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語典故“終南捷徑”典出於《舊唐書*盧藏用傳》,“司馬承楨嘗召至闕下,將還山,藏用指終南山曰:‘此中有嘉處。’承楨徐曰‘以仆視之,仕宦之捷徑耳。’”即盧藏用想要入朝為官,隱居於京城成安附近的終南山,以此沽名釣譽,博得很大的聲譽,終於達到了做官的目的,故盧藏用認為終南山有很強的好處,然鄙視盧藏用的司馬承楨慢慢地說:“只不過是當官入仕的便捷路徑罷了。”。故成語“終南捷徑”用於形容求取功名的最近路徑,或比喻達到目的的便捷途徑,然此中的深層次背景究竟又該何解?
? 首先,我們非常有必要適當還原當時的歷史時代背景與歷史過程,更有必要對唐朝與終南山之間的聯系,以及前兩者對入仕做官的政治性行為有何深層次的影響。
? 眾所周知,李唐王朝興建於公元618年,卒滅於公元907年,國祚長達289年之久。李唐起源於當時的名門望族隴西李氏,於崔盧王鄭四大姓氏,並稱“五大姓”,其先祖李虎為北周開國功臣元勛,因軍功榮膺八大柱國大將軍之壹,也是開創西魏、北周、隋與唐四個政權的關中隴右本位軍事貴族政治集團的核心家族,繼續往上追溯其先祖還為西涼開國皇帝,由此說來,隴西李氏家族是兼具皇室血統的皇族與名門望族的統壹。似乎李氏家族不滿於此,不過也是,既是名門望族又兼皇族的歷來就不少,如司馬氏的兩晉、弘農楊氏的隋朝。這當然難不倒建立唐朝的李氏家族,既然政治上的名門望族既已普遍或飽和,那就只能另辟蹊徑,那就向思想文化領域進軍。即在李唐王朝建立之並獲得最高統治權後,為了宣揚李唐政權來源的合理性與合法性,即所謂的“君權神授”“天命所歸”,依靠行政權力追溯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李耳,畢竟同性李氏,給其提供了相當的便利。除此之外,追尊李耳為先祖使李唐皇室獲得豐厚的回報。因為李耳作為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在道教形成後(北魏時寇謙之始稱其為道教),尊奉為道教神仙體系中的最高天神——三清之壹的太清道德天尊,即道教之祖——聖祖。在道教普遍就行於下層的社會,對於虔誠的信徒而言,擁護李耳“子孫”所建的李唐王朝與信仰道教或尊奉老子,在某種意義上並無不同,因此,對穩定李唐皇權非常重要,故李唐皇室在此時此刻認祖歸宗可謂大妙。當然此種風氣也是中古士族社會司空見慣的行為,正如易中天老師所說的“體面”。自己才能拼不過別人,那就長相作補償來拼;才能與面相拼不過,就拿官位權勢與成就來拼;如果自己的所有拼不過,就拿家勢門第名望來拼,畢竟人多力量大;家勢名望實在拼不過,就拿祖宗來拼;要是祖宗實在不爭氣、不給力,那只能瞎認祖宗,甚至是認賊作父也在所不惜,或者通過聯姻以靠妻族勢力,或者是通過以同姓結宗、結拜金蘭或認他人作幹爹義父來形成準血緣關系;要是祖宗與妻族亦難以啟齒或不值壹提,那只能跟別人拼同事、老鄉,正如鳳陽出了個朱元璋,文水乃女皇故裏,此種風氣在今人看來,無異於吸食鴉片,以滿足內心的“難言之隱”。故在李唐王朝建立後,由於與李唐皇室同姓,早已已故千年之久的李耳被意外地追尊為“太上玄元皇帝”,道教也借此沾光,成為官方認可的國教,至少在政治地位上淩駕於儒釋二教,只是生前極力主張清心寡欲的李耳,不知內心是何種滋味?
? 終南山者,是何許也?終南山,素來就是聞名於世的道教聖地,又名太乙山,被譽為“仙都”。自伊尹草創樓觀後,始皇帝曾在樓觀之南以祀老子,漢武帝則於說經臺北建老子祠,魏晉南北朝之時,開創樓觀道派,之後又是道教全真派之地。其次,在地理位置上,終南山位於當時首都——長安附近,是當時上層貴族集中之地。故而終南山將老子、道教緊緊地與他那些“子孫後代”——李唐皇族聯系於壹起,自然而然地深受李唐皇室為主的上層官僚貴族的格外青睞與關註。正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也”“楚王好細腰,宮人多餓死”。試想壹下:李唐皇族為首的上層統治貴族格外關註終南山上的人與事,豈能不引領朝中官吏與下層平民們趨之若鶩?
? 盧藏用此舉隱居於離首都長安不遠的終南山,以沽名釣譽,撈取聲譽及入仕資本,表明了在官僚本位體質下,對宦海官場的規則早已掌握的那麽爐火純青了。明白“上有所好,下必甚也”是自上而下集權體制的古代社會中的典型特征,明白了投上級之所好是入仕升遷的捷徑,明白中國自古奉承的“以德治國”“精英治國”的理念,但何為有德?誰有是賢者精英?其標準的制定與認定、判定與賞識是由至高至貴至尊至上的皇帝與眾多同僚的認可,其中官僚同事往往取決於皇帝與皇族的態度,明白了不自外與同僚,方能在官場宦海如魚得水。因此,必須得到皇帝首肯,得到官僚團體認同(否則,海瑞的悲慘下場就是榜樣)。
? 隱居不在別處,偏偏隱居於聚集權貴的京師長安附近的道教名片與聖地——終南山,隱居於道觀,而不是佛寺,由此可見,盧藏用可謂真的用心良苦。
? 由此觀之,在自上而下的集權體制與官僚本位的濃厚的風氣的熏染之下,盧藏用不愧為宦海之翹楚,官場之能手。盧公求取功名仕途的手段,可謂別出心裁,著實令人折服,令人嘆服!!!
? 秦宏亮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