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有意思的成語2個 並且是壹般人不知道的

有意思的成語2個 並且是壹般人不知道的

1、八公山上,草木皆兵,是苻堅的幻覺,出自淝水之戰。

2、投鞭斷流——淝水之戰

“投鞭斷流”壹詞,多用來比喻軍兵眾多,實力雄厚。《晉書·苻堅載記》:前秦之符堅,將要進攻晉朝,其下屬石越勸說晉有長江之險,不宜動兵。而苻堅說:“以吾之眾旅,投鞭於江,足斷其流。”這就是“投鞭斷流”的來源,也出自淝水之戰。

破釜沈舟——巨鹿之戰

秦朝末年,趙王歇被秦軍圍困在巨鹿(今河北平鄉西南),請求楚懷王救援。而秦軍強大,幾乎沒人敢前去迎戰。項羽為報秦軍殺父之仇主動請纓,楚懷王封項羽為上將軍。

項羽先派都將英布率領兩萬人做先鋒,渡過灣水,切斷秦軍運糧通道。然後,項羽率領主力渡河。渡過了河,項羽命令將士,每人帶三天的幹糧,把軍隊裏做飯的鍋碗全砸了,把渡河的船只全部鑿沈,連營帳都燒了,並對將士們說:“咱們這次打仗,有進無退,三天之內,壹定要把秦兵打退。”

項羽破釜沈舟的決心和勇氣,對將士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楚軍把秦軍的軍隊包圍起來,個個士氣振奮,越打越勇。壹個人抵得上十個秦兵,十個就可以抵上壹百。經過九次激烈戰鬥,活捉了秦軍首領王離,其他的秦軍將士有被殺的,也有逃走的,圍困巨鹿的秦軍就這樣瓦解了。

3、紙上談兵——長平之戰

“紙上談兵”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戰國時期,趙國大將趙奢曾以少勝多,大敗入侵的秦軍,被趙惠文王提拔為上卿。他有壹個兒子叫趙括,從小熟讀兵書,張口愛談軍事,別人往往說不過他。因此很驕做,自以為天下無敵。然而趙奢卻很替他擔憂,認為他不過是紙上談兵,並且說:“將來趙國不用他為將罷、如果用他為將,他壹定會使趙軍遭受失敗。”果然,公元前259年,秦軍又來犯,趙軍在長平(今山西高平縣附近)堅持抗敵。那時趙奢已經去世。廉頗負責指揮全軍,他年紀雖高,打仗仍然很有辦法,使得秦軍無法取勝。秦國知道拖下去於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間計,派人到趙國散布“秦軍最害怕趙奢的兒子趙括將軍”的話。趙王上當受騙,派趙括替代了廉頗。趙括自認為很會打仗,死搬兵書上的條文,到長平後完全改變了廉頗的作戰方案,結果四十多萬趙軍盡被殲滅,他自己也被秦軍箭射身亡。

明朝劉如孫根據這個有名的歷史故事,寫了壹首詩,其中有壹句“朝野猶誇紙上兵”。後來,人們便引申出“紙上談兵”這個成語,用來比喻只會空談教條,卻不能解決實際問題。

4、圍魏救趙——桂陵之戰

公元前354年,勢力強大的魏國進攻趙國,魏國將軍龐涓指揮大軍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第二年,趙國向齊國求援,齊國任命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率軍八萬前往救援。

田忌本來打算帶領軍隊直接去趙國與魏軍作戰,孫臏認為,魏國的精兵都在攻打趙國,國內空虛,主張采取避實擊虛的靈活戰術,向魏國的國都大梁(今河南開封)進軍,造成兵臨城下,大軍壓境之勢。田忌采納了孫臏的計謀,率軍進攻魏國。

龐涓得知消息,非常著急,丟掉糧草輜重,星夜從趙國撤軍回國。孫臏預先在魏軍回國的必經之地掛陵(今河南長垣西北)設下埋伏,當龐誤用率領長途跋涉、疲憊不堪的魏軍經過時,齊軍突然出擊,大敗魏軍。這場戰役又稱為“桂陵之戰”。在戰史上,把這種作戰方法叫做“圍魏救趙”。從此,孫臏名揚天下壹步,世間爭相傳誦他的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