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目無全牛成語故事_成語“目無全牛”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

目無全牛成語故事_成語“目無全牛”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

釋義就是眼裏看到的不是整頭的牛,而是只看到牛的各個部件和部件間的空隙。比喻技藝達到精通純熟的地步。

出處春秋·莊周《莊子·養生主》。庖丁是戰國時期魏國壹位著名的廚師,他肢解牛的技藝非常高超。

有壹天,梁惠王看庖丁拿刀分解牛的肢體,只見他手觸、肩靠、腳踩、膝頂,每招每式都非常優美,牛的肢體分解時發出的聲音配合著他的動作,也是顯得很美妙動聽,就像音樂壹樣。看他解牛,簡直就是壹種藝術享受。

梁惠王看了壹會,感到簡直是不可思議,不由自主地贊嘆起來:“太妙了!妳的技藝是怎麽達到這麽純熟的地步的?”

庖丁放下刀,回答說:“因為我對解牛這項工作非常熱愛,所以幹起來就全神貫註。而且,我也是經過了多年的探索和實踐才達到今天這種境界的。我剛開始解牛時,眼睛裏看到的是整個壹條牛,不知道應該從哪裏下手。三年以後,我眼裏看到的就不再是壹頭整牛了,而是牛的各個部件組合在壹起的東西。這樣的話,我在解牛的時候,就知道哪兒是皮肉,哪兒是筋骨,下刀的時侯,刀就在筋骨之間的縫隙中遊動,根本就碰不到骨頭。我現在就是閉上眼睛,也可以熟練地解牛,毫不費力。”

庖丁又指著自己用的刀,說:“您看我這把刀,已經用了十九年了,還跟新的壹樣,而別的廚師,壹個多月,最多壹年就要換把刀。這是因為他們不懂得解牛的訣竅,刀老是碰到骨頭的緣故。”

梁惠王聽得如醉如癡,不住地點頭,而庖丁在說話之間又解完了壹頭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