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佛腳:比喻平時沒聯系,臨時慌忙懇求,後比喻平時沒準備,臨時慌忙應付。
不解之緣:緣:緣分。不可分解的緣分。比喻不能解脫的聯系或關系。
不相聞問:聞問:通消息,通音訊。指沒有聯系或斷絕往來。
不相問聞:指沒有聯系或斷絕往來。
穿針引線:使線的壹頭通過針眼。比喻從中聯系、拉攏。
此呼彼應:此:這裏。彼:那裏。這裏呼喚,那裏響應。形容聯系緊密,互相配合行動。
東鳴西應:指各方面互有聯系,互相影響。
貫穿馳騁:貫穿:穿過,連通;馳騁:騎馬奔跑。能很快地把有聯系的事物融會貫通,加以理解。
貫穿古今:貫穿:貫通,通達。把現在和古代聯系起來。
貫穿今古:把現在和古代聯系起來。
毫不相幹:指絲毫沒有任何聯系。
互為因果:原因和結果相互聯系,相互轉化。
老死不相往來:指彼此不聯系,不交流情況。
千絲萬縷:千條絲,萬條線。原形容壹根又壹根,數也數不清。現多形容相互之間種種密切而復雜的聯系。
實事求是:指從實際對象出發,探求事物的內部聯系及其發展的規律性,認識事物的本質。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實際情況辦事。
萬縷千絲:千條絲,萬條線。原形容壹根又壹根,數也數不清。現多形容相互之間種種密切而復雜的聯系。
血肉相連:象血和肉壹樣相互聯系著。比喻關系十分密切,不可分離。
血肉相聯:象血和肉壹樣相互聯系著。比喻關系十分密切,不可分離。
搖相應和:遙:遠遠地;應:照應。遠遠地互相聯系,互相配合。
搖浚呼相應:遠遠地互相聯系,互相配合。同“遙相呼應”。
遙相呼應:遙:遠遠地;應:照應。遠遠地互相聯系,互相配合。
遙相應和:遙:遠遠地;應:照應。遠遠地互相聯系,互相配合。
音耗不絕:音耗:音信,消息。指保持聯系,音信不斷。
音與政通:音:音樂;政:政治。音樂與政治是相聯系的。指音樂是社會生活的反映。
引線穿針:使線的壹頭通過針眼。比喻從中聯系、拉攏。
影不離燈:影子離不開燈光。沒有燈光就看不到影子。比喻兩者聯系緊密。
由此及彼:此:這個;彼:那個。由這壹現象聯系到那壹現象。
鐘響磬鳴:磬:古代打擊樂器。鐘被敲響後,磬就自鳴了。比喻事物之間有內在聯系
有燈不愁火。
好樹結好果,好鐵鑄好鍋。
開花必結果。
開好花,結好果。
不刮風,難下秋雨。
地下沒有根,地上不長草。
天不下雨河不漲。
屋內不燒鍋,屋頂不冒煙。
無風樹不響,無病人不死。
沒風樹不響,沒水不起浪。
風不吹,樹不搖。
沈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後波.
2.離騷聯系詩句屈原所處政治環境賞析 宋代著名史學家、詞人宋祁說:“《離騷》為詞賦之祖,後人為之,如至方不能加矩,至圓不能過規。”
這就是說,《離騷》不僅開辟了壹個廣闊的文學領域,而且是中國詩賦方面永遠不可企及的典範。 《離騷》作於楚懷王二十四、五年(前305、前304)屈原被放漢北後的兩三年中。
漢北其地即漢水在郢都以東折而東流壹段的北面,現今天門、應城、京山、雲夢縣地,即漢北雲夢。懷王十六年屈原因草擬憲令、主張變法和主張聯齊抗秦,被內外反對力量合夥陷害,而去左徒之職。
後來楚國接連在丹陽、藍田大敗於秦,才將屈原招回朝廷,任命其出使齊國。至懷王二十四年秦楚合婚,二十五年秦楚盟於黃棘,秦歸還楚國上庸之地,屈原被放漢北。
漢北其地西北距楚故都鄢郢(今宜城)不遠。《離騷》當是屈原到鄢郢拜謁了先王之廟及公卿祠堂後所寫。
詩開頭追述楚之遠祖及屈氏太祖,末尾言“臨睨舊鄉”而不忍離去,中間又寫到靈氛占蔔、巫鹹降神等情節,都和這個特定的創作環境有關。 《離騷》是壹首充滿激情的政治抒情詩,是壹首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藝術傑作。
詩中的壹些片斷情節反映著當時的歷史事實(如“初既與余成言兮。後悔遁而有他。
……傷靈脩之數化”即指懷王在政治外交上和對屈原態度上的幾次反覆)。但表現上完全采用了浪漫主義的方法:不僅運用了神話、傳說材料,也大量運用了比興手法,以花草、禽鳥寄托情意,“以情為裏,以物為表,抑郁沈怨”(劉師培《論文雜記》)。
而詩人采用的比喻象征中對喻體的調遣,又基於傳統文化的底蘊,因而總給人以言有盡而意無窮之感。 由於詩人無比的憂憤和難以壓抑的激情,全詩如大河之奔流,浩浩湯湯,不見端緒。
但是,細心玩味,無論詩情意境的設想,還是外部結構,都體現了詩人不凡的藝術匠心。 從構思上說,詩中寫了兩個世界:現實世界和由天界、神靈、往古人物以及人格化了的日、月、風、雷、鸞風、鳥雀所組成的超現實世界。
這超現實的虛幻世界是對現實世界表現上的壹個補充。在人間見不到君王,到了天界也同樣見不到天帝;在人間是“眾皆競進以貪婪”,找不到同誌,到天上求女也同樣壹事無成。
這同《聊齋誌異》中《席方平》篇寫陰間的作用有些相似。只是《席方平》中主人公是經過由人到鬼的變化才到另壹個世界,而《離騷》中則是自由來往於天地之間。
這種構思更適宜於表現抒情詩瞬息變化的激情。詩人設想的天界是在高空和傳說中的神山昆侖之上,這是與從原始社會開始形成的壹般意識和原型神話相壹致的,所以顯得十分自然,比起後世文學作品中通過死、夢、成仙到另壹個世界的處理辦法更具有神話的色彩,而沒有宗教迷信的味道。
詩人所展現的背景是廣闊的,雄偉的,瑰麗的。其意境之美、之壯、之悲,是前無古人的。
特別地,詩人用了龍馬的形象,作為由人間到天界,由天界到人間的工具。《尚書中候》佚文中說,帝堯繼位,“龍馬銜甲”。
我國古代傳說中的動物龍的原型之壹即是神化的駿馬。《周禮》中說“馬八尺以上為龍”,《呂氏春秋》說“馬之美者,青龍之匹,遺風之乘”。
在人間為馬,壹升空即為龍。本來只是地面與高空之分,而由於神駿變化所起的暗示作用,則高空便成了天界。
詩人借助自己由人間到天上,由天上到人間的情節變化,形成了這首長詩內部結構上的大開大闔。詩中所寫片斷的情節只是作為情感的載體,用以外化思想的鬥爭與情緒變化。
然而這些情節卻十分有效地避免了長篇抒情詩易流於空泛的弊病。 從外部結構言之,全詩分三大部分和壹個禮辭。
第壹部分從開頭至“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自敘生平,並回顧了詩人在為現實崇高的政治理想不斷自我完善、不斷同環境鬥爭的心靈歷程,以及慘遭失敗後的情緒變化。這是他的思想處於最激烈的動蕩之時的真實流露。
從“女媭之嬋嬡兮,申申其詈予”至“懷朕情而不發兮,余焉能忍與此終古”為第二部分。其中寫女媭對他的指責說明連親人也不理解他,他的孤獨是無與倫比的。
由此引發出向重華陳辭的情節。這是由現實社會向幻想世界的壹個過渡(重華為已死壹千余年的古聖賢,故向他陳辭便顯得“虛”;但詩人又設想是在其葬處蒼梧之地,故又有些“實”)。
然後是巡行天上。入天宮而不能,便上下求女,表現了詩人在政治上的努力掙紮與不斷追求的頑強精神。
從“索藑茅以筵篿兮”至“仆夫悲余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為第三部分,表現了詩人在去留問題上的思想鬥爭,表現了對祖國的深厚感情,讀之令人悲愴!末尾壹小節為禮辭。“既莫足以為美政兮,吾將從彭鹹之所居”,雖文字不多,但表明詩人的愛國之情是與他的美政理想聯系在壹起的。
這是全詩到高潮之後的畫龍點睛之筆,用以收束全詩,使詩的主題進壹步深化,使詩中表現的如長江大河的奔湧情感,顯示出更為明確的流向。詩的第壹部分用接近於現實主義的手法展現了詩人所處的環境和自己的歷程。
而後兩部分則以色彩繽紛、波譎雲詭的描寫把讀者帶入壹個幻想的境界。常常展現出無比廣闊、無比神奇的場面。
如果只有第壹部分,雖然不能不說是壹首飽含血淚的傑作,但還不。
3.關於政治的古詩1、《示兒》 (宋)陸遊 死去元知萬事空, 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 家祭無忘告乃翁。 譯文: 我本來知道,當我死後,人間的壹切就都和我無關了;唯壹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沒能親眼看到祖國的統壹。
因此,當朝廷軍隊收復中原失地的那壹天到來之時,妳們舉行家祭,千萬別忘把這好消息告訴妳們的父親! 2、《春望》 (唐)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譯文: 國家淪陷只有山河依舊,春日的城區裏荒草叢生。 憂心傷感見花開卻流淚,別離家人鳥鳴令我心悸。
戰火硝煙三月不曾停息,家人書信珍貴能值萬金。 愁悶心煩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發疏稀插不上簪。
3、《使至塞上》(唐)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jì),都護在燕(yān)然。
譯文: 乘單車想去慰問邊關,路經的屬國已過居延。 千裏飛蓬也飄出漢塞,北歸大雁正翺翔雲天。
浩瀚沙漠中孤煙直上,無盡黃河上落日渾圓。 到蕭關遇到偵候騎士,告訴我都護已在燕然。
4、《泊秦淮》 (唐)杜牧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譯文: 迷離月色和輕煙籠罩寒水和白沙,夜晚船泊在秦淮靠近岸上的酒家。 賣唱的歌女不懂什麽叫亡國之恨,隔著江水仍在高唱著玉樹後庭花。
5、《病起書懷》(宋)陸遊 病骨支離紗帽寬,孤臣萬裏客江幹。 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須待闔棺。
天地神靈扶廟社,京華父老望和鑾。 出師壹表通今古,夜半挑燈更細看。
譯文: 病體虛弱消瘦,以致頭上的紗帽也顯得寬大了,孤單壹人客居在萬裏之外的成都江邊。 雖然職位低微卻從未敢忘記憂慮國事,但若想實現統壹理想,只有死後才能蓋棺定論。
希望天地神靈保佑國家社稷,北方百姓都在日夜企盼著君主禦駕親征收復失落的河山。 諸葛孔明的傳世之作《出師表》忠義之氣萬古流芳,深夜難眠,還是挑燈細細品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