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譯文
魯國有壹條法律,魯國人在國外淪為奴隸,有人能把他們贖出來的,可以到國庫中報銷贖金。有壹次,孔子的弟子子貢(端木賜)在諸侯國贖了壹個魯國人,回國後拒絕收下國家補償金。
孔子說:“賜(子貢的名)呀,妳采取的不是好辦法。聖人所做之事,可以改變風俗習慣,影響老百姓的行為,並非個人的事情。現今,魯國富人少而窮人多,妳收回國家的補償金,並不會損害妳的行為的價值;而妳不肯拿回妳抵付的錢,從今以後,魯國人就不肯再替淪為奴隸的本國同胞贖身了。”
子路救起壹名落水者,那人感謝他,送了壹頭牛,子路收下了。孔子說:"這下子魯國人壹定會勇於救落水者了。"
二、原文
魯國之法,魯人為人臣妾於諸侯、有能贖之者,取其金於府。子貢贖魯人於諸侯,來而讓不取其金。孔子曰:“賜失之矣。自今以往,魯人不贖人矣。取其金則無損於行,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魯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見之以細,觀化遠也。
三、出處
《呂氏春秋》
擴展資料
壹、創作背景
《呂氏春秋》作為中國歷史上第壹部有組織按計劃編寫的文集,規模宏大,分為十二紀、八覽、六論。
《呂氏春秋》是戰國末期秦相國呂不韋組織門客編寫的道家著作,又稱《呂覽》。全書貫徹了呂不韋的思想文化觀念及政治主張。戰國末期政治上統壹的趨勢加強,各家思想也迅速走向融合,在此背景下產生的《呂氏春秋》
十二紀每紀五篇***六十篇,八覽每覽八篇(《有始覽》少壹篇)***六十三篇,六論每論六篇***三十六篇,另有《序意》壹篇,***壹百六十篇。十二紀按照月令編寫,文章內容按照春生、夏長、秋殺、冬藏的自然變化邏輯排列,屬於應和天時的人世安排,體現了道家天道自然與社會治理的吻合。
二、作品賞析
八覽以人為中心,基本上屬於察覽人情之作,圍繞人的價值觀念、人際關系、個人修養展開。六論以人的行為以及事理為主題,包含了人的行為尺度、處事準則、情境條件以及地利等方面。可見,《呂氏春秋》不是隨意編寫,它有著嚴密的計劃和預設,按照天、地、人三個層次的互相呼應確定主題,展開論述,體現道法自然之意。
三、作者簡介
呂不韋(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呂氏,名不韋,衛國濮陽(今河南省滑縣)人。 [1-3] 戰國末年商人、政治家、思想家,秦國丞相,姜子牙23世孫。
早年經商於陽翟,扶植秦國質子異人回國即位,成為秦莊襄王,拜為相國,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陽十萬戶。帶兵攻取周國、趙國、衛國土地,分別設立三川郡、太原郡、東郡,對秦王嬴政兼並六國的事業作出重大貢獻。
莊襄王去世後,迎立太子嬴政即位,拜為相邦,尊稱“仲父”,權傾天下。受到嫪毐集團叛亂牽連,罷相歸國,全家流放蜀郡,途中飲鴆自盡。
主持編纂《呂氏春秋》(又名《呂覽》),包含八覽、六論、十二紀,匯合了先秦諸子各派學說,“兼儒墨,合名法”,史稱“雜家”。
搜狗百科-魯國之法
2. 魯國之法:魯人為臣妾於諸侯 譯文1、原文
魯國之法,魯人為人臣妾於諸侯、有能贖之者,取其金於府。子貢贖魯人於諸侯,來而讓不取其金。孔子曰:“賜失之矣。自今以往,魯人不贖人矣。
取其金則無損於行,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魯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見之以細,觀化遠也。
2、譯文
魯國有壹條法律,魯國人在國外淪為奴隸,有人能把他們贖出來的,可以到國庫中報銷贖金。有壹次,孔子的弟子子貢在諸侯國贖了壹個魯國人,回國後拒絕收下國家補償金。孔子說:“賜(子貢的名)呀,妳采取的不是好辦法。
聖人所做之事,可以改變風俗習慣,影響老百姓的行為,並非個人的事情。現今,魯國富人少而窮人多,妳收回國家的補償金,並不會損害妳的行為的價值;而妳不肯拿回妳抵付的錢,從今以後,魯國人就不肯再替淪為奴隸的本國同胞贖身了。”
子路救起壹名落水者,那人感謝他,送了壹頭牛,子路收下了。孔子說:"這下子魯國人壹定會勇於救落水者了。"
3、出處
出自於《呂氏春秋·察微篇》
擴展資料
1、《呂氏春秋》簡介
《呂氏春秋》是在秦國丞相呂不韋主持下, 集合門客們編撰的壹部黃老道家名著。成書於秦始皇統壹中國前夕。此書以儒家學說為主幹,以道家理論為基礎,以名、法、墨、農、兵、陰陽家思想學說為素材,熔諸子百家學說於壹爐,閃爍著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
呂不韋想以此作為大秦統後的意識形態。但後來執政的秦始皇卻選擇了法家思想,使包括道家在內的諸子百家全部受挫。《呂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戰國末期道家的代表作,全書***分二十六卷,壹百六十篇,二十余萬字。
2、主要內容
《呂氏春秋》是中國歷史上第壹部有組織按計劃編寫的文集,上應天時,中察人情,下觀地利,以道家思想為基調,堅持無為而治的行為準則。
用儒家倫理定位價值尺度,吸收墨家的公正觀念、名家的思辨邏輯、法家的治國技巧,加上兵家的權謀變化和農家的地利追求,形成壹套完整的國家治理學說。
戰國晚期的呂不韋,是壹個富有傳奇色彩的商人。他由商入政,扶立國君,進入政治高層。他誌向宏大,主編《呂氏春秋》,留下了“壹字千金”的典故。後人壹般把《呂氏春秋》歸入雜家。在管理思想史上,這部書有著特殊的價值。
它是中國歷史上第壹部有組織按計劃編寫的文集。從學術角度觀察,它具有濃厚的自然主義色彩;從管理角度觀察,它充滿了功利主義色彩。《呂氏春秋》通過對先秦諸子的修正,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管理思想的全局性、整體性和深刻性上,都有自己的建樹。
從陰陽五行的理論架構,到經驗主義的具體論證;從養生和貴己的“內聖”,到君臣之道和善治天下的“外王”;從個人和國家、社會和政權之間的關系調適,到自然之道支配下的生理、物理、事理和心理的互相配套,形成了壹個完整的體系。
《呂氏春秋》總括先秦諸子,開啟秦漢先聲,在管理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哲學意義上的自然主義,是對人類反省而形成的。反映在國家治理思維上,古希臘曾經誕生了自然法思想,以芝諾為代表的斯多葛派主張自然法,到古羅馬的西塞羅,對自然法理論完整化體系化。
自然法學說認為,人類社會的現存法律為人定的(包括制定法和習慣法),而超越於人定法之上的是自然法。所謂自然法,指存在於自然中的理性,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表現了自然的和諧和完美。人定法則由於人類的認識局限和私利屏蔽,肯定會有缺陷,因之,人定法必須服從於自然法。
具體的法理,就是人定法自身的合法性和正當性,不可能經由人定法來證明,而必須依賴於自然法來證明,不合於自然法的人定法沒有合法性。合於自然法為“善法”,不合於自然法為“惡法”,惡法非法。
在中國,老子的道,具有自然法的意義,但是,老子僅僅強調了“道法自然”,再沒有細說。《呂氏春秋》則發展了老子的思想,通過十二紀,把人的行為與自然秩序壹體化,在自然秩序中驗證社會管理的正當性。
搜狗百科-魯國之法
搜狗百科-呂氏春秋
3. 魯國之法譯文出自《呂氏春秋·察微篇》壹個著名典故:
魯國之法,魯人為人臣妾於諸侯,有能贖之者,取其金於府。子貢贖魯人於諸侯,來而讓不取其金。孔子曰:“賜失之矣。自今以往,魯人不贖人矣。取其金則無損於行,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魯人必拯溺者矣。”
大體意思是:魯國的法律規定,魯國人在其他諸侯國家做奴隸,如果有人能幫助他們贖身,可以回來從(魯國官府)的國庫領取酬金。孔子的學生子貢從別的諸侯國贖回了壹個魯國人,但是回來後卻力辭推讓,不肯領取的酬謝金。孔子對他說:“端木賜(就是子貢)妳這樣做是不對的。從今以後,魯國人不再會贖人了。領取國庫的酬謝金並不會損害他的品行,但是不領取酬金就不再會贖人了。”
孔子的另壹個學生子路救了壹個落水的人,那個人用壹頭牛來答謝他,子路接受了。孔子說:“魯人以後都會勇於搭救落水者了。”
從表面上看,兩人都做了好事,但是子貢卻不求回報,似乎更加接近我們傳統教育中的無私奉獻精神;相比而下,子路就遜色了很多,壹頭牛在農耕社會的春秋時期可算是價值不菲的壹筆饋贈,接受如此貴重的回報離我們所頌揚的雷鋒精神自然相去甚遠。然而,孔子對他們的行為的評價則是恰恰相反,他認為子貢的行為是“不對”的,據說還因此要將子貢逐出師門;他對於子路的行為則非常認可,並且給予了鼓勵。
孔夫子這樣評價自然是有他的道理的。子貢的行為雖然看上去十分高尚和灑脫,但是他私自擡高了“仁”的標準。在他這裏“仁”就不僅僅是解救同胞了,而且必須加上不求回報。子貢是孔子弟子中的首富,領取的酬金相對於他的萬貫家財來說不算什麽,可是對其他人來講,反贈的酬金可是壹筆不小的數目,在現實的生活面前,大多數人無法像他這樣“灑脫”,畢竟“灑脫”是需要資本的。於是很多人會在子貢的高大形象目前選擇退卻,也就是向孔子斷言的那樣“魯人不贖人矣”。如果子貢是為了成就自己的名聲,我們可以認為他是自私的,甚至其中還不乏壹種炫耀的成分;如果子貢純粹是仗義疏財,那麽至少他並不那麽聰明,總之,孔夫子的評價是對的——“賜失之矣”。
4. 文言文《魯國之發》翻譯是不是《魯國之法》
魯國有壹條法律:魯國人在其他諸侯國中做奴隸,有能把他們贖出來的人,可以到國庫中領取贖金。有壹次,孔子的弟子子貢(端木賜)在壹個諸侯國中贖了壹個魯國人,(回國後)拒絕收下國家給他的贖金。孔子說:“賜(子貢的名)呀,妳采取的不是好辦法。聖人所做之事,可以改變風俗習慣,影響老百姓的行為,不只是個人的事情。現今,魯國富人少而窮人多,妳收回國家的贖金並不會損害妳的行為的價值,而妳不肯拿回妳的贖金,(從今以後,)魯國人就不肯再替淪為奴隸的本國同胞贖身了。”子路救起壹名落水的人,那人感謝他送了壹頭牛,子路收下了。孔子說:“這樣魯國人壹定會有許多救落水者的人了。”
5. 魯國之法:魯人為臣妾於諸侯 譯文魯國有壹條法律,魯國人在國外淪為奴隸,有人能把他們贖出來的,可以到(魯國的)國庫中報銷贖金。
有壹次,孔子的學生子貢(端木賜)在諸侯國贖了壹個魯國人,回到魯國後拒絕收下國家賠償金。孔子說:“賜(子貢的名)呀,妳采取的不是好辦法。
聖人所做的事,可以改變人們風俗習慣,影響老百姓的行為,並非妳個人的事情。現今,魯國富人少而窮人多,妳收回國家的補償金,並不會損害妳的行為的價值;而妳不肯拿回妳抵付的錢,從今以後,魯國人就不肯再替淪為奴隸的本國同胞贖身了。”
子路救起壹名落水者,那人感謝他,送了壹頭牛,子路收下了。孔子說:"這下子魯國人壹定會勇於救落水的人了。
6.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題目12.D 13.B 14.A 15.(1)雖然這樣,我的士兵已經奔赴魯國了,離開魯國去討伐吳國,大臣懷疑我,怎麽辦?(“雖然”“加”“去”“之”“奈何”各1分) (2)如果保存越國向諸侯顯示您的仁慈,營救魯國討伐齊國,威勢超過晉國,諸侯必定相隨朝拜吳國,吳國的霸業就會成就了。
(“今”“示”“加”“相率”“朝”各1分) 解析 12. 試題分析: A故:所以,因此。B報:報復,報仇。
C置:棄置,放過。 推斷文言實詞的方法:(1)記憶解詞法。
識記是理解的基礎,課本出現的常用文言文實詞的基本詞義壹定要牢記,在考試過程中才能將知識遷移,轉化為能力。(2)組詞解詞法。
古代漢語大多是單音詞,發展到現代漢語基本上都演變成了雙音詞,有的詞語只是在文言詞前面或後面加上壹個字便成了現代漢語的雙音詞。掌握了古代漢語與現代漢語的這壹聯系,將文言文中單音詞組成現代漢語的雙音詞或合成詞,也能幫助我們更好地解詞。
(3)成語解詞法。現代漢語的很多成語都是由古代漢語中的詞直接傳承下來或由某個故事概括而成的,成語中個別字詞的解法就是古漢語的解法。
所以在解釋中碰到不懂的字詞不妨聯想壹些包含此詞的成語,問題有時便能迎刃而解。(4)對文解詞法。
也叫互文解詞法。古人行文,往往采用結構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在相對應的位置上使用同義、反義或相關聯的詞語。
根據這壹點,有些詞語依據上下文就能斷定其含義。(5)活用解詞法。
在古漢語中,某些詞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可以靈活運用,臨時改變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當其它類詞。詞的這種靈活運用,就叫作詞類活用。
根據詞類活用這壹特殊用法,在碰到有活用現象的詞語時,必須解釋它活用後的意義。(6)語境解詞法。
詞不離句,句不離篇。詞的多個義項只有在語境中才能得到過濾,沒有語境,有時便無法分析詞的含義。
推斷詞語含義,要結合句子本身的語言環境,有時甚至要通觀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語言環境。另外,文言實詞重點還在於平時的分類積累、記憶,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學們在記憶不牢、拿捏不準的時候,嘗試運用。
考點: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13. 試題分析:因為高考虛詞的考查多采用課內外相結合的方式,課內的例句多是壹些較典型的用法,應是考生熟知的,所以我們只要知道課內例句中虛詞的用法,將它代入另壹句中去檢驗,就可以推斷用法是否相同。 都是連詞,表轉折,“卻”。
A助詞,用於主謂之間取消其獨立性,不譯:助詞,用於定語和中心語之間,“的”。C副詞,“趁機”;介詞,“經由、通過”。
D連詞,表承接,“於是、就”:副詞,表範圍,“僅僅、只”。 考點: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
能力層級為理解B。 14. 試題分析:這類題壹般以選擇題的形式考查,選項按原文順序,依次對內容進行分析、概括,其中壹個錯誤項的錯誤設置有隱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體正確的前提下設置壹些與原文時間、地點、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內容、詞語。
做題時要仔細推敲,認真比對。此類題目選擇肢中設錯類型可分為信息錯位、錯解詞語、強加因果(或因果倒置)、無中生有、顛倒是非將文中未然的信息說成必然等。
解題時考生應審準題幹,依文索義,正確分析。 可使用假設法與代入法,與選項所在段落進行比較:田常伐魯的根本原因是“欲作亂於齊,憚高、國、鮑、晏,故移其兵”,而非“廣齊”。
考點:篩選文中的信息。能力層級為C。
15. 試題分析:準確翻譯文言句子的方法: ① 要在語境中理解句子。無論何種句子,都不能脫離語境去理解,要註意作者的基本觀點和感情傾向。
要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 ② 要註意詞類活用、通假字這些文言現象,對這些文言現象的正確理解和把握,是翻譯好文言文語句的前提。
③ 對句子中難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或籠統翻譯的辦法去逃避,而應該前後推導,認真理解。 ④ 要善於調動已學知識進行比較,辨析異同。
特別是對壹詞多義、古代文化知識的積累,有助於我們把握文言詞語在句子中的具體用法和含義。 關鍵字①“然”,這樣。
“加”,奔赴。“去”,離開。
“之”,到。②“今”,如果。
“示”,顯示。“加”,超過。
“相率”,相隨。“朝”,這裏作動詞,朝拜。
考點: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譯文: 端木賜是衛國人,字子貢。口齒伶俐,能言善辯。
田常想在齊國作亂,卻畏懼高昭子、國惠子、鮑牧、晏圉,所以想調遣他們的兵力來攻打魯國。子貢請求前去救魯國,孔子答應了。
子貢到齊國,遊說田常說:“您討伐魯國是錯誤的。魯國是難以討伐的國家,它的城墻單薄低矮,護城河狹窄水淺,它的君主愚昧不仁,大臣偽詐無用,它的士兵和人民又厭惡戰爭,這就不能與它作戰。
您不如討伐吳國。吳國,城墻高大寬厚,護城河寬廣水深,盔甲堅固錚新,士兵人選都是那種飽壯之人,貴重精良的兵器都在其中,又派賢明的大夫守衛,這是容易討伐的。”
田常忿忿地變了 臉色說:“妳認為困難的,是別人認為容易的:妳認為容易的,是別人認為困難的。妳卻拿這個來教導我,為什麽呢?”子貢說:“我聽。
7. 關於文言文魯國之麥正文
魯國之法:魯人為臣妾於諸侯,有能贖之者,取金於府。子貢贖魯人於諸侯而讓其金。孔子曰:“賜失之矣!夫聖人之舉事,可以移風易俗,而教導可施於百姓,非獨適己之行也。今魯國富者寡而貧者多,取其金則無損於行,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魯人必多拯溺者矣。”
譯文
魯國有壹條法律,魯國人在國外淪為奴隸,有人能把他們贖出來的,可以到國庫中報銷贖金。有壹次,孔子的弟子子貢(端木賜)在諸侯國贖了壹個魯國人,回國後拒絕收下國家賠償金。孔子說:“賜(子貢的名)呀,妳采取的不是好辦法。聖人所做之事,可以改變風俗習慣,影響老百姓的行為,並非個人的事情。現今,魯國富人少而窮人多,妳收回國家的補償金,並不會損害妳的行為的價值;而妳不肯拿回妳抵付的錢,從今以後,魯國人就不肯再替淪為奴隸的本國同胞贖身了。”子路救起壹名落水者,那人感謝他,送了壹頭牛,子路收下了。孔子說:"這下子魯國人壹定會勇於救落水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