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望洋興嘆的故事

望洋興嘆的故事

望洋興嘆的故事(集合7篇)

望洋興嘆的故事1

 成語釋義:

 原意是看到別人偉大,才感到自己渺小。後來壹般用來比喻辦事力量不足,條件不夠,無從著手,無可奈何。

 來源追溯:

 《莊子·秋水》: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而嘆。

 故事鏈接:

 相傳很久以前,黃河裏有壹位河神,人們叫他河伯。河伯望著滾滾的波濤由西而來,又奔騰跳躍向東流去,興奮地說:“黃河真大呀,世上沒有哪條河能和它相比。我就是最大的水神!”

 秋天到了,連日的暴雨使大大小小的河流都註入了黃河。黃河的河面更加寬闊了,隔河望去,對岸的牛馬都分不清。河伯更加得意了,以為天下最壯觀的景色都在自己這裏。他在自得之余,決定順流而下,看看黃河究竟有多大。

 河伯順流來到黃河的入海口,放眼望去,只見大海汪洋壹片,無邊無涯。他呆呆地看了壹會兒,深有感觸地說:“俗話說,只懂得壹些道理就以為誰都比不上自 己,這話說的就是我呀。今天要不是親眼見到這浩瀚無邊的大海,我還會以為黃河是天下最大的呢!那樣,豈不被有見識的人永遠笑話?”

 學以致用:

 在這日新月異的社會中,面對壹些現代科技的高速發展,我們不應該望洋興嘆,而應奮發圖強,努力掌握好知識和本領,為未來的奮鬥打好堅實的基礎。

望洋興嘆的故事2

 成語“望洋興嘆”出自莊子的《外篇·秋水》。故事說:秋天的大水按著時令到了,無數支流的水都灌進了黃河。河面十分寬闊,水霧蒸騰,不論是河的兩岸,還是河心的沙洲,隔岸望去,簡直分不清岸上的是牛還是馬。這時呀,河伯欣欣然自我陶醉起來,認為天下的美景,全都集中在自己身上了。

 河伯順著水勢向東前行,到了北海,朝東壹看,只見壹片汪洋,無邊無際。到這時,河伯才開始改變他那洋洋自得的神態,仰起頭來對著北海神無限感嘆地說:“俗話說:‘有的人懂得了壹點道理,便以為沒有誰能比得上自己。’這正是批評我這種人的啊。我曾經聽人說過,孔子的見聞學識不算多,伯夷的德行也沒有什麽了不起。以前我不信這話,現在我見到了妳的廣闊無邊,才知道這話是真的啊。我如果不到妳這裏來,那就糟了。我將永遠被道德高尚、學問淵博的人所恥笑了。”

 這個成語原指看到人家的偉大,才感到自己的渺小。後來人們用它比喻做事力量不夠或條件不充分而感到無可奈何。

望洋興嘆的故事3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黃河裏有壹位河神,人們叫他河伯。何伯站在黃河岸上。望著滾滾的浪濤由西而來,又奔騰跳躍向東流去,興奮地說;“黃河真大呀,世上沒有哪條河能和它相比。我就是最大的水神啊!”

 有人告訴他:“妳的話不對,在黃河的東面有個地方叫北海,那才真叫大呢。”

 河伯說:“我不信,北海再大,能大得過黃河嗎?”

 那人說:“別說壹條黃河,就是幾條黃河的水流進北海,也裝不滿它。”

 河伯固執地說:“我沒見過北海,我不信。”

 那人無可奈何,告訴他:“有機會妳去看看北海,就明白我的話了。”

 秋天到了,連日的暴雨使大大小小的河流都註入黃河,黃河的河面更加寬闊了,隔河望去,對岸的牛馬都分不清。這壹下,河伯更得意了,以為天下最壯觀的景色都在自己這裏,他在自得之余,想起了有人跟他提起的北海,於是決定去那裏看看。

 河伯順流來到黃河的入海口,,突然眼前壹亮,海神北海若正笑容滿面地歡迎他的到來,河伯放眼望去,只見北海汪洋壹片,無邊無涯,他呆呆地看了壹會兒,深有感觸地對北海若說:“俗話說,只懂得壹些道理就以為誰都比不上自己,這話說的就是我呀。今天要不是我親眼見到這浩瀚無邊的北海,我還會以為黃河是天下無比的呢!那樣,豈不被有見識的人永遠笑主。”

 (故事)見於《莊子·秋水》。成語“望洋興嘆”,比喻要做某事而力量不夠,感到無可奈何。

 拓展閱讀

 說明:以下內容為本文主關鍵詞的百科內容,壹詞可能多意,僅作為參考閱讀內容,下載的文檔不包含此內容。每個關鍵詞後面會隨機推薦壹個搜索引擎工具,方便用戶從多個垂直領域了解更多與本文相似的內容。

 1、望洋興嘆:望洋興嘆(拼音:wàngyángxīngtàn)是壹個漢語成語,最早出自戰國時期的《莊子·秋水》。該成語原指在偉大的事物面前感嘆自己的微小,後比喻因眼界大開而驚奇贊嘆或因能力不及而感到無可奈何;在句中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戰國·莊子《莊子·秋水》“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後人根據上述文獻中的“望洋向若而嘆”提煉出成語“望洋興嘆”。望洋興嘆秋天按時到來,千百條河川都奔註入黃河,大水壹直浩瀚的流去,遙望兩岸洲渚崖石之間,辨不清牛馬的外形。於是乎,河伯(黃河之神)便欣欣然欣然自喜,以為天下所有的美景全都在自己這裏了。他順著水流向東走,到了北海(今為渤海)。他向東遙望,看不見水流的盡頭。於是,河伯才改變了他的神態,茫然地擡頭對北海若(北海之神)感慨地說:“俗語說:‘自以為知道很多道... 頭條搜索更多望洋興嘆的故事望洋興嘆的典故

 2、典故:典故是壹個漢語詞匯,拼音是diǎngù。壹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詩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的詞語;三指具有教育意義且大眾耳熟能詳的公認的人物、事件。典故這個名稱,由來已久。出自《後漢書.東平憲王蒼傳》:“親屈至尊,降禮下臣,每賜宴見,輒興席改容,中宮親拜,事過典故。”典故示例:引用典故。典制和掌故;詩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的詞語。泛指具有教育意義且大眾耳熟能詳的公認的人物,事件。典制和成例。故,故事,成例。... 神馬搜索更多望洋興嘆的故事望洋興嘆的典故

 3、故事:故事:在現實認知觀的基礎上,對其描寫成非常態性現象。是文學體裁的壹種,側重於事件發展過程的描述。強調情節的生動性和連貫性,較適於口頭講述。已經發生事。或者想象故事。故事壹般都和原始人類的生產生活有密切關系,他們迫切地希望認識自然,於是便以自身為依據,想象天地萬物都像人壹樣,有著生命和意誌。故事:通過敘述的方式講壹個帶有寓意的事件,或是陳述壹件往事。故事圖片某些故事是人類對自身歷史的壹種記憶行為,人們通過多種故事形式。記憶和傳播著壹定社會的文化傳統和價值觀念,引導著社會性格的形成。故事通過對過去的事的記憶和講述,描述某個範圍社會的文化形態,也有說法認為,故事並不是壹種文體,它是通過敘述的方式講壹個帶有寓意的事件。他對於研究歷史上文化的傳播與分布具有很大作用。語言富於動性。故事不需要有過多的心理活動描寫、大段的對話和繁復細膩的景物描寫、人物形象的刻畫,作者不應該在故事中對人物或事件大加評論。作者始終要註意推進故事情節的流動,進展。語... 谷歌搜索更多望洋興嘆的故事望洋興嘆的典故

 4、分不清:《分不清》是由張雨生填詞、王天佑演唱的壹首中文歌曲,收錄於專輯《青春像把槍》分不清-王天佑詞:張雨生無緣無故想起妳和敗壞的心情輸贏的念頭盤旋著揉酸我眼睛莫非我也不能自己殃料笑不能摒息當歡呼聲過去那熟悉的聲音無嗔無喜想起妳和掉淚試鉆只的情緒並沒有空間來安放失落的感情只是我又不能自己府祖尋照不能摒息當記憶還有些小碎片要整理分不清我壹直緊緊距離這樣近卻抓不住妳分不清時間把生達辨活棱角都磨平我們壹無轉機分不清... 圖片搜索更多望洋興嘆的故事望洋興嘆的典故

望洋興嘆的故事4

 從前,有壹個小夥子叫黃河,長得壹表人才,騎得烈馬,拉得硬弓,百步穿楊。每天早晨,黃河就騎馬出去打獵了。每次他都經過壹家員外的花園。這天打獵回來,他又經過那花園,看見墻頭上壹個十八九歲的姑娘正笑瞇瞇地望著他。姑娘壹甩手扔下了壹只手鐲就躲到墻後去了。黃河跳下馬,拾起手鐲,以為剛才碰到的是仙女。從此,每次經過那個花園他總要擡頭張望。可是,墻頭上除了花枝,再也見不到那個姑娘。半個月後的壹天,黃河打獵回來晚了。快到花園那裏,忽然道邊閃出壹個人來。黃河壹看正是那個姑娘,高興得不得了。姑娘說自己是背著父親跑來和他相見的。兩人談了好久才依依不舍地告別。第二天到了約會的時間,那姑娘沒來。壹連十多天,黃河再也沒見到那姑娘。壹打聽,原來是那員外知道了此事,把他女兒關了起來。黃河聽說後發誓:“就是天翻地覆,也要把姑娘救出來。”那員外怕得罪黃河,便出了個難題,讓人們在門前搭起架子,上面吊壹個銅錢,並四處張貼告示:誰能在壹百步之外把箭射進銅錢眼裏,就把女兒嫁給他。消息傳出,應示人紛紛而來。但誰也沒能把箭射進錢眼裏。黃河走了出來,挽弓射箭,不左不右正射在銅錢眼裏。員外又要求黃河的第二支箭必須將前壹支箭頂出,黃河也辦到了。員外再出難題,要黃河百步之外不但射下銅錢,還要將錢接住,不許銅錢落地。這時,連看熱鬧的人都知道員外在存心耍賴。黃河怒火燒心,“颼”的壹箭向員外飛去。員外年輕是練過武,頭壹偏躲過那箭,並喊手下人去把黃河抓起來是怕員外來抓他,黃河逃脫。他決心在深山老林中苦練武藝,再去救姑娘。過了壹年,黃河練好劍法,動身去救那姑娘。中午肚子餓了,壹箭射下個大鳥。大鳥告訴黃河,員外逼著他女兒跟財主成親,那姑娘氣得跳樓了。臨跳時,她大叫著:“黃河!黃河!黃河啊……”黃河聽了,心像大山崩裂,他“噗”的壹下坐在地上,淚珠像泉水壹樣湧了出來。大鳥嚇得飛到天空,往下壹看,黃河的眼淚流成了河水,汪洋壹片,滾滾向東流去,黃河成了“黃河”啦!黃河的水,總是浪滾翻天。人們說,那是黃河心裏忿恨,老想靠近那個村莊去救那個姑娘。

 龍門位於壺口瀑布南面約65公裏處,在晉陜峽谷的最南端。龍門之南,就是開闊平坦的關中平原。黃河之水從狹窄的龍門口突然進入寬闊的河床之中,河性發生很大變化。龍門的形成,是其東面的龍門山和西面的梁山各伸出山脊,相互靠攏,形成壹個只有100米寬的狹窄的口門,好像巨鉗,束縛著河水,形成湍急的水流。每當洪水季節,由於峽口中的`水位壅高,而出了峽谷後,河谷突然變寬,水位則驟然下降,於是在龍門形成明顯的水位差,故有“龍門三跌水”之說。沿襲相傳的“鯉魚跳龍門”的故事,就是指跳躍此處的跌水。該故事說的是小鯉魚不畏險阻,紛紛跳躍這道通向成龍道路上的門關,能躍過去者,便能成龍。只有那些百折不撓的小鯉魚,最終才能成龍。這個故事千百年來也激勵著炎黃子孫頑強拼搏,奮鬥不息。古代人們對龍門峽這種自然奇觀的形成,感到不可思議,便想象為大禹所鑿開的壹條峽口,因而龍門又被稱為“禹門口”。

望洋興嘆的故事5

 成語望洋興嘆出處:這個成語出自《莊子》的《秋水篇》。

 望洋興嘆這個成語出自《莊子》的《秋水篇》。

 很久以前,有壹年,秋水暴漲,許多小河裏的水,匯聚到黃河裏來,黃河頓時變得特別寬闊,都看不淸對岸的牛馬了。

 黃河之神河伯,於是沾沾自喜,以為他是天下最美的了。於是,他順流東行,不覺來到了北海(即渤海)。他向東望,只見白浪連天,茫茫壹片,哪裏望得見邊庫!這時河伯才感到十分慚愧。河伯擡起頭來,仰天向北海之神海若嘆道:“唉,我原先自以為了不起,現在看到妳這樣的寬廣難窮,才明內自己的驕傲實在毫無根據。我將永遠被有學問、有修養的人見笑了。

 北海之神海若對河伯說:“住在井裏的蛙,不可能知道海是怎麽樣的,這是因為它受著環境的限制;活在夏天的蟲,不可能明白冰是什麽東西,這是因為它受著時令的限制。妳現在離開妳偏狹的河床,來看壹看大海,覺悟到自己的幼稚可笑,這就是很大的進步。天下的水,沒有比海更大的了,無數河流的水,不斷地灌人大海,大海始終不見深了多少,不論春秋,旱澇.都沒有影響,不增不減,但是我從來沒有因此而自高自大,我知道自己不過是廣大的宇宙之間小小的壹部分而已……可見,所謂四海之內的中原之地,從整個宇宙來看,不是好比小米放在大倉裏嗎?……

 這句話的本義指在偉大的事物面前感嘆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件事而力量不夠,感到無可奈何。

望洋興嘆的故事6

 出處:《莊子·秋水》。

 意思:望著海洋感嘆。形容壹種無能為力、悵惘無奈的心情。洋:壹般解釋為“海洋”。

 《莊子·秋水》裏寫道:秋水暴漲,許多小河裏的水匯聚到黃河,黃河頓時變得很寬闊,都看不清對岸的牛馬了。黃河之神河伯沾沾自喜,順流東行,不覺來到北海(渤海)。他向東壹望,只見白浪連天,茫茫壹片,哪裏望得見邊岸!河伯十分慚愧,望洋向北海之神海若嘆息道:“我原來自以為了不起,現在見妳這樣的寬廣無邊,將永遠被有學問、有修養的人見笑了。”

 海若對河伯說:“井裏的蛙,不可能知道海是怎麽樣的,這是因為它受環境的限制;生活在夏天的蟲,不可能讓它明白冰是什麽東西,這是因為它受時令的限制。妳現在離開偏狹的河床,來看壹看大海,覺悟到自己的幼稚可笑,經典臺詞,這就是很大的進步。天下的水,沒有比海更大的了,無數河流的水,不斷地灌入大海,大海始終也不會滿起來;大海的水,也不斷向無數河流輸送,卻也始終不見淺了多少;不論春秋旱澇,都沒有影響、不增不減。但我從未因此而自高自大,我知道自己不過是宇宙間小小的壹部分而已……可見,所謂四海之內的中原之地,從整個宇宙來看,不過‘?米(小米)之在大倉’……”

 根據以上故事,產生了數條成語。除“望洋興嘆”,還有以下幾條——

 北海難窮:形容誌向遠大、胸懷寬闊,難於估量。

 大方之家:或“方家”,習慣用來尊稱有學問、有修養的專家。

 見笑大方:形容學識淺陋,被內行人笑話。也作“貽笑大方”。

 大倉?米:比喻非常渺小的事物,猶如大谷倉中的壹粒小米,也作“太倉?米”。

望洋興嘆的故事7

 釋義望洋:仰視的樣子。仰望海神而興嘆。原指在偉大事物面前感嘆自己的渺小。現多比喻做事時因力不勝任或沒有條件而感到無可奈何。

 出處《莊子·秋水》:“據說;河神因河水大漲而自以為了不起。後來到了海邊;看到無邊無際的大洋;於是望洋向若而嘆。”

 近義詞無可奈何愛莫能助無能為力鞭長莫及

 反義詞目空壹切妄自尊大

 例句招工時,小胡不巧生病住院,他只能在病床上望洋興嘆。

 成語故事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黃河裏有壹位河神,人們叫他河伯。何伯站在黃河岸上。望著滾滾的浪濤由西而來,又奔騰跳躍向東流去,興奮地說;“黃河真大呀,世上沒有哪條河能和它相比。我就是最大的水神啊!”來自成語大全

 有人告訴他:“妳的話不對,在黃河的東面有個地方叫北海,那才真叫大呢。”

 河伯說:“我不信,北海再大,能大得過黃河嗎?”

 那人說:“別說壹條黃河,就是幾條黃河的水流進北海,也裝不滿它。”

 河伯固執地說:“我沒見過北海,我不信。”

 那人無可奈何,告訴他:“有機會妳去看看北海,就明白我的話了。”

 秋天到了,連日的暴雨使大大小小的河流都註入黃河,黃河的河面更加寬闊了,隔河望去,對岸的牛馬都分不清。這壹下,河伯更得意了,以為天下最壯觀的景色都在自己這裏,他在自得之余,想起了有人跟他提起的北海,於是決定去那裏看看。

 河伯順流來到黃河的入海口,,突然眼前壹亮,海神北海若正笑容滿面地歡迎他的到來,河伯放眼望去,只見北海汪洋壹片,無邊無涯,他呆呆地看了壹會兒,深有感觸地對北海若說:“俗話說,只懂得壹些道理就以為誰都比不上自己,這話說的就是我呀。今天要不是我親眼見到這浩瀚無邊的北海,我還會以為黃河是天下無比的呢!那樣,豈不被有見識的人永遠笑主。”

 故事見於《莊子·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