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是從網上找的,呵呵1、紙上談兵——趙括(戰國趙):形容只會按照書本生搬硬套,不能聯系實際。
2、老馬識途——管仲(春秋):比喻做事很有經驗3、圍魏救趙——孫臏4、負荊請罪——廉頗(戰國趙):比喻誠心誠意地承認錯誤5、完壁歸趙——藺相如6、胡服騎射:戰國時,趙國國君武靈王決心變革圖強。武靈王見胡人(少數民族)身著窄袖短褂便服,騎著戰馬,邊跑邊射箭,行動迅疾,十分靈活,便決定向胡人學習,改革士兵服裝,發展騎兵。
不到壹年功夫,趙國擁有壹支強大的騎兵,經過南征北戰,趙國成了當時有數的強國之壹。7、竊符救趙:戰國時,秦國派兵圍攻趙國的都城邯鄲。
趙國向魏國求救,魏國派兵前去救趙。秦國聽說魏國派兵救趙壹事,派人去魏國威脅魏王,魏王屈服於秦國,下令讓前去救趙的魏兵按兵不動。
趙王向魏國公子信陵君寫信求救。信陵君曾為魏王的寵妃如姬報了殺父之仇,信陵君請求如姬從魏王那裏盜出了兵符,從而奪取了兵權,率領幾萬精兵,奔赴邯鄲,打敗了秦軍,解了邯鄲之圍。
8、三令五申——孫 武 9、退避三舍: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並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將退避三舍(壹舍為三十裏)。
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10、壹鳴驚人:相傳楚莊王(另壹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壹臣下對莊王說:“聽說國中有壹只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麽回事?”莊王說:“此鳥不飛則已,壹飛沖天;不鳴則已,壹鳴驚人。”
然後整頓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年形成大治局面。11、臥薪嘗膽: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打敗並俘虜了越王勾踐。
勾踐給夫差餵了三年的馬,受盡折磨,回國後立誌報仇復國,請範蠡幫助訓練軍隊,任用有賢能的人,自己親自參加勞動並堅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飯前均要嘗壹個苦膽,後來終於滅掉吳國。12、暗箭傷人(春秋鄭):比喻在別人沒有防備的時候,用不正當的手段害人。
13、朝秦暮楚:戰國時代秦楚相爭頻繁,各諸侯國視利害所重,時而助秦,時而事楚。因而形成了壹個形容在列強爭奪勢力範圍的條件下,各集團和人們的態度動搖多變,反復無常的成語。
14、圖窮匕見: 公元前227年,燕國太子丹派荊軻前往秦國去刺殺秦王贏政,演出悲壯的壹幕。荊軻告別太子丹時,高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壹去兮不復還。”
到了秦國,荊軻以重金收買秦王寵臣,得見秦王。荊軻假稱要向秦王贏政獻上督亢地區的地圖,當贏政打開地圖時,荊軻抓起卷在地圖中的匕首,向秦王刺去。
秦王大驚,猛地掙脫。荊軻被秦的武士所殺。
2.10個春秋戰國時期的成語背城壹戰--背:背向。
在自己城下和敵人決壹死戰。多指決定存亡的最後壹戰。
並肩作戰--密切配合,壹起打仗。比喻團結合作,***同完成某項任務。
背水壹戰--背水:背向水,表示沒有退路。比喻與敵人決壹死戰。
不宣而戰--指不宣布開戰,就突然發起進攻。兵兇戰危--指戰事兇險可怕。
百戰百敗--指每戰必敗。百戰不殆--經歷許多次戰役,都沒有遭到危險。
形容善於用兵。百戰百勝--每戰必勝。
形容所向無敵。不戰而潰--潰:潰敗。
沒有開戰就自行崩潰。形容毫無戰鬥力。
百戰無前--所向無敵,形容人英勇善戰。罷戰息兵--停止或結束戰爭。
決壹死戰。
3.關於春秋戰國時期的成語1、退避三舍-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退避三舍比喻對人讓步,不與相爭。
典故:
春秋時,晉國同楚國在城濮(在今山東鄄城西南)作戰,晉文公遵守以前的諾言,把軍隊撤退九十裏(見於《左傳·僖公二十八年》;舍:古代行軍三十裏為壹舍)。後用來比喻對人讓步,不與相爭。
2、圍魏救趙-出自《三國演義》
圍魏救趙指襲擊敵人的後方以迫使進攻之敵撤退的戰術。
典故:
戰國時魏國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向盟國齊求救。齊威王派田忌率兵救趙。田忌用軍師孫臏計,乘魏國精銳部隊在趙,國內空虛,引兵攻襲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
在魏軍從邯鄲撤退回救時,乘其疲憊,大敗魏軍於桂陵(今山東菏澤東北),趙國之圍遂解。這次戰役又稱桂陵之戰。後以“圍魏救趙”指襲擊敵人的後方以迫使進攻之敵撤退的戰術。
3、臥薪嘗膽-出自《擬孫權答曹操書》
臥薪嘗膽形容人刻苦自勵,立誌為國家報仇雪恥。
典故:
越國被吳國打敗,越王勾踐立誌報仇。據說他睡覺睡在柴草上頭,吃飯、睡覺前都要嘗壹嘗苦膽,策勵自己不忘恥辱。經過長期準備,終於打敗了吳國。
擴展資料:
春秋戰國是我國歷史上是重要的壹個年代,那壹時代奠定了我國整個封建時期的基礎。東周時期的後半部戰國時代個強國以戰爭的模式霸占了那時的舞臺,東周的前半段叫春秋。
用“春秋”來表達這個時代,最早起源於“春秋”這個詞代表的壹個意義。“寫史”是東周時期各國特別註重的,但在具體實施細節上,又各有小差別。魯國在命名上就和其它諸侯國略有不同,是按春、夏、秋、冬來記事。
百度百科-春秋戰國
4.關於春秋戰國的10個成語我也是從網上找的,呵呵
1、紙上談兵——趙括(戰國趙):形容只會按照書本生搬硬套,不能聯系實際。
2、老馬識途——管仲(春秋):比喻做事很有經驗
3、圍魏救趙——孫臏
4、負荊請罪——廉頗(戰國趙):比喻誠心誠意地承認錯誤
5、完壁歸趙——藺相如
6、胡服騎射:戰國時,趙國國君武靈王決心變革圖強。武靈王見胡人(少數民族)身著窄袖短褂便服,騎著戰馬,邊跑邊射箭,行動迅疾,十分靈活,便決定向胡人學習,改革士兵服裝,發展騎兵。不到壹年功夫,趙國擁有壹支強大的騎兵,經過南征北戰,趙國成了當時有數的強國之壹。
7、竊符救趙:戰國時,秦國派兵圍攻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向魏國求救,魏國派兵前去救趙。秦國聽說魏國派兵救趙壹事,派人去魏國威脅魏王,魏王屈服於秦國,下令讓前去救趙的魏兵按兵不動。趙王向魏國公子信陵君寫信求救。信陵君曾為魏王的寵妃如姬報了殺父之仇,信陵君請求如姬從魏王那裏盜出了兵符,從而奪取了兵權,率領幾萬精兵,奔赴邯鄲,打敗了秦軍,解了邯鄲之圍。
8、三令五申——孫 武
9、退避三舍: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並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將退避三舍(壹舍為三十裏)。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10、壹鳴驚人:相傳楚莊王(另壹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壹臣下對莊王說:“聽說國中有壹只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麽回事?”莊王說:“此鳥不飛則已,壹飛沖天;不鳴則已,壹鳴驚人。”然後整頓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年形成大治局面。
11、臥薪嘗膽: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打敗並俘虜了越王勾踐。勾踐給夫差餵了三年的馬,受盡折磨,回國後立誌報仇復國,請範蠡幫助訓練軍隊,任用有賢能的人,自己親自參加勞動並堅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飯前均要嘗壹個苦膽,後來終於滅掉吳國。
12、暗箭傷人(春秋鄭):比喻在別人沒有防備的時候,用不正當的手段害人。
13、朝秦暮楚:戰國時代秦楚相爭頻繁,各諸侯國視利害所重,時而助秦,時而事楚。因而形成了壹個形容在列強爭奪勢力範圍的條件下,各集團和人們的態度動搖多變,反復無常的成語。
14、圖窮匕見: 公元前227年,燕國太子丹派荊軻前往秦國去刺殺秦王贏政,演出悲壯的壹幕。荊軻告別太子丹時,高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壹去兮不復還。”到了秦國,荊軻以重金收買秦王寵臣,得見秦王。荊軻假稱要向秦王贏政獻上督亢地區的地圖,當贏政打開地圖時,荊軻抓起卷在地圖中的匕首,向秦王刺去。秦王大驚,猛地掙脫。荊軻被秦的武士所殺。
5.關於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的成語各六個 6.請問關於戰國時期的成語有哪些邯鄲學步:河北邯鄲 戰國時期 燕國有幾個青年 羨慕趙國人走路去邯鄲學 結果非但沒學成 `連自己怎麽走路也忘記了 只好爬回國比喻生硬模仿戰國時候,齊國的孟嘗君喜歡招納各種人做門客,號稱賓客三千。
他對賓客是來者不拒,有才能的讓他們各盡其能,沒有才能的也提供食宿。 有壹次,孟嘗君率領眾賓客出使秦國。
秦昭王將他留下,想讓他當相國。孟嘗君不敢得罪秦昭王,只好留下來。
不久,大臣們勸秦王說留下孟嘗君對秦國是不利的,他出身王族,在齊國有封地,有家人,怎麽會真心為秦國辦事呢?”秦昭王覺得有理,便改變了主意,把孟嘗君和他的手下人軟禁起來,只等找個借口殺掉。 泰昭王有個最受寵愛的妃子,只要妃子說壹,昭王絕不說二。
孟嘗君派人去求她救助。妃子答應了,條件是拿齊國那壹件天下無雙的狐白裘(用白色狐腋的皮毛做成的皮衣)做報酬。
這可叫孟嘗君作難了,因為剛到秦國,他便把這件狐白裘獻給了秦昭王。就在這時候,有壹個門說我能把狐白裘找來!”說完就走了。
原來這個門客最善於鉆狗洞偷東西。他先摸清情況,知道昭王特別喜愛那件狐裘,壹時舍不得穿,放在宮中的精品貯藏室裏。
他便借著月光,逃過巡邏人的眼睛,輕易地鉆進貯藏室把狐裘偷出來。妃子見到狐白裘高興極了,想方設法說服秦昭王放棄了殺孟嘗君的念頭,並準備過兩天為他餞行,送他回齊國。
孟嘗君可不敢再等過兩天,立即率領手下人連夜偷偷騎馬向東快奔。到了函谷關(在現在河南省靈寶縣,當時是秦國的東大門)正是半夜。
按秦國法規,函谷關每天雞叫才開門,半夜時候,雞可怎麽能叫呢?大家正犯愁時,只聽見幾聲喔,喔,喔”的雄雞啼鳴,接著,城關外的雄雞都打鳴了。原來,孟嘗君的另壹個門客會學雞叫,而雞是只要聽到第壹聲啼叫就立刻會跟著叫起來的。
怎麽還沒睡蹭實雞就叫了呢?守關的士兵雖然覺得奇怪,但也只得起來打開關門,放他們出去。 天亮了,秦昭王得知孟嘗君壹行已經逃走,立刻派出人馬追趕。
追到函谷關,人家已經出關多時了。 孟嘗君靠著雞鳴狗盜之士逃回了齊國。
故事出自《史記·孟嘗君列傳》。成語雞嗚狗盜”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這種技能的人。
愛屋及烏註釋——烏:烏鴉周武王建立周朝後,壹天,他召見姜太公問道:“進了殷都,對舊王朝的士眾應該怎麽處置?”姜太公說:“我聽說,如果愛壹個人,就連同他屋上的烏鴉也喜愛;如果不喜歡那個人,就連帶厭惡他家的墻壁籬笆。”周武王否定了姜太公的意見,而采納了吉公的建議:讓那些人回家種田,自謀生路。
提示:比喻喜愛某人而連帶喜愛與他有關的人或物。抱薪救火註釋——薪:柴草。
戰國時期,魏國受到秦國的侵略,被秦國占去了許多土地。魏將段幹子為茍安,勸魏王把南陽割讓給秦國,以求取和平。
謀子蘇代極力主張“合縱搞秦”。他對魏王說:“把土地割讓給秦國,就好比拿著柴草去滅火,柴不燒完,火.春秋時代,齊國有個人叫毛空,他愛聽那些沒有根據的傳說,然後再把自己聽到的津津有味地講給別人。
有壹次,毛空聽到壹只鴨和壹塊肉的事,他覺得非常稀奇,便告訴給艾子。他說:“有壹個人,養了壹只特別能生蛋的鴨,那鴨壹天能生壹百多個蛋。”
他見艾子笑了,又說:“那天,從天上掉下壹塊肉,那塊肉長有三十丈,寬有十丈。”艾子笑著問道:“真的嗎?有那樣長的肉嗎?”毛空急忙說:“噢,那就是長二十丈。”
艾子仍不相信。他又改口:“壹定是十丈長了。”
艾子說:“妳說的那只鴨是誰家養的?妳說的那塊肉掉在了什麽地方?”毛空支支吾吾說不出來,最後只好說:“我是在路上聽別人說的。”成語“道聽途說”就是從這個故事而來的。
這壹成語比喻在路上聽到沒有根據的言論或傳聞,再去傳給別人。退避三舍: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
楚成王收留並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將退避三舍(壹舍為三十裏)。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
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壹鳴驚人:相傳楚莊王(另壹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
壹臣下對莊王說:“聽說國中有壹只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麽回事?”莊王說:“此鳥不飛則已,壹飛沖天;不鳴則已,壹鳴驚人。”然後整頓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年形成大治局面。
臥薪嘗膽: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打敗並俘虜了越王勾踐。勾踐給夫差餵了三年的馬,受盡折磨,回國後立誌報仇復國,請範蠡幫助訓練軍隊,任用有賢能的人,暗三令五申圍魏救趙胡服騎射竊符救趙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抱薪救火毛遂自薦慶父不死,魯難未已鷸蚌相爭 渡陳倉,破釜沈舟,臥薪嘗膽,退避三舍。
1、紙上談兵——趙括(戰國趙):形容只會按照書本生搬硬套,不能聯系實際。2、老馬識途——管仲(春秋):比喻做事很有經驗3、圍魏救趙——孫臏4、負荊請罪——廉頗(戰國趙):比喻誠心誠意地承認錯誤5、完壁歸趙——藺相如6、胡服騎射:戰國時,趙國國君武靈王決心變革圖強。
武靈王見胡人(少數民族)身著窄袖短褂便服,騎著戰馬,邊跑邊射箭,行動迅疾,十。
7.關於 春秋 和戰國的成語 請分開來寫春秋:大義滅親,壹鼓作氣,管鮑之交,老馬識途,壹鳴驚人,唇亡齒寒,假途滅虢季孫之憂,伯玉知非,彩衣娛親,董狐直筆,九原可作,割臂之盟,輪扁斫輪暮虢朝虞,禍起蕭墻,若敖鬼餒,唐突西子,葉公好龍,退避三舍,優孟衣冠高山流水,吳市吹簫,五羖大夫,吹簫乞食,秦晉之好,仁義之師,弄玉吹簫舉棋不定,坐懷不亂,易子而食,衣裳之會,結草銜環,臥薪嘗膽,兔死狗烹鳥盡弓藏,按圖索驥,如火如荼,掩耳盜鈴,三令五申,上下其手,研桑心計齊人之福。
戰國:魚與熊掌,雞鳴狗盜,奇貨可居,千金買骨,圍魏救趙,圖窮匕見,郢書燕說庖丁解牛,分庭抗禮,盜亦有道,越俎代庖,殺妻求將,負荊請罪,完璧歸趙紙上談兵,胡服騎射,毛遂自薦,三寸之舌,狡兔三窟,竊符救趙,抱薪救火邯鄲學步。
8.關於戰國七雄的成語,要30個秦:商鞅變法、焚書坑儒、壹字千金、秦晉之好、遠交近攻、不祥之兆、不可勝計
楚:白雪陽春、楚材晉用、楚弓楚得、楚囚對泣、刻舟求劍、尺寸之地、狐假虎威、空穴來風、鄰女詈人、曲高和寡
燕:荊軻刺秦、圖窮匕見、邯鄲學步、報怨雪恥、悲歌擊築、燕昭市駿
齊:壹鳴驚人、雞鳴狗盜、呆若木雞、樂極生悲、老馬識途、圍魏救趙、兵臨城下、不遺余力、北宮嬰兒、馮歡彈鋏、安步當車、揮汗成雨、布衣之交、高振而臥
晉:病入膏肓、退避三舍、唇亡齒寒、居安思危
趙:毛遂自薦、狡兔三窟、負荊請罪、完璧歸趙、紙上談兵
魏:驚弓之鳥、龍陽泣魚、
韓:兩虎相爭、白虹貫日、寧為雞口,無為牛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