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語:自取其辱;自作自受。
(1)自取其辱: 自己做了過分的事情而招來侮辱。取:招來、導致。
出處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
(2)自作自受:自己做的事情帶來的後果,要自己承擔。
出處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僧問金山穎:‘壹百二十斤鐵枷,教阿誰擔?’穎曰:‘自作自受。’”
2、諺語: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偷雞不成蝕把米。
(1)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民間流傳的壹句諺語,也可做成語,比喻本來想害別人,結果害了自己。
(2)偷雞不成蝕把米:民間流傳的壹句諺語、俗語。意思是雞沒有偷到,反而損失了壹把米,比喻本想占便宜反而吃了虧。
二、典故及簡介
1、典故
楚王想取笑晏子,反而被晏子取笑的故事出自《晏子春秋》中的“晏子使楚”部分。講述了春秋末期,齊國大夫晏子出使楚國,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顯示楚國的威風,晏子巧妙回擊,維護了自己和國家尊嚴的故事。當時楚王幾次為難晏子,最終被晏子壹壹化解,最終楚王只得笑曰:“ 聖人非所與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這個故事贊揚了晏子愛國,機智勇敢,善於辭令,靈活善辯的外交才能與不懼大國、不畏強暴的鬥爭精神。諷刺了狂妄自大,傲慢無理,自作聰明的人。
也可以通過這則故事讓很多人明白,人不可相貌,海水不可鬥量;也可以提醒很多人,對人貿然無禮只能自討沒趣。
2、作品簡介
《晏子春秋》是壹部記敘春秋時代齊國晏嬰的思想、言行、事跡的書,也是我國最早的壹部短篇言行集。相傳為晏嬰撰。書名始見於《史記·管晏列傳》。書中記載了很多晏嬰勸告君主勤政,不要貪圖享樂,以及愛護百姓、任用賢能和虛心納諫的事例,成為後世人學習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