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描寫達摩詞語

描寫達摩詞語

1.描寫達摩的詩句有哪些

1.坐雪釋迦尊,面壁達摩悟。觀此因緣行果成,兜率天堂住。----《蔔算子 妙覺寺僧索》 元 王哲

2.梁武憨癡達摩呆,個中消息豈容猜。----《完溪沙》宋 史浩

3.達摩無心惟穩坐,倪寬已老更耽書。----《暖轎》宋 孔武仲

4.達摩壹字無法,惠子五車著書。----《扇子詩》宋 李石

5.梵誌翻著襪,摩耶生悉達。----《偈頌壹百二十三首》 宋 釋崇嶽

6.天上無彌勒,人間無釋迦。燒香禮拜誰,唵摩尼達哩吽咤。----《偈頌七十六首》宋 釋師範

7.霜顱隱白毫,鎖骨埋青玉。皆雲似達摩,只履還天竺。----《書黁公詩後(並敘)》宋 蘇軾

8.達摩從西來,不受梁武襯。----《玉泉長老不受承天襯因作頌》宋 黃庭堅

9.摩拊惸嫠達下情,領州作縣總書生。----《次韻徐贊府蜚英八首》宋 方回

10.舌笑張儀在,心憑達摩安。清和天氣好,應免夾衣寒。----《清知》宋 宋伯仁

11.達摩西來長子孫,不徒無諍且無言。----《贈無諍和尚四首》宋 王邁

12.自聞達摩西來意,五葉敷榮祗壹花。從此祖風傳不泯,靈芝到處有奇華。----《壹華亭》宋 朱敏功

13.心源壹了千佛空,底用區區祖衣缽。達摩大鑒無兩身,震旦天竺非異國。----《贈江西瑞上人至南海袖詩相過》宋 曾豐

14.山僧迎門筆相揖,為語祖師存德跡。屈指於今八百年,已在西來達摩前。----《題靈巖》宋 鮮於侁

15.明月堂前枯梅華,太陽門下雪交加。寶樓閣裹多怪敗,達哩摩尼吽咤。----《頌十玄談·還源》宋 釋印肅

2.形容達摩寓意好的四字成語

祥雲瑞氣、大吉大利、萬事如意、紫氣東來、吉星高照。

壹、祥雲瑞氣

白話釋義:舊時認為天上彩色的雲氣為吉祥的征兆,故稱祥雲瑞氣。亦作“祥雲瑞彩”。

出自:《紫微宮》第四折:“您看這祥雲瑞氣,曉日和風,端的是太平佳兆也呵。”

朝代:明

作者:無名氏

翻譯:妳看這祥瑞之氣,清晨的太陽和煦的微風,這是天下太平好兆頭啊

示例:顧雍身瑞獸伴隨,周圍環繞祥雲瑞氣,為當世相才。

二、大吉大利

白話釋義:非常吉祥、順利。舊時用於占蔔和祝福。

出自:《家》:“老太爺因為覺群在堂屋裏說了不吉利的話,便寫了‘童言無忌,大吉大利’的紅紙條,拿出來貼在門柱上。”

朝代:現代

作者:巴金

示例:祝新年開業大吉大利,財源滾滾,事業蒸蒸日上!

三、萬事如意

白話釋義:如意:符合心意。壹切都符合心意,很順利。

出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15回:“不過都是在那裏邀福,以為我做了好事,便可以望上天默佑,萬事如意的。”

朝代:清

作者:吳趼人

翻譯:不過都是在那裏邀福,認為我做了好事,妳可以用望天上默佑,萬事如意。

示例:新年又到,祝妳身體健康,萬事如意,想什麽有什麽,想多少賺多少!!新的壹年要努力!

四、紫氣東來

白話釋義:傳說老子過函谷關前,關尹喜見有紫氣從東而來,知道將有聖人過關。果然老子騎著青牛而來。比喻吉祥的征兆。

出自:《列仙傳》:“老子西遊,關令尹喜望見有紫氣浮關,而老子果乘青牛而過也。”

朝代:漢

作者:劉向

翻譯:老子西遊,關令尹喜見有紫氣浮關,而老子果然騎青牛而過。

示例:上海臨東海,是紫氣東來生成的地方。

五、吉星高照

白話釋義:吉星:指福、祿、壽三星;古人以為吉祥之星。吉祥之星高高照臨。借指能帶來吉祥的人或事物。

出自:《熱帶驚濤錄》:“那是他在香港當學徒時刺上的,帶有‘吉星高照’之意。”

朝代:現代

作者:陳殘雲

示例:妳所辦之事沒有壹樣不是順順當當的,可真是吉星高照。

3.關於達摩的詩句

贈蜀僧閭丘師兄(杜甫)

大師銅梁秀,籍籍名家孫。嗚呼先博士,炳靈精氣奔。

惟昔武皇後,臨軒禦乾坤。多士盡儒冠,墨客藹雲屯。

當時上紫殿,不獨卿相尊。世傳閭丘筆,峻極逾昆侖。

鳳藏丹霄暮,龍去白水渾。青熒雪嶺東,碑碣舊制存。

斯文散都邑,高價越玙璠。晚看作者意,妙絕與誰論。

吾祖詩冠古,同年蒙主恩。豫章夾日月,歲久空深根。

小子思疏闊,豈能達詞門。窮愁壹揮淚,相遇即諸昆。

我住錦官城,兄居祇樹園。地近慰旅愁,往來當丘樊。

天涯歇滯雨,粳稻臥不翻。漂然薄遊倦,始與道侶敦。

景晏步修廊,而無車馬喧。夜闌接軟語,落月如金盆。

漠漠世界黑,驅車爭奪繁。惟有摩尼珠,可照濁水源。

寄題江外草堂(杜甫)

我生性放誕,雅欲逃自然。嗜酒愛風竹,蔔居必林泉。

遭亂到蜀江,臥屙遣所便。誅茅初壹畝,廣地方連延。

經營上元始,斷手寶應年。敢謀土木麗,自覺面勢堅。

臺亭隨高下,敞豁當清川。雖有會心侶,數能同釣船。

幹戈未偃息,安得酣歌眠。蛟龍無定窟,黃鵠摩蒼天。

古來達士誌,寧受外物牽。顧惟魯鈍姿,豈識悔吝先。

偶攜老妻去,慘淡淩風煙。事跡無固必,幽貞愧雙全。

尚念四小松,蔓草易拘纏。霜骨不甚長,永為鄰裏憐。

4.關於“達摩”祖師的傳說

達摩,又稱達磨,全稱為菩提達摩(Bldhidharma,?--528)意為“道法”。

他是南天竺人,屬婆羅門種姓,也有說他屬於剎帝利種姓的。種姓是印度古代的壹種社會階級制度。

印度社會***有四大種姓,即婆羅門(僧侶)、剎帝利(武士)、吠舍(商人和農民)、首陀羅(無技藝的勞動者和奴仆,或稱不可接觸者),可見達摩的社會地位是高貴的,傳說他是香至王的第三子。他自稱是釋迦牟尼的第28代徒孫,即是印度禪宗的第28代祖。

南朝梁武帝普通元年(公元520年)或大通元年(公元527年)他航海到廣州。梁武帝信佛,把他接到南京傳法。

但是當時南朝的佛教重視講義理,與達摩的禪宗重坐禪,提倡“見性成佛,不立文字”的理論不合。於是他便於同年到北魏,開始在洛陽壹帶遊歷,傳習禪宗。

後來入嵩山少林寺。他在少林寺坐禪時,面壁九年,壹天到晚默然而坐。

他的這種修行方法,又被稱作“壁觀”。後來傳法於僧慧可,死後葬熊耳山。

據說他到南京以後,梁武帝同他說佛理,問他:“我修建了這麽多佛寺,寫了這麽多經卷,度了這麽多僧人,有何功德”?達摩回答說:“都無公德”。武帝問他“何以無公德”?他說:“這都是有求而做的,雖有非實”。

由於他同梁武帝話不投機,於是便離開南京北上。達摩傳說渡過長江時,並不是坐船,而是在江岸折了壹根蘆葦,立在葦上過江的。

現在少林寺尚有達摩“壹葦渡江”的石刻畫碑。關於“壹葦渡江”的解釋,儒家有不同的說法。

他們認為“壹葦”並不是壹根蘆葦,而是壹大束蘆葦。因為《詩經》裏面有壹首《河廣》,詩中說:“誰謂河廣,壹葦杭之。”

唐人孔穎達解釋說:壹葦者,謂壹束也,可以浮之水上面渡,若桴筏然,非壹根也。看來這樣的解釋是比較科學的。

“衣缽真傳”也是關於達摩的故事,後人把這壹成語用於得到老師的真本領的意思。據說達摩有壹件棉布袈裟,壹個吃飯的缽盂,是從印度帶來的。

這兩件東西,佛門認為是傳法的憑證,非常重視。那時有壹個原在洛陽龍門香山寺出家的和尚,叫做僧可,又叫神光。

他到少林寺訪達摩,希望達摩授予真傳。但是達摩閉門面壁,不理他。

他便站立在門外不走,以表達自己的誠意。恰好天下大雪,神光站立在雪地不動。

到天明時已積雪至膝深。達摩仍不許入室,他用刀把自己的左臂斷下,表示求道誠意。

達摩問他做什麽,他說:“願和尚開甘露門,廣度群品!”達摩見他心誠,可以傳法,便傳衣缽,改名為慧可。這就是“立雪傳經”、“斷臂傳經”的故事。

慧可於是取得了禪宗二祖的資格。在少林寺西南少室山半腰的缽盂峰上,有殿房數間,內塑二祖慧可像,據說是他斷臂後養傷的地方,所以又名“養臂臺”、“覓心臺”、“練魔臺”等。

慧可傳下來的衣缽,傳到六祖慧能,他是廣東人,衣缽也就帶到了廣東,到了明嘉靖年間,被壹個提學副使名叫魏校的焚毀。 據史籍記載,達摩死後,還有靈驗。

北魏有壹個使臣宋雲從西域回國時,並不知道達摩已死。路過蔥嶺(以前對帕米爾高原和昆侖山、喀喇昆侖山脈西部諸山脈的總稱,古代中國與西域之間的交通常經蔥嶺山道)時,見到達摩手裏提著壹只鞋,向西而去。

宋雲認識他,便問:“和尚到那裏去?”達摩說:“回西天去。”宋雲回京,向皇帝報告了此事,皇帝覺得奇怪,便命令把達摩的棺材起出來看。

據說,棺材裏面只剩下壹只鞋了。由此,又產生了達摩“只履西歸”的傳說。

佛經故事之達摩祖師地獄救母 歡迎網友投稿 達摩祖師生在印度,是壹位證得圓覺者,其母親也是壹位虞誠佛教徒,終身吃齋。晚年雙目失明,但其修行的功德己使足下生起彩雲。

壹日,壹個妒嫉成性的鄰居將蝦米當作瓜子,讓達摩的母親食用,造成她傷生的罪過,死後受著地獄之苦。於是,很多人質問達摩,說他雖為壹覺者,連母親都不能解救,是何道理?達摩祖師為尋找母親亡靈,便遍遊漢地傳法,當時,他所到之處,地方太平,五谷豐登,因此,漢皇帝便壹再挽留他常住漢地,達摩因有拯救亡母靈魂之命,卻又無法脫身,只好示寂,他圓寂後,受到皇帝厚葬。

然而不久,又有人看見他行於市井。皇帝驚奇,挖開其墳穴,只見棺中只留壹只鞋子,達摩己悄然離去。

達摩祖師繞道南尋找,至鶴慶(大理的壹個縣,距中甸二百多公裏)時,找到了母親的亡靈。他母親亡靈化為壹只小蟲,夾在鶴慶壹家鑄鋅匠的模子中。

當人們往模子中註入鐵水時,她就被燙死壹次,等模子冷下來後,她又復活過來,如此死了又活活了又死,所謂受“地獄之苦”就是如此。達摩祖師便在他家當幫工,整整壹年。

鑄匠師傅說,這壹年達摩做了不少苦活,為他掙了不少錢,問達摩要多少報酬,達摩說,只要將那具模子給他就行了。鑄匠把模子給了達摩。

達摩便拔了壹根頭發,將模子劃開,救出了母親亡靈變成的蟲子。此又謂“地獄救母”。

達摩祖師繼而往北行來。為悼念母親的去逝,頭上纏以白布,從此,人們凡遇親人去世,都纏白布為孝,成為習俗。

達摩祖師到達其宗(位於迪慶的維西縣境內)地段,見此地五谷豐登,景色無比優美,且有鸚鵡之聲脆鳴。於是道:這裏才是我終身尋覓的自在之地。

在此布道傳法,面壁修行。最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