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身首分離是什麽意思?身首分離典故出處介紹

身首分離是什麽意思?身首分離典故出處介紹

身首分離這句成語最早出自《戰國策》,是在戰國時期創作的壹部史詩巨作。當然裏面還有很多為我們所用而且熟知的成語,今天先為大家講講身首分離這個成語和含義還有典故。其實這個成語被人知道還是在《三國誌》,其中曹丕在分析劉備為何敗給陸遜是有提到過。下面就為大家詳細介紹下這個故事,還有首身分離的意思,壹起來看看吧。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誌?吳主傳》註引《魏書》,時間是在曹魏黃初三年(公元222年),主人公是曹丕。原文如下:

老虜邊窟,越險深入,曠日持久,內迫罷弊,外困智力,故見身於雞頭,分兵擬西陵,其計不過謂可轉足前跡以搖動江東。根未著地,摧折其支,雖未刳備五臟,使身首分離,其所降誅,亦足使虜部眾兇懼。昔吳漢先燒荊門,後發夷陵,而子陽無所逃其死;來歙始襲略陽,文叔喜之,而知隗囂無所施其巧。今討此虜,正似其事,將軍勉建方略,務全獨克。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老賊劉備,生活在偏遠的邊地,冒著風險深入腹地。相持時間壹長,內部因疲困虛弱而窘迫,外部因缺乏智慧無法速勝。所以雖然在雞頭山壹帶用兵,又暗中在夷陵發動攻擊,這樣的計劃不過是故技重施,妄想迫使江東人心動搖。但在他立足未穩之際,就遭到重創。此戰雖然沒有將劉備剖腹挖心,令他的頭顱與身體分離,但單單從此戰投降和被殺的人數來看,已經足以使他的部屬們心驚膽戰。

以前吳漢燒毀荊門,然後從夷陵發動進攻,使得公孫述難逃壹死;來歙壹開始攻打略陽,光武帝劉秀感到非常高興,知道隗囂必定無計可施。如今討伐劉備這個敵人,情況正好相似。希望將軍勉勵而為,力求全勝。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便是以上記載中的“身首分離”,意為頭顱與身體分開,比喻斬殺或斬首。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戰國策?秦策四》中的“本國殘,社稷壞,首身分離,暴骨草澤。”

夷陵之戰得勝後,孫權曾經上表給曹丕,介紹了此戰的戰果。曹丕隨即給孫權下了壹道詔書,除了對孫權的勝利表示祝賀,同時也指出了劉備失敗的原因。其中最為關鍵的便是他在詔書中所提到的十六個字:“越險深入,曠日持久,內迫罷弊,外困智力。”東吳將領陸遜恰恰是利用了劉備的這些致命弱點而取得夷陵之戰勝利的。由此可見,曹丕還是具有壹定戰略戰術眼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