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杜鵑啼血的成語典故

杜鵑啼血的成語典故

典故壹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詩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的詞語;三指具有教育意義且大眾耳熟能詳的公認的人物、事件。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杜鵑啼血的成語典故,歡迎閱讀與收藏。

 成語杜鵑啼血

 拼音du juān ti xue

 解釋傳說杜鵑晝夜悲鳴,啼至血出乃止。常用以形容哀痛之極。

 出處唐;白居易《琵琶行》: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傳說杜鵑鳥,俗稱布谷,又名子規、杜宇、子鵑。春夏季節,杜鵑徹夜不停啼鳴,啼聲清脆而短促,喚起人們多種情思。如果仔細端詳,杜鵑口腔上皮和舌部都為紅色,古人誤以為它啼得滿嘴流血,湊巧杜鵑高歌之時,正是杜鵑花盛開之際,人們見杜鵑花那樣鮮紅,便把這種顏色說成是杜鵑啼的血。正像唐代詩人成彥雄寫的杜鵑花與鳥,怨艷兩何賒,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中國古代有望帝啼鵑的神話傳說。望帝,是傳說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

 後來禪位退隱,不幸國亡身死,死後魂化為鳥,暮春啼苦,至於口中流血,其聲哀怨淒悲,動人肺腑,名為杜鵑。杜鵑在中國古典詩詞中常與悲苦之事聯系在壹起。李白詩雲: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文天祥《金陵驛二首》:從今卻別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杜鵑的啼叫又好像是說不如歸去,不如歸去,它的啼叫容易觸動人們的鄉愁鄉思,宋代範仲淹詩雲:夜入翠煙啼,晝尋芳樹飛,春山無限好,猶道不如歸。由此可見,杜鵑鳥或花都帶上神話色彩,寄托了詩人傷感和無盡的哀怨,中國幾千年壹代代文人墨客,已經把杜鵑當作壹種悲鳥,當作悲愁的象征物了。很早很早以前,位於四川的蜀國有個國王,名叫望帝。望帝是個人人愛戴的好皇帝。他愛百姓也愛生產,經常帶領四川人開墾荒地,種植五谷。辛苦了許多年,把蜀國建成為豐衣足食、錦繡壹般的天府之國。有壹年,在湖北的荊州地方,有壹個井裏的大鱉成了精靈,幻成了人形。可是,他剛從井裏來到人間便不知何故死了。奇怪的是,那死屍在哪裏,哪裏的河水就會向西流。於是,鱉精的屍體就隨著西流水,從荊水沿著長江直往上浮,浮過了三峽,浮過了巴瀘,最後到了岷江。

 當鱉精浮到岷山山下的時候,他突然活了過來,他便跑去朝拜望帝,自稱叫做鱉靈。說來也巧,鱉靈正碰見望帝愁眉不展,嗟呼長嘆,便忙問為什麽如此惆悵。望帝見到鱉靈,非常喜歡他的聰明和誠懇,便告訴了他緣故。原來,有壹大群被蜀人燒山開荒趕走的龍蛇鬼怪,不願離開天府之國的寶地,更不情願看到蜀人把自己的家園建成樂園,他們便使了妖術,把現在川西原來壹帶的大石,都運到夔峽、巫峽壹帶的山谷裏,堆成崇山峻嶺,砌成龍穴鬼窩,天天在那裏興風作浪,將萬流歸海的大水擋住了。結果,水流越來越大,水位越來越高,將老百姓的房屋、作物甚至生命,埋葬在無情的洪水裏面。大片大片的梯田和平地,人們生活的地方,變成了又黑暗又汙穢的海底。這種百姓遭殃受罪的情景已經很長時間了,可是誰也沒有辦法,望帝因而茶不思、飯不香,心中難受。鱉靈聽後,便對望帝說:我有治水的本領,我也不怕什麽龍蛇鬼怪,憑著我們的才智壹定能戰勝邪惡。望帝大喜過望,便拜他做了丞相,令他去巫山除鬼怪,開河放水救民。鱉靈領了聖旨,帶了許多有本領的兵馬和工匠,順流來到巫山所在,和龍蛇鬥了六天六夜,才把那些兇惡頑劣的龍蛇捉住,關在了灩滪堆下的上牢關裏。接著,他又帶領人們和鬼怪拼鬥了九天九夜,才把那些邪惡狡猾的鬼怪捉住,關在了巫山峽的鬼門關裏。

 然後,鱉靈著手把巫山壹帶的亂石高山,鑿成了夔峽、巫峽、西陵峽等彎曲峽谷,終於將匯積在蜀國的滔天洪水,順著七百裏長的河道,引向東海去了。蜀國又成了人民康樂、物產豐饒的天府之國。望帝是個愛才的國王,他見鱉靈為人民立了如此大的功勞,才能又高於自己,便選了壹個好日子,舉行了隆重的儀式,將王位讓給了鱉靈,他自己隱居到西山去了。鱉靈做了國王,便是叢帝。他領導蜀人興修水利,開墾田地,做了許多利國利民的大好事,百姓過著快樂的生活,望帝也在西山過著清心寡欲的日子。可是,後來情況慢慢起了變化。叢帝有點居功自傲,變得獨斷專行,不大傾聽臣民的意見,不大體恤老百姓的生活了。人們為此愁起來啦。消息傳到西山,望帝老王非常著急,常常食不好寢不安,半夜三更還在房裏踱來踱去,想著勸導叢帝的辦法。最後,他還是決定親自走壹趟,進宮去勸導叢帝。

 於是,第二天早晨,他便從西山動身進城去訪叢帝。這個消息很快就被老百姓知道了,大家都誠心誠意地期望叢帝能悔過反省,便壹大群壹大群地跟在望帝老王的後面,進宮請願,結果,便連成了很長很長的壹支隊伍。這壹來,反而把事情弄僵了。叢帝遠遠地看見這種氣勢,心裏起了疑惑,認為是老王要向他收回王位,帶著老百姓來推翻他的。叢帝心中慌了,便急忙下令緊閉城門,不得讓老王和那些老百姓進城。望帝老王無法進城,他靠著城門痛哭了壹陣,也只好無奈地回西山了。

 可是,望帝老王覺得自己有責任去幫助叢帝清醒過來,治理好天下,他壹定要想辦法進城去。他又想呀想呀,終於想到只有變成壹只會飛的鳥兒,才能飛進城門,飛進宮中,飛到高樹枝頭,把愛民安天下的道理親自告訴叢帝。於是,他便化為壹只會飛會叫的杜鵑鳥了。那杜鵑撲打著雙翅飛呀飛,從西山飛進了城裏,又飛進了高高宮墻的裏面,飛到了皇帝禦花園的楠木樹上,高聲叫著:民貴呀!民貴呀!那叢帝原來也是個清明的皇帝,也是個受到四川百姓當成神仙祭祀的國王。他聽了杜鵑的勸告,明白了老王的善意,知道多疑了,心中很是愧疚,以後,便更加體恤民情,成為壹個名副其實的.好皇帝。可是,望帝已經變成了杜鵑鳥,他無法再變回原形了,而且,他也下定決心要勸誡以後的君王要愛民。於是,他化為的杜鵑鳥總是晝夜不停地對千百年來的帝王叫道:民貴呀!民貴呀!但是,以後的帝王沒有幾個聽他的話,所以,他苦苦地叫,叫出了血,把嘴巴染紅了,還是不甘心,仍然在苦口婆心地叫著民貴!後代的人都為杜鵑的這種努力不息的精神所感動,所以,世世代代的四川人,都很鄭重地傳下了不打杜鵑的規矩,以示敬意。

 傳說2:據《史書.蜀王本紀》載,望帝(七國稱王,杜宇稱帝,號曰望帝。時間約在公元前666年以前的[春秋]時代。)稱王於蜀,相思於大臣鱉靈的妻子,望帝以其功高,禪位於鱉靈。在這之後,望帝修道,處西山而隱,化為杜鵑鳥,至春則啼,滴血則為杜鵑花。這聲聲啼叫是杜鵑對那個夢牽魂繞的佳人的呼喚。還有壹則更為平民化的傳說。

 閩東山區杜家村裏有壹戶窮人家,家中三口人,母親和兩個兒子。大兒子年30余未婚,村裏大都叫他杜大,弟弟叫杜二,年方十八九,兄弟以販賣私鹽為生,養活老母。杜大力大,壹次可挑鹽300斤,杜二力小,壹擔不過100斤,自己可勉強糊口。有壹天,杜大經過壹處街坊歇肩的時候,由於擔子太重,鹽擔滑下來,把壹個小孩壓死了。人命關天,杜大被官府抓去,關在監牢裏,待判死刑。杜二壹個人賣鹽,奉養老母,十分困難。壹次,杜大對來探監的弟弟說:再過兩天,找要被執行死刑了。兄弟相抱痛哭。弟弟說:我去替死。我死只死壹個,妳死便死三個。

 因為我力氣小,掙的錢,不能養活母親,二人都會餓死。說著弟弟把哥哥推出門外,自已進了牢房。過了兩天,杜二作了替死鬼。可是杜大怕事,出來後並沒有回家事母,不知藏到哪裏去了。杜二靈魂化作杜鵑鳥,到處飛叫:哥哥回來!哥哥回來!壹邊叫,壹邊口中滴出鮮血。鮮血滴處,長出了紅杜鵑。此後,每年春天滿山壹片紅杜鵑花,人們都說,這是杜二的紅心與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