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兵黷武的意思用盡全部兵力,任意發動戰爭。形容十分好戰。
窮兵黷武(拼音:qióng bīng dú wǔ)是壹則來源於歷史故事的成語,該成語最早出自於《漢紀·武帝紀》:孝武皇帝奓侈無限,窮兵極武,百姓空竭,萬民疲弊。西晉·陳壽《三國誌·吳書·陸抗傳》:而聽諸將徇名,窮兵黷武,動費萬計,士卒雕瘁,寇不為衰,見我已大病矣。
窮兵黷武意為竭盡所有的兵力,任意發動戰爭(窮:用盡。窮兵:用盡所有兵力。黷:輕率。黷武:濫用武力)。該成語在句中壹般作謂語、定語,也作賓語;含貶義。也說“黷武窮兵”“窮兵極武”。
成語故事東吳後期的將領陸抗,二十歲時就被任命為將軍,他帶領父親陸遜留下的部眾五千人守衛東吳的邊防。公元264年,孫皓當了東吳的國君,三十八歲的陸抗擔任大將軍。當時,東吳朝政腐敗。國君孫皓荒淫暴虐,光宮裏的宮女就有數千人,他還不時向民間掠奪。
經常用剝臉皮、鑿眼睛等酷刑任意殺人。陸抗對孫皓的所作所為非常不滿,多次勸他對外應該加強防守,對內要改善政治,以增強國力。但是,孫皓對他的建議根本不加理睬。公元272年,鎮守西陵的將軍步闡投降晉朝。
窮兵黷武的成語寓意:
窮,竭盡所有也,黷,輕率妄動罷,這個成語故事是指用盡兵力,恣意發動戰爭,後人用於形容掌握大權者迷信武力發動戰爭的行為。歷史上好戰的君主或國家也不少,漢武帝常年征討,當時天下自然災害嚴重,百姓民不聊生。
窮兵黷武必然失敗,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再強盛的國家,好戰必亡,窮兵黷武,無異於自殺。但是天下雖安,忘戰必危。所以,壹個國家既不能好戰,也不能忘戰,在太平盛世,也要居安思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