掉,這是我的本分,怎麽把亂拋亂扔的痛苦加於我呢?”那個獵人說:“我以為妳是鶻,可以捕捉到兔子,妳竟然是鴨子啊?” 野鴨子舉起腳掌給那個人看,笑著對他說:“妳看看我這腳手,可以捕捉到那兔子嗎?” 詞語註釋 (1)將獵:準備去打獵。
(2)鶻:壹種打獵用的兇猛的鳥。 (3)鳧:野鴨子。
(4)原:原野。 (5)擲之使擊:把鳧投放出讓它襲擊兔子。
(6)投:掉落。 (7)蹣跚:形容走路困難的樣子。
(8)人語:想人那樣講話。人:名詞做狀語。
(9)其分:是我的本分職責。其:指代鴨。
(10)奈何加我以抵擲之苦乎:怎麽把亂拋亂扔的痛苦加於我呢? (11)其:那。 (12)謂爾:以為妳。
(13)以:用法同“而”。 (14)搦:持握、捕捉。
古文簡析 《鴨子捉兔》是根據成語“兔起鶻落”編出來的笑話。文章運用擬人手法,通過鳧與獵人的壹番對話,說明“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的道理。
選用人才務必要避其所短,用其所長。不然的話,就會像該文描寫的獵人那樣,不但捉不住兔子,而且白白糟踏了鴨子。
文章刻畫鴨子的形態,詼諧有趣,真切生動。用“蹣跚”壹詞來形容鴨子走起路來搖搖晃晃的樣子,既表現了鴨子的形體特征,又說明它不是捉兔子的材料。
並用鴨子擬人化的語言,來表現它不被合理使用,反吃投擲之苦的委屈和略帶嗔怒的情緒。當鴨子知道獵人是因為不識鳧鶻,不是存心要它吃苦,便又轉嗔為喜,舉起寬厚的掌子,說了句笑話。
作者通過鴨子的這些風趣幽默、令人發笑的語言,善意地諷刺了那個獵人。
2. 艾子雜說中的文言文樓主好!先貼上原文,再附上翻譯解釋~~希望被采納為答案~~
買鴨捉兔
本文選自《艾子雜說》,本文又名《鴨子捉兔》,作者:蘇軾
古文欣賞
昔有人將獵而不識鶻,買壹鳧而去。原上兔起,擲之使擊。鳧不能飛,投於地,又再擲,又投於地。至三四,鳧忽蹣跚而人語曰:“我鴨也,殺而食之,乃其分,奈何加我以抵擲之苦乎?”其人曰:“我謂爾為鶻,可以獵兔耳,乃鴨耶?”鳧舉掌而示,笑以言曰:“看我這腳手,可以搦得他兔否?” (選自《艾子雜說》)
古文翻譯
從前有個人準備去打獵但不認識鶻,買了壹只野鴨子就去原野打獵。原野上兔子出來,他就把野鴨子投放出去,讓他襲擊兔子。野鴨子不會飛,掉落在地上,他又壹次把野鴨子投放出去,還是掉落到地上。這樣反復了三四次,野鴨子忽然蹣跚著走到獵人面前像人那樣對獵人說:“我是壹只鴨子,殺死我並吃掉,這是我的本分,怎麽把亂拋亂扔的痛苦加於我呢?”那個獵人說:“我以為妳是鶻,可以捕捉到兔子,妳竟然是鴨子啊?” 野鴨子舉起腳掌給那個人看,笑著對他說:“妳看看我這腳手,可以捕捉到那兔子嗎?”
詞語註釋
(1)將獵:準備去打獵。
(2)鶻:壹種打獵用的兇猛的鳥。
(3)鳧:野鴨子。
(4)原:原野。
(5)擲之使擊:把鳧投放出讓它襲擊兔子。
(6)投:掉落。
(7)蹣跚:形容走路困難的樣子。
(8)人語:想人那樣講話。人:名詞做狀語。
(9)其分:是我的本分職責。其:指代鴨。
(10)奈何加我以抵擲之苦乎:怎麽把亂拋亂扔的痛苦加於我呢?
(11)其:那。
(12)謂爾:以為妳。
(13)以:用法同“而”。
(14)搦:持握、捕捉。
古文簡析
《鴨子捉兔》是根據成語“兔起鶻落”編出來的笑話。文章運用擬人手法,通過鳧與獵人的壹番對話,說明“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的道理。選用人才務必要避其所短,用其所長。不然的話,就會像該文描寫的獵人那樣,不但捉不住兔子,而且白白糟踏了鴨子。
文章刻畫鴨子的形態,詼諧有趣,真切生動。用“蹣跚”壹詞來形容鴨子走起路來搖搖晃晃的樣子,既表現了鴨子的形體特征,又說明它不是捉兔子的材料。並用鴨子擬人化的語言,來表現它不被合理使用,反吃投擲之苦的委屈和略帶嗔怒的情緒。當鴨子知道獵人是因為不識鳧鶻,不是存心要它吃苦,便又轉嗔為喜,舉起寬厚的掌子,說了句笑話。作者通過鴨子的這些風趣幽默、令人發笑的語言,善意地諷刺了那個獵人。
3. 艾子雜說的譯文只有壹小部分的,全書建議樓主可以去百度文庫下載~~希望答案被采納~~如果要特定某壹篇的翻譯,用百度hi我~~《 有其父必有其子 》齊國有壹個富人,家裏已積蓄了可觀的錢財。
他的兩個兒子都很愚笨,他只管自己掙錢,對他們從不管教。壹天,艾子對那個富人說:「您的兩個兒子長得雖然很帥,但不通事務,今後怎麽能承擔起家業呢?」那個富人壹聽就火了:「我的兒子聰明伶俐,而且多才多藝,哪裏能不通事務呢?」艾子說:「您不用考問他們別的,您只須問壹下您的兒子所吃的糧食是從哪裏來的。
若他們說得上來,我剛才那番話就算胡說八道,向您賠禮就是了。」那個富人就招呼他的兒子,問他們糧食是從哪裏來的,他的兒子笑嘻嘻地說:「我們難道連這個都不知道嗎?糧食每次不是用布袋裝回來的嗎?」那個富人的臉壹下子沈了下來,悲哀地說:「兒子們也真是太蠢了,那糧食還不是從地裏來的嗎?」艾子說:「有這麽愚蠢的父親才生這麽愚蠢的兒子啊!」《 吃肉未必聰明 》艾子的鄰居,都是齊國粗俗的人。
壹天,他聽見鄰居有兩個人在議論。壹人對另壹人說:「我們與齊國的達官貴人,都是受有天地人三才的靈氣的,但為什麽他們聰明,而我們卻不聰明呢?」另壹個人說:「人家每天吃肉,所以聰明,我們平日粗茶淡飯,所以就不聰明。
」還是第壹個發話的人說:「我恰好有賣糧的錢好幾千,不妨我與您每天吃肉試試。」過了好幾天,他又聽見那兩個人在議論。
壹人說:「我自吃肉後,覺得心明了,長見識了,碰到事情要處理就很有辦法,不僅有辦法,還能把事理說得頭頭是道。」另壹人說:「我現在再看人的腳,往前邁步很是方便,若是倒著往後走,還不是讓後邊的人踩著了。
」第壹個人又說:「我現在也發現人的鼻孔,朝下很是有利,若是朝上,下雨的時候還不是讓雨水灌了嗎?」兩個人在那裏互相稱贊彼此變得聰明了。艾子嘆了口氣,說:「吃肉的人的聰明就是這麽個樣子!」《 餵驢 》齊地天氣寒冷,春很深時,草木多未發芽。
有壹次剛立春,有個老農提了壹筐苜蓿獻給艾子,說:「這東西剛長出來,我們未敢品嘗,先拿來獻給您。」艾子很高興,說:「勞駕妳給我送來這樣的新鮮東西。
但我嘗過之後,下壹個該獻給誰?」老農答道:「獻給您之後,就割去餵驢了。」《 遠水不解近渴 》有壹天,齊王上朝時對侍臣說:「我們齊國介於幾個強國之間,每年為邊防所苦。
現在,我想征調民工,築壹道大城墻,從東海起,經過太行,連接轘轅,直下武關,曲折延綿四千裏,把我們與各鄰國隔開,使秦國不能在西方窺測我們,楚國不能在南方襲擊我們,韓、魏各國也不能在左右挾持我們,豈不是對國家很有利嗎?現在百姓築城墻,雖然有些小勞苦,但以後就不再有守邊征戰之患,可以壹勞永逸了。所以,我現在壹下築城命令,誰能不歡喜雀躍而來呢?」艾子答道:「今天我來上朝時,正趕上天下大雪,我看到路邊有個饑民, *** 的肢體已凍僵了,還在那裏仰天唱歌。
我很奇怪,問他原因,他說: 」這是壹場應時瑞雪,我高興明年的人能吃到低價的麥子。而我現在就要凍死了。
『大王現在築城,而百姓還不知什麽人能受益呢! 』《 營丘士 》營丘地方有個士人天性愚笨,常常無事無非,喜歡詰難,但又不通事理。壹天,營丘士專門向艾子請教說:「我見大車之下和駱駝脖子上,大多綴著鈴鐸,這是為何? 」艾子告訴他說:「大車、駱駝等物體積龐大,並且經常夜行,壹旦狹路相逢,極難回避,所以綴上鈴鐸,使彼此都能很遠聽到響聲,可以預先回避。
」營丘士又問:「那麽,佛塔之上,也大多設有鈴鐸,這難道也是為了夜行時便於回避嗎?」艾子不耐煩地答道:「妳怎麽如此不通事理!鳥鵲大都喜歡把巢築在高遠處,往往弄得鳥糞狼藉,所以高大建築物之上才設有鈴鐸,這是為了嚇跑鳥鵲,難道能與車駝相比?」營丘士步步緊逼: 「如此說來,那鷹鷂之尾,也大多系著小鈴,難道說鳥鵲還能把巢築在鷹鷂尾上不成?」艾子被問得哭笑不得,只得回答說:「我還沒見過像妳這樣不懂事理的!鷹鷂找準了目標,或者飛到林中,由於足上纏著線,萬壹被樹枝綰住,振翅之際, *** 即響,人們可以依著 *** 找到它,又怎麽說是為防鳥鵲而築巢呢? 」營丘士還不死心,又問:「我以前見挽郎搖著木鈴唱著挽歌,雖不知是何原因,現在想來,竟是為了讓別人容易找到他啊!但我還弄不清,他纏足用的是皮帶呢,還是線繩呢?」艾子終於忍不住了,生氣地說:「實話告訴妳吧,挽郎是死者的向導,因為死者生前好詰難,所以才搖鈴給死屍聽,好讓死屍聽了高興。」《 龍王選婿 》壹天夜裏,艾子夢見壹位男子,穿戴華麗威嚴,對艾子說:「我是東海龍王,凡是龍生的兒女,都與各江海的龍結婚。
但龍的脾性暴烈,若再與別的龍結婚,則很難和睦。我有個小女兒,我很疼愛她,她的性情又特別暴戾,若把她許配給龍,肯定不會和諧。
我想找壹個有耐性又容易控制的女婿,卻找不到。您有智慧,所以我要請教,求您為我謀劃此事。
」艾子答道:「您雖說是龍,但也是水族,求婿,也應從水族中找。」龍王說: 「是這樣。
」艾子又說:「若找魚,可他們多。
4. 艾子雜說翻譯原文
昔有人將獵而不識鶻,買壹鳧而去。原上兔起,擲之使擊,鳧不能飛,投於地;又再擲,又投於地,至三四。
鳧忽蹣跚而人語曰:“我鴨也,殺而食之,乃其分,奈何加我以抵擲之苦乎?”其人曰:“我謂爾為鶻,可以獵兔耳,乃鴨耶?”鳧舉掌而示,笑以言曰:“看我這腳手,可以搦的兔否?”
譯文
從前有個人準備去打獵但是不認識鷹,買了壹只野鴨離去。在原野有兔動,(他)擲出那野鴨讓它去襲擊兔子,野鴨不會飛,掉到地上;(他)又拋擲它,又掉到地上,擲了三四次。
野鴨忽然步履蹣跚走過來講出人話來道:“我是鴨子啊,被殺了來吃,這才是我的本分,怎麽禁得起對我施加投擲的苦痛啊?”那人說:“我以為妳是鷹,可以獵捕兔子的,怎麽是鴨子了?”野鴨舉起腳掌給他看,笑道:“看我的手腳,能夠抓得住兔子嗎?”
5. 艾子雜說原文:鄒忌子說齊王,齊王說之,遂命為相。
居數月,無善譽。艾子見淳於髡,問曰:“鄒子為相之久,無譽何也?”髡曰:“吾聞齊國有壹毛手鬼,凡為相,必以手摑之,其人遂忘平生忠直,默默而已。
豈其是歟?”艾子曰:“君之過矣,彼毛手只擇有血性者摑之。”譯文:鄒忌子遊說齊王,齊王非常欣賞他,於是任命他為丞相。
幾個月過去,都沒有人稱贊鄒子的政績。艾子進見淳於髡,問道:“鄒子做丞相那麽久了,為什麽沒有人稱贊他的政績呢?”淳於髡告訴他說:“我聽說齊國有壹只毛手鬼,但凡有人做丞相,它壹定用手打那個人,於是那個人就忘了平生的忠直,只是默默無聞地做事罷了。
難道這說的就是鄒忌子?”艾子說:“您說錯了,那只毛手鬼只挑選有血性的人來打。”。
6. 艾子雜說(蘇軾著)的全部譯文有個營丘人,雖學識淺陋,卻總喜歡跟人家瞎爭。
壹天,問艾子:“大車下面和駱駝的頸項上,大都掛著鈴,這是為什麽?”艾子說:“大車和駱駝都是很大的東西,它們在夜裏走,如不掛鈴,狹路相逢就來不及避讓, *** 可提醒對方早作準備。” 營丘人又問:“塔上面掛鈴,難道也為了叫人準備讓路嗎?”艾子笑他無知,回答說:“鳥雀喜在高處做窠,鳥糞很臟,塔上掛鈴,風壹吹鈴響起來,鳥雀就給嚇散了。”
營丘人還要問:“鷹和鷂的尾巴上也掛著鈴。哪有鳥雀到鷹和鷂的尾巴上去做窠的?” 艾子大笑,說:“妳這個呀,不通事理太奇怪了!鷹鷂出去捉鳥雀,它腳上縛著的繩子,會在樹枝上纏住;假使它壹撲翅膀,鈴就會‘叮呤當啷’響起來,人們就可以循聲而找到它。
妳怎能說是為了防鳥雀來做窠呢?” 營丘仍舊問道:“我曾見過送喪的挽郎,手上搖著鈴,嘴裏唱著歌,難道也為了怕給絆在樹枝上嗎?”艾子有點氣惱了,說:“那挽郎是給死人開路的,就為了這個死人生前專門喜歡跟人家瞎爭,所以搖搖鈴讓他樂壹下啊!” 營丘有壹位士人,性情不善變通,但又每每多事,好拐彎抹角地詰難別人,幾乎沒有壹次是說在理上的。有壹天,他去拜訪艾子,問道:"凡是大車底下,以及駱駝的脖子上,都系著壹個鈴鐺,這是什麽緣故呀?" 艾子回答說:"大車和駱駝物體很大,而且多在夜間行路,忽然在狹窄的道路上相逢了,就難以回避,所以要借用鈴鐺的鳴聲使對方聽到,便於預先能夠回避罷了。
"營丘的士人接著問道:"在佛塔的頂端,也裝設了鈴鐺,難道說佛塔也會夜間行路,要使用鈴鐺鳴聲互相避讓嗎?" 艾子回答說:"您不通事理,竟到這般地步!大凡鳥鵲多是依托高處作窠,撒下的糞便非常骯臟,所以塔上要系上鈴鐺,用它驚嚇鳥鵲不去作窠呀,您怎麽能拿這件事去和大車、駱駝的鈴鐺相比較呢?"營丘的士人說:"那鷹鷂的尾巴上,也系有小鈴鐺,哪有鳥鵲到鷹鷂尾巴上作窠的事呢?" 艾子大笑著說:"真怪呀,您這個人太不知道變通事理啦!那鷹和隼捕捉食物時,有的追入樹林中,常被絳條絆住腳爪,或者偶然被枝條掛住,在振動翅膀掙紮時, *** 響了,人們就可以跟隨著 *** 去尋找它。哪裏是為防備鳥鵲在它尾巴上作窠呀?" 營丘的士人仍不服地說:"我曾看到出殯送葬時,走在前面引路的挽郎拿著鈴鐺唱挽歌,我並沒去究問是什麽道理,今天才知道是怕樹枝絆住他的腳,以便讓人們循聲去找到他。
但我不知道鉤絆挽郎腳的絳帶,是用皮條做成的呢?還是用絲線編織成的呢?" 艾子聽了惱怒地回答說:"挽郎是給死者之導引送葬的人,因為死者生前好跟人出難題爭辯,所以才敲著鈴鐺去娛樂他的屍體呀!" 原文:營丘士,性不通慧。每多事,好折難而不中理。
壹日,造艾子問曰:“凡大車之下,與橐駞之項,多綴鈴鐸,其故何也?”艾子曰:“車、駞之為物,甚大且多。夜行,忽狹路相逢,則難於回避。
以藉鳴聲相聞,使預得回避耳。” 營丘士曰:“佛塔之上,亦設鈴鐸,豈謂塔亦夜行,而使相避邪?”艾子曰:“君不通事理,乃至如此。
凡鳥鵲多托高以巢,糞穢狼藉。故塔之有鈴,所警鳥鵲也,豈以車駝比耶?”營丘士曰:“鷹鷂之尾,亦設小鈴,安有鳥鵲巢於鷹鷂之尾乎?” 艾子大笑曰:“怪哉,君之不通也!夫鷹隼擊物,或入林中,而絆足絳線,偶為木之所綰,則振羽之際, *** 可尋而索也,豈謂防鳥鵲之巢乎?” 營丘士曰:“吾嘗見挽郎秉鐸而歌,雖不究其理,今乃知恐為木枝所綰,而便於尋索也。
仰不知挽郎之足者,用皮乎?用線乎?”艾子慍而答曰:“挽郎乃死者之導也,為死人生前好詰難,故鼓鐸以樂其屍耳。” 出處:出自宋代蘇軾的《艾子雜說》。
擴展資料:
《艾子雜說》與壹般的笑話集或寓言集不同,集中既有寓言,也有幽默。不過,寓言也好,幽默也好,都屬“借古諷今”之作。
永樂大典殘卷道家部 文獻通考 《艾子》壹卷:陳氏曰:相傳為東坡作,未必然也。曾慥類說 《艾子》:公孫龍、魏牟生於列禦寇之後,其事乃見於列子之書,說者謂列子弟子以其義無垂統而有所發問,故類而附之,無嫌也。
艾子事齊宣王,而書之所載亦多後世之事,豈為艾子之學者務廣其道,凡論不詭於統敘者,皆存而不去耶?覽之者以意逆誌,則艾子之學可明,姑置其時之後先可也。李戴埴鼠璞 《艾子》:世傳艾子為坡仙所作,皆壹時戲語。
亦有所本。其說“壹蟹不如壹蟹”,出《聖宋掇遺》,陶谷奉使吳越,因食蝤蛑,詢其族類,忠懿命自蝤蛑至蟹凡十余種以進。
谷曰:真所謂壹代不如壹代也。北窗叢錄 世傳《艾子》乃坡戲作,予亦以為然。
比見吳思道雲:是襄陽魏道輔所作。未知孰是。
作者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
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
他在文學藝術方面堪稱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壹。
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
7. 《艾子雜說》秦士有好古者[原文]秦士有好古者,壹日,有攜敗席造門者:“昔魯哀公命席以問孔子,此孔子之席也.”秦士大喜,易以負郭之田.又有攜枯竹杖者,曰:“太王避狄去忿所操之棰也!先孔子數百年矣.”秦士罄家之財,悉與之.又有持漆碗至者,曰:“席,杖皆周物,未為古也;此碗乃紂作漆器時所為.”秦士愈以為古,遂虛所居宅而與之.三器得而田宅資用盡去矣.好古之篤,終不舍三物,於是披哀公之席,托紂之碗,持去忿之杖,丐於市,曰:“衣食父母,有太公九府錢,乞壹文.”——好古而不知古者,多矣.[譯文]有個姓秦的士人好古物成癮,即使價格再高他也要千方百計地買回家來.有人也就投其所好,專門鉆他這個空子,讓他吃虧不少.壹天,壹個人扯著壹塊爛席片來見他,說是以前魯哀公向孔子問政時賜孔子的座席.秦士心中大喜,認為這是難得的古物,就以諸多良田作價買了下來.過了些時候,又有壹個人手持壹把古杖找上門來,說:“這是以前太王為避夷狄之亂杖策離開豳地時所持的杖棰,比孔子所坐的席子還要早幾百年呢!如此古物,您該出什麽價”秦士就傾盡家中資財買了下來.沒過多久,又有壹個人手捧壹只朽爛的木碗來兜售,對秦士說:“您買的席和杖,都算不上古物.我的這只木碗是夏桀所造,比周朝古遠多啦.”秦士沒想到竟能遇到如此古物,就把正住著的宅院作價買下了這只木碗.秦士三件古物到手,卻落得田資用盡,無衣無食,然而好古之心卻使他始終不忍丟棄古物.於是,秦士就披上“哀公之席”,拿著“太王之杖”,捧著“夏桀之碗”,沿街乞討,糊口度日,口中還不時地喊著:“衣食父母們啊,您若有太公時的九府錢,就行行好,給我壹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