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破釜成舟、臥薪嘗膽的意思是什麽、

破釜成舟、臥薪嘗膽的意思是什麽、

破釜沈舟

拼音

pò fǔ chén zhōu

正音

釜;不能讀作“jīn”。

辨形

釜;不能寫作“斧”。

近義

義無反顧背水壹戰決壹死戰

反義

優柔寡斷瞻前顧後猶豫不決舉棋不定

英譯

burn one’s boats

用法

只要我們有~的決心,就能克服學習上的各種困難。

《史記·項羽本紀》:“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壹還心。”

“破釜沈舟”

釋義

比喻下決心不顧壹切地幹到底。

例句

現在已~;沒有別的選擇;只能幹到底了。壹般作謂語、賓語、狀語。

破釜沈舟的造句

人生本就是壹場破釜沈舟的豪賭,壹念間,血本無歸抑或壹本萬利。薇諾拉

奧巴馬政府終於在高管薪資問題上破釜沈舟,向華爾街宣戰。

有誌者,事竟成,破釜沈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心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有誌者,事競成,破釜沈舟百二秦關終歸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有誌者事竟成,破釜沈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無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蒲松齡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有誌者,事竟成,破釜沈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有誌者,事竟成,破釜沈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部隊迅速接受的外線作戰的方針,決心以破釜沈舟的精神,多打勝仗,搞好群眾工作,開發根據地。

司徒翔雲以破釜沈舟的氣勢,餓虎攢羊般殺入契丹騎兵陣中,勇不可擋,殺人猶如砍瓜切菜。

甚至,對於聲稱臺灣屬於自己的中國也表示中國希望和平解決這個僵局,盡管他堅稱兩岸統壹

是唯壹的解決途徑,但如果臺灣要為獨立破釜沈舟,中國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

臥薪嘗膽原指越國國王勾踐勵精圖治以圖復國的事跡,後演變為成語,形容人刻苦自勵,立誌雪恥圖強。春秋 時, 越王 勾踐戰敗,為吳所執,既放功率表還,欲報吳仇,苦身焦思,置膽於坐,飲食嘗之,欲以不忘會稽敗辱之恥。見《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漢趙曄《吳越春秋·勾踐歸國外傳》。臥薪事不知所出。後用為刻苦自勵,發憤圖強,不敢安逸之典。 宋蘇軾《擬孫權答曹操書》:"仆受遺以來,臥薪嘗膽,悼日月之逾邁,而嘆功名之不立。"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臥薪嘗膽

外文名稱

Sleep on brushwood and taste gall

讀音

wò xīn cháng dǎn

反義詞

胸無大誌、妄自菲薄、自甘墮落

解釋

形容人刻苦自勵、發奮圖強。

出處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相關人物

勾踐、夫差

近義詞

奮發圖強、勵精圖治、發憤圖強

目錄

1解釋

2出處

3語法

4示例

5成語故事

6相關詞語

7名 言

8典 故

9事件詳述

10歷史考證

11相關文獻

臥薪嘗膽原指越國國王勾踐勵精圖治以圖復國的事跡,後演變為成語,形容人刻苦自勵,立誌雪恥圖強。春秋 時, 越王 勾踐戰敗,為吳所執,既放功率表還,欲報吳仇,苦身焦思,置膽於坐,飲食嘗之,欲以不忘會稽敗辱之恥。見《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漢趙曄《吳越春秋·勾踐歸國外傳》。臥薪事不知所出。後用為刻苦自勵,發憤圖強,不敢安逸之典。 宋蘇軾《擬孫權答曹操書》:"仆受遺以來,臥薪嘗膽,悼日月之逾邁,而嘆功名之不立。"

折疊編輯本段解釋

原指中國春秋時期的越王勾踐勵精圖治以圖復國的事跡,後演變成成語,形容人刻苦自勵,立誌雪恥圖強。薪:柴草。睡覺睡在柴草上,吃飯睡覺前都嘗壹嘗苦膽。

折疊編輯本段出處

臥薪嘗膽《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臥薪:躺臥在柴草上,象征著發憤圖強。嘗膽:口嘗苦膽,以鍛煉意誌。

折疊編輯本段語法

聯合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褒義。

折疊編輯本段示例

宋·蘇軾《擬孫權答曹操書》:"仆受遺以來,臥薪嘗膽,悼日月之逾邁而嘆功名之不立。"

明·李贄《詠古》之壹:"臥薪嘗膽為吞吳,鐵面槍牙是丈夫。"

近義詞:

奮發圖強、勵精圖治、發憤圖強、宵衣旰食。

反義詞

胸無大誌、妄自菲薄。

折疊編輯本段成語故事

吳王闔閭打敗楚國後,成了南方的霸主。越國是吳國的臨國,它與吳國素來不和。公元前496年,越國國王勾踐即位。為了征服越國,吳王發兵攻打越國。兩國在槜李地方展開了壹場大戰,吳王闔閭滿以為可以打贏,沒想到打了個敗仗,自己又中箭受了重傷,再加上上了年紀,回到吳國,就咽了氣。

吳王闔閭死後,兒子夫差即位。闔閭臨死時對夫差說:"不要忘記報越國的仇。"

夫差記住這個囑咐,叫人經常提醒他。他經過宮門,手下的人就扯開了嗓子喊:"夫差!妳忘了越王殺妳父親的仇嗎?"臥薪嘗膽

夫差流著眼淚說:"不,不敢忘。"

夫差為了報父仇,叫伍子胥和伯嚭還有孫子壹起操練兵馬,準備攻打越國。結果越國戰敗,越王勾踐於是被抓到吳國。吳王為了羞辱越王,因此派他看墓與餵馬這些奴仆才做的工作。越王心裏雖然很不服氣,但仍然極力裝出忠心順從的樣子。吳王出門時,他走在前面牽著馬;吳王生病時,他在床前盡力照顧,吳王看他這樣盡心伺候自己,覺得他對自己非常忠心,最後就允許他返回越國。

勾踐回到越國後,立誌報仇雪恥。他唯恐眼前的安逸消磨了誌氣,在吃飯的地方掛上壹個苦膽,每逢吃飯的時候,就先嘗壹嘗苦味,還問自己:"妳忘了會稽的恥辱嗎?"他還把席子撤去,用柴草當作褥子。這就是後來人傳誦的"臥薪嘗膽"。

勾踐決定要使越國富強起來,他親自參加耕種,叫他的夫人自己織布,來鼓勵生產。因為越國遭到亡國的災難,人口大大減少,他訂出獎勵生育的制度。他叫文種管理國家大事,叫範蠡訓練人馬,自己虛心聽從別人的意見,救濟貧苦的百姓。全國的老百姓都巴不得多加壹把勁,好叫這個受欺壓的國家改變成為強國。

越王勾踐整頓內政,努力生產,使國力漸漸強盛起來,他就和範蠡、文種兩個大臣經常商議怎樣討伐吳國的事。

臥薪嘗膽公元前484年,吳王夫差要去打齊國。伍子胥急忙去見夫差,說:"我聽說勾踐臥薪嘗膽,跟百姓同甘***苦,看樣子壹定要想報越國的仇。不除掉他,總是個後患。希望大王先去滅了越國。"

吳王夫差哪裏肯聽伍子胥的話,照樣帶兵攻打齊國,結果打了勝仗回來。文武百官全都道賀,只有伍子胥反倒批評說:"打敗齊國,只是占點小便宜;越國來滅吳國,才是大禍患。"

這樣壹來,夫差越來越討厭伍子胥,再加上伯嚭在背後盡說伍子胥壞話。夫差給伍子胥送去壹口寶劍,逼他自殺。伍子胥臨死的時候,氣憤地對使者說:"把我的眼珠挖去,放在吳國東門,讓我看看勾踐是怎樣打進來的。"

夫差殺了伍子胥,任命伯嚭做了太宰。

公元前475年,越王勾踐作好了充分準備,大規模地進攻吳國,吳國接連打了敗仗。越軍把吳都包圍了兩年,伯嚭被逼得走投無路,說:"我沒有面目見伍子胥了。"說著,就用衣服遮住自己的臉,自殺了。

後來勾踐北上中原與諸侯會盟,成為春秋時期最後壹個霸主。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終於使自己成就了壹番偉業!這樣的故事值得我們發揚。!!!

折疊編輯本段相關詞語

折疊開頭相同

臥薪嘗膽臥蠶 臥鹿 臥魚 臥翻 臥番 臥內 臥治 臥痾 臥室 臥佛寺 臥房 臥床不起 臥兔 臥轍 臥冰 臥榻之側,豈容鼾睡 臥虎 臥海 臥鼓 臥虎藏龍

折疊結尾相同

雲臥 坐臥 帶刀臥 房臥 羆臥 高枕安臥 硬臥 北窗高臥 槁臥 龍跧虎臥 病臥 伏臥 攣臥 高臥 倒臥 行動坐臥 東山高臥 鼾臥

折疊編輯本段名言

有誌者事竟成,破釜沈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這幅大家很喜歡的名聯,都以為是清代著名文學家蒲松齡的原創,都說成是蒲松齡的書齋聯、書案鎮紙勵誌聯,令人深信不疑。

究竟誰是這幅著名的膾炙人口的對聯的作者呢?

臥薪嘗膽《山西日報》(2004-08-23 05:41:59)"喻世明言"其中錄 "題書齋聯--有誌者事竟成,破釜沈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作者〕胡寄垣,明代人,生平事跡不詳。〔解說〕此聯在民間廣為流傳,影響甚大,傳說作者亦甚多,壹說為金正希作,壹說為蒲松齡題鎮紙銘聯。清人鄧文濱《醒睡錄》筆記,作者為明人胡寄垣,今從此說。此聯引楚霸王項羽破釜沈舟和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說明篤誌的重要性。"這裏雖存誰是作者疑問,但也明確作者為明代胡寄垣。

金正希,即金聲,崇幀初成進士。清兵南下,率眾拒險抗清,恢復了安徽的寧國等縣,不久清兵大至,戰敗被捉,於弘光元年(1645)被害。余曾讀吳恭亨《對聯話》,其中記載:"金又有題書室聯雲:破釜沈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定吞吳。精氣四射,咄咄逼人。後日之起兵與清軍戰,此聯即其張本。"可見金正希是作者是空穴來風的。

可是,遍查有關蒲松齡的資料史料,未見此聯是蒲松齡創作的記載。可見蒲松齡是作者是絕對可以排除的。

折疊編輯本段典故

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派兵攻打越國,被越王勾踐打得大敗,闔閭也受了重傷,臨死前,囑咐兒子夫差要替他報仇。夫差牢記父親的話,日夜加緊練兵,準備攻打越國。 過了兩年,夫差率兵把勾踐打得大敗,勾踐被包圍,無路可走,準備自殺。這時謀臣文種勸住了他,說:"吳國大臣伯嚭貪財好色,可以派人去賄賂他。"勾踐聽從了文種的建議,就派他帶著珍寶賄賂伯嚭,伯嚭答應和文種去見吳王。

文種見了吳王,獻上珍寶,說:"越王願意投降,做您的臣下伺候您,請您能饒恕他。"伯嚭也在壹旁幫文種說話。伍子胥站出來大聲反對道:"人常說'治病要除根',勾踐深謀遠慮,文種、範蠡精明強幹,這次放了他們,他們回去後就會想辦法報仇的!"這時的夫差以為越國已經不足為患,就不聽伍子胥的勸告,答應了越國的投降,把軍隊撤回了吳國。

吳國撤兵後,勾踐帶著妻子和大夫範蠡到吳國伺候吳王,放牛牧羊,終於贏得了吳王的歡心和信任。三年後,他們被釋放回國了。臥薪嘗膽

勾踐回國後,立誌發憤圖強,準備復仇。他怕自己貪圖舒適的生活,消磨了報仇的誌氣,晚上就枕著兵器,睡在稻草堆上,他還在房子裏掛上壹只苦膽,每天早上起來後就嘗嘗苦膽,門外的士兵問他:"妳忘了三年的恥辱了嗎?"他派文種管理國家政事,範蠡管理軍事,他親自到田裏與農夫壹起幹活,妻子也紡線織布。勾踐的這些舉動感動了越國上下官民,經過十年的艱苦奮鬥,越國終於兵精糧足,轉弱為強。

而吳王夫差盲目力圖爭霸,絲毫不考慮民生疾苦。他還聽信伯嚭的壞話,殺了忠臣伍子胥。最終夫差爭霸成功,稱霸於諸侯。但是這時的吳國,貌似強大,實際上已經是走下坡路了。

公元前482年,夫差親自帶領大軍北上,與晉國爭奪諸侯盟主,越王勾踐趁吳國精兵在外,突然襲擊,壹舉打敗吳兵,殺了太子友。夫差聽到這個消息後,急忙帶兵回國,並派人向勾踐求和。勾踐估計壹下子滅不了吳國,就同意了。公元前473年,勾踐第二次親自帶兵攻打吳國。這時的吳國已經是強弩之末,根本抵擋不住越國軍隊的強勢猛攻,屢戰屢敗。最後,夫差又派人向勾踐求和,範蠡堅決主張要滅掉吳國。夫差見求和不成,才後悔沒有聽伍子胥的忠告,非常羞愧,就拔劍自殺了。

折疊編輯本段事件詳述

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圖越王勾踐夫婦在吳國,對夫差恭恭敬敬,相傳他在吳3年,為吳王夫差駕車養馬,夫人打掃宮室,住在潮濕的囚室,受盡屈辱。伍子胥多次建議吳王夫差將勾踐殺掉,靠著伯嚭的保護,才免於被殺,終於得到赦免歸國。 勾踐歸國後,決心報仇,於是"目臥則攻之以蓼,足寒則漬之以水,冬常抱冰,夏還握火",又"懸膽於戶,出入嘗之,不絕於口。"這就是歷史上相傳著名的"臥薪嘗膽"的故事。

勾踐身自儉樸,"出不敢奢,入不敢侈","食不重味,衣不重彩",日勤於政,"未嘗壹日登玩"。他自己耕田而食,夫人織布而衣,節省開支,以增強國力。 勾踐返越後,大力發展生產,繁息人口。他下令10年不收租稅,讓百姓"居有三年之食"。獎勵生育,以繁衍人口。禁止壯男娶老婦為妻,老男娶壯女為妻。女子17歲不嫁,男子20歲不娶,父母有罪。婦女將分娩時,報告官府,官府派醫生守護接生。生男孩,送給兩壺酒、壹只犬;生女孩,送給兩壺酒,壹只小豬。若壹胎生兩個,官府供給衣食,若壹胎生3個,官府給請保姆餵養。對鰥寡孤獨都有相應的照顧。緩刑薄罰,以安定民心。 整飭內政,招賢納士。重用文種、範蠡、計然等人。選國內"達士",給以上等住宅,供給上等的衣食,使他們為國效忠出力。招募賢才,有從諸侯國來越的遊士,勾踐壹定在宗廟中舉行隆重的接待禮,並根據各自的特長任用。如勾踐以文種治內政,範蠡治軍事、外交,計然管理財政等。 加強軍事訓練。按裏閭的行政組織征集、編制兵員。制造利劍強弓,訓練"習流"水軍。用重賞嚴刑教育士卒勇於聽命,樂於立功,"進則思賞,退則避刑",建築城郭,加固邊防。 這就是勾踐實行的"十年生聚,十年教養"的策略。

與此同時,勾踐聽從大夫扶同"親於齊,深結於晉,陰固於楚,而厚事於吳"的外交策略。在"厚事於吳"的方針裏,主要實行文種的"九術"中有關的計策,即"重財幣以遺其君,多貨賄以喜其臣",經常送些玉帛珍玩給吳國君臣,使他們高興;"貴糴粟稾以虛其國",勾踐回國後假報國中受災,向吳國借糧1萬石。次年越國選上好的糧食,經過蒸熟後還給吳國。吳國見越糧種優,於是用來作種子,致使吳國無收;"遺美女以惑其心,而亂其謀",越國向吳獻上西施、鄭旦二美女,夫差由是荒於政事;"遺之巧工良材,使之起宮室,以盡其財"。勾踐派3000木工到山中伐大樹,並將所伐木材雕刻上花紋,然後獻給吳國。夫差用這些木材,大興工程,修造宮殿,耗費民力;"遺之諛臣,使之易伐","強其諫臣,使之自殺",加深夫差、伯嚭與伍子胥之間的矛盾,使夫差逼伍子胥自殺,除掉了阻撓同越親善的憂患。越國壹方面積極支持夫差北上同齊、晉爭霸的方針,壹面暗中同齊、晉、楚等國聯絡通好。為了麻痹吳人,越國還對楚佯攻壹次,楚國也派兵追擊越軍。吳、楚是世仇,吳人見越攻楚,對越更加放心。 越國經過多年的準備,兵強馬壯,只等有利時機,向吳發起攻擊,以洗國恥。

折疊編輯本段歷史考證

勾踐臥薪嘗膽,勵精圖治,最終雪恥滅吳的故事壹直在流傳,然而有人提出疑問:歷史上真有"臥薪和嘗膽"這回事嗎?

西施《左傳》的"定公""哀公"兩代君王歷史部分,大量記述了越王勾踐當政國事,但沒有提過他有臥薪嘗膽之事,《國語》中的《吳語》和《越語》記載了吳越爭鬥經過,卻也沒有勾踐臥薪嘗膽的敘述。《史記·越王勾踐世家》中,僅記載勾踐:床前懸掛苦膽,坐臥都看得到,吃飯時嘗嘗苦膽的滋味。司馬遷認定勾踐有嘗膽之事,但沒提臥薪之事。什麽時候出現"臥薪嘗膽"這個成語呢?北宋文學家蘇軾寫過壹篇《擬孫權答曹操書》。北宋的蘇軾為三國孫權虛擬壹篇書信給曹操,信中,蘇軾發揮想像,戲說孫權"臥薪嘗膽"。這個無中生有的事,與勾踐並不相關。到南宋時期,呂祖謙在《左氏傳說》中,談到吳王夫差"坐薪嘗膽"。明朝張溥在《春秋列國論》中說,夫差位,為報父仇,臥薪嘗膽激勵自己。這種說法把夫差舉出來,沒勾踐什麽事兒了。

南宋的書籍卻屢屢提到越王勾踐臥薪嘗膽,明末梁魚的《浣溪沙》劇本,又極力渲染勾踐苦心誌、勞筋骨臥薪嘗膽的英雄作為。明末作家馮夢龍在自己的歷史小說中,也多次提到勾踐臥嘗膽的故事。

《吳越春秋》中《勾踐歸國外傳》又是如此記載說:王歸國後,磨礪身心,日夜操勞。困極之

時,"攻之蓼"。蓼是非常苦的菜,蓼菜多了,就是蓼薪。勾踐困了,就用苦菜刺激眼睛鼻子,打消睡意。"嘗膽"是嘴體味苦滋味,"臥薪"則是"目臥則攻之以蓼薪",不讓眼睛閉上睡覺。後人把"臥薪"說成是臥倒在柴草上,是《吳越春秋》的誤解,誤傳。

臥薪嘗膽的故事催人奮進千百年,如果說是假的,後世人好生尷尬。如果說是真的,又有許多證據反駁它。總之,真真假假,讓人困惑不已。

折疊編輯本段相關文獻

折疊原文

吳既赦越,越王勾踐(勾踐古作句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曰:"汝忘會稽之恥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織;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節下賢人,厚遇賓客;振貧吊死,與百姓同其勞。終滅吳。(出自《史記·越王句踐世家》)

折疊譯文

吳王已經赦免了越王,讓他回了越國,越王勾踐時時刻刻想著如何復國,於是就每天勞累地思索著,還把壹個苦膽掛在座位上面,每天坐下休息、躺下睡覺之前,都要仰起頭嘗嘗苦膽的滋味,吃飯喝水之前也要先嘗嘗苦膽。他常常對自己說:"妳難道已經忘記了在會稽山上所受的恥辱了麽?"他親自到田間種地,他的夫人穿自己織的布做成的衣服。他吃的每頓飯裏幾乎沒有肉菜,穿的衣服沒有鮮艷的顏色。他降低身份對待下面有賢能的人,對賓客厚禮相贈,扶助貧困的人,哀悼死難的人,和百姓們壹同勞苦工作。終於打敗了吳國。

折疊啟示

越王勾踐為了使自己不忘記以前所受的恥辱,激勵自己的鬥誌,以圖將來報仇雪恨,回國

後臥薪嘗膽,最終東山再起,壹舉滅吳,恰恰印證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