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 故 北宋仁宗時期有壹位著名的畫家姓文,名同,字與可,四川省梓潼縣人。他特別擅長畫竹子,有“墨竹大師”之稱。 文與可學畫非常認真、細致。為了畫好竹子,文與可在房屋周圍和窗前種了許多青竹,每天都仔細觀察竹子的枝葉在晴天或雨後,在茂盛或落葉等不同時期的狀態和生長情況,了解竹子在不同季節和不同天氣裏的形態變化。經過長期種植竹子的實踐和細心的觀察,文與可在胸中積累了各種各樣竹子的形象。正因為這樣,在他動筆作畫之前,心中早就有了輪廓,不必費盡心思,反復琢磨,因而就能壹揮而就,畫出各式各樣的竹子。 文與可畫竹的經驗對蘇軾啟發很大,所以他說畫竹子,必須先在胸中形成了竹子的形態,拿著筆認清想要畫的東西,壹經發現便振筆急書,心手合壹,以畫表現出自己所觀察到的,這種感受到的東西,如果不立刻撲捉住,稍壹疏忽,就便很快消逝過去。 題 名: 胸有成竹
所屬朝代: 宋代
拼 音: xiōng yǒu chéng zhú 出 處 這個成語來源於蘇軾《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東坡集》、《經進東坡文集事略》):“故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急起鶻落,少縱則逝矣。” 解 釋 "胸有成竹"這則成語的意思是原指名畫家在畫竹之前,在自己的心胸中早就明確而清晰地存在有完整竹子的形象。比喻人們做事之先已經有了主意,或有了成功的把握。有時也寫成“成竹在胸”。成竹:現成的,完整的竹子。 相關人物: 文與可 蘇軾
相關作品: 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