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zhòng suǒ zhōu zhī
[釋義] 大家普遍知道的(周:普遍)。
[語出] 宋·朱熹《朱子語類》:“雖十目視十手指;眾所***知之處;亦自七顛八倒了;更如何地謹獨。”
[近義] 盡人皆知 婦孺皆知 有目***睹
[反義] 壹無所知
[用法] 多用在書面語裏。壹般作獨立語、謂語。
[結構] 主謂式。
[辨析] ~與“盡人皆知”有別。~多用作獨立語;“盡人皆知”多用作判斷賓語。
[例句] 中國經濟正在穩步發展;這是~的。
[英譯] be universally known
與“眾所周知”相關的成語:
2. 第三個字是在字的四字成語有哪些腥聞在上、
言猶在耳、
黃雀在後、
遭劫在數、
滿不在乎、
薄技在身、
勿忘在莒、
成竹在胸、
骨鯁在喉、
龍德在田、
成算在心、
三星在天、
拳拳在念、
高下在口、
念茲在茲、
珠玉在側、
珊瑚在網、
風斯在下、
高下在心、
切切在心、
如芒在背、
高下在手、
大權在握、
芒刺在躬、
寸鐵在手、
誹譽在俗、
鳳凰在笯、
歷歷在目
如鯁在喉、
民生在勤、
得失在人、
飛龍在天、
蠻不在乎、
謀事在人、
遙遙在望、
夙夜在公、
痌瘝在抱、
有言在先、
似箭在弦、
有約在先、
告老在家、
芒刺在背、
高高在上、
鸞鵠在庭、
三星在戶、
心不在焉、
懷恨在心、
歷歷在耳、
提心在口、
滿不在意、
如箭在弦、
昭昭在目、
盡其在我、
痌癏在抱
3. 第三個字是三字的四字成語白璧三獻楚人和氏得玉璞,兩獻楚王,兩遭刖足。
第三次王使治璞,得白玉,琢以為璧,世稱“和氏璧”。比喻不識良材或懷才不遇。
不成三瓦比喻不能要求齊全。避軍三舍指退讓和回避。
壹舍:三十裏。避君三舍指退讓和回避。
壹舍:三十裏。八難三災比喻小孩生來多病。
也形容經常遭遇不幸。半夜三更壹夜分為五更,三更是午夜十二時。
指深夜。草廬三顧顧:拜訪。
劉備為請諸葛亮,三次到草廬中去拜訪他。後用此典故表示帝王對臣下的知遇之恩。
也比喻誠心誠意地邀請或過訪。垂涎三尺涎:口水。
口水掛下三尺長。形容極其貪婪的樣子。
也形容非常眼熱。此中三昧三昧:佛教用語,梵文音譯詞,意思是“正定”,即屏絕雜念,使心神平靜,是佛門修養之法。
比喻這裏面的奧妙之處。鼎分三足比喻三方分立,互相抗衡。
同“鼎足三分”。大酺三日酺:聚飲。
封建帝王為表示歡慶,特許民間舉行大聚飲三天。後用以表示大規模慶賀。
得其三昧三昧:梵語,意為正定。排除壹切雜念,使心神平靜,專心致誌,達到悟境。
引申為訣竅或精義。指在某方面造詣深湛,熟知精義。
讀書三到形容讀書十分認真。肚束三篾篾:薄竹片,可編制成席子。
用三根篾條勒住肚子。指勒緊腰帶。
比喻忍受饑餓,安於貧困。讀書三余餘: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晴之餘。
指讀好書要抓緊壹切閑餘時間。鼎足三分鼎:古代炊具,三足兩耳。
比喻三方分立,互相抗衡。二次三番番:次、遍。
不止壹次的,反復的。二帝三王二帝:唐堯、虞舜;三王:夏禹、商湯、周文王。
指古代帝王。二滿三平比喻生活過得去,很滿足。
同“三平二滿”。二桃三士士:武士。
春秋時齊景公將兩個桃子賜給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論功而食,三人棄桃自殺。比喻借刀殺人。
二心三意想這樣又想那樣。形容意念不專,主意不定。
同“三心二意”。二意三心形容猶豫不決,拿不定主意或意誌不堅定。
馮諼三窟馮諼:馮驩,戰國時孟嘗君的門客;窟:窩。比喻為安全設置多處藏身之地或采取多種避禍之策。
皈依三寶皈依:歸順;三寶:指佛教裏的佛、法、僧。信仰並遵守佛教的戒。
喙長三尺喙:嘴。嘴長三尺。
形容人善於辨說。河東三篋指亡失的書籍。
華封三祝華:古地名。封:疆界,範圍。
華封:華州這個地方。華州人對上古賢者唐堯的三個美好祝願。
即:祝壽、祝富、祝多男子,合稱三祝。火冒三尺形容憤怒到極點。
同“火冒三丈”。火冒三丈冒:往上升。
形容憤怒到極點。河清三日為升平祥瑞的預兆。
紅日三竿指天已大亮,時候不早。家半三軍三軍:舊指上中下三軍人馬。
指壹家人可以抵得上半個三軍的數目。形容家庭人口眾多。
幾次三番番:次。壹次又壹次。
形容次數之多。九春三秋九春:春季***九十天,故稱“九春”;三秋:秀季三個月,故稱“三秋”。
指春天和秋天的美好時光。九棘三槐棘、槐:樹名。
古代皇宮外朝種植棘樹和槐樹,作為臣子朝見皇帝時所居位置的標誌。後泛指三公、九卿等高級官職。
九經三史泛指古代典籍。假眉三道方言。
裝模作樣。九流三教泛指宗教、學術中各種流派。
也指社會上各行各業的人。九烈三貞貞:貞操;烈:節烈。
封建社會用來贊譽婦女的貞烈。九衢三市指繁華的街市。
金人三緘比喻因有顧慮而閉口不說話。頰上三毫比喻文章或圖畫的得神之處。
同“頰上三毛”。頰上三毛比喻文章或圖畫的得神之處。
狡兔三窟窟:洞穴。狡猾的兔子準備好幾個藏身的窩。
比喻隱蔽的地方或方法多。狡兔三穴比喻隱蔽的地方或方法多。
同“狡兔三窟”。距躍三百指歡欣之極。
君子三戒戒:戒規。君子有三條戒規:少年時戒美色;壯年時戒毆鬥;老年時戒貪圖。
九蒸三熯熱氣上升為蒸,火幹為熯。比喻久經熬煉。
口稱三昧佛教用語。指專心念誦佛經而達到拔除雜念、心神平靜的境界。
犒賞三軍犒:以財物或食物慰勞、鼓勵。三軍:春秋時稱中軍、左軍、右宮為三軍;後統稱軍隊。
現指陸、海、空三軍。指獎賞、慰勞軍隊將士。
孟母三遷孟軻的母親為選擇良好的環境教育孩子,三次遷居。形容家長教子有方。
茅廬三顧劉備為請諸葛亮,三次到草廬中去拜訪他。後用此典故表示帝王對臣下的知遇之恩。
也比喻誠心誠意地邀請或過訪。同“草廬三顧”目無三尺不把法制放在眼裏。
形容違法亂紀,胡作非為。三尺,指法律。
古代把法律寫在三尺長的竹簡上,故稱。古代把法律寫在三尺長的竹簡上,故稱。
夢喜三刀指官吏升遷。六臂三頭比喻人的本事非凡,神通廣大。
兩般三樣不壹樣,不壹致。兩次三番多次,好幾次。
屢次三番許多次。形容反復多次。
兩道三科說三道四,花言巧語。六街三陌泛指大街小巷。
同“六街三市”。六經三史六經:《易》、《書》、《詩》、《禮》、《樂》、《春秋》;三史:《史記》、《漢書》、《後漢書》。
泛指古代典籍。六街三市六街:唐代長安城中的六條大街;。
4. 四字成語第三個字是大的有哪些百年大計: 大計:長遠的重要的計劃。指關系到長遠利益的計劃或措施。
彪形大漢: 彪:小老虎,比喻軀幹壯大;漢:男子。身材高大、結實的男子。
勃然大怒: 勃然:突然。突然變臉大發脾氣。
不識大體: 大體:關系全局的道理。不懂得從大局考慮。
長篇大論: 滔滔不絕的言論。多指內容煩瑣、詞句重復的長篇發言或文章。
粗心大意: 粗:粗蔬。指做事馬虎,不細心。
粗枝大葉: 繪畫,畫樹木粗枝大葉,不用工筆。比喻工作粗糙,不認真細致。
大徹大悟: 徹:明白;悟:領會。形容徹底醒悟。
大吹大擂: 許多樂器同時吹打。比喻大肆宣揚。
大慈大悲: 慈:用愛護心給予眾生以安樂;悲:用憐憫心解除眾生的痛苦;慈悲:佛家語,救人苦難。形容人心腸慈善。
大模大樣: 形容態度傲慢,目中無人的樣子。
大是大非: 指帶有原則性、根本性的是非問題。
大手大腳: 原指人手大,腳大。後多用來形容花錢、用東西不節省。
大搖大擺: 走路時身子搖搖擺擺。形容自以為了不起的傲慢神態。
大智大勇: 指非凡的才智和勇氣。
鼎鼎大名: 形容名氣很大。
肥頭大耳: 壹個肥胖的腦袋,兩只大耳朵。形容體態肥胖,有時指小孩可愛。
撫掌大笑: 撫:拍。拍手大笑。形容非常高興。
顧全大局: 指從整體的利益著想,使不遭受損害。
哄堂大笑: 形容全屋子的人同時大笑。
黃鐘大呂: 黃鐘:我國古代音韻十二律中六種陽律的第壹律。大呂:六種陰律的第四律。形容音樂或言辭莊嚴、正大、高妙、和諧。
恍然大悟: 恍然:猛然清醒的樣子;悟:心裏明白。形容壹下子明白過來。
恢宏大度: 心胸開闊,氣量宏大。
豁達大度: 豁達:胸襟開闊;大度:試題大。形容人寬宏開通,能容人。
江洋大盜: 在江河湖海搶劫行兇的強盜。
康莊大道: 康莊:平坦,通達。寬闊平坦,四通八達的大路。比喻美好的前途。
寬宏大量: 形容度量大,能容人。
溜之大吉: 溜:趁人看不見走開;吉:吉祥。偷偷地跑掉為妙。
犖犖大者: 犖犖:明顯。指明顯的重大的方面。
以上,供參考!
5. 求~~第三個字是有的四字成語彬彬有禮
彬彬:原意為文質兼備的樣子,後形容文雅。形容文雅有禮貌的樣子。
稱家有無
稱:適合,相符。與家庭經濟情況相符。指辦理婚、喪等事不可過奢或過儉。
持之有故
持:持論,主張;有故:有根據。指所持的見解和主張有壹定的根據。
出言有章 說話有條理。
綽綽有余
綽綽:寬裕的樣子。形容房屋或錢財非常寬裕,用不完。
粗中有細
形容人說話做事表面好象粗魯、隨便,實際上卻是審慎、細心。
錯落有致
錯落:參差不齊。致:情趣。形容事物的布局雖然參差不齊,但卻極有情趣,使人看了有好感。
當之有愧
當:承受;愧:慚愧。承受某種榮譽或稱號與事實不相符,感到慚愧。常作自謙之詞。
盜亦有道
道:道理。盜賊也有他們的那壹套道理。
鼎鐺有耳
鼎、鐺:均為兩耳三足的金屬炊具。電鼎和鐺都有耳朵。指某人或某事影響大,凡是長耳朵的都應該聽說、知道。
動靜有常
常:常規,法則。行動和靜止都有壹定常規。指行動合乎規範。
奮發有為 精神振作,有所作為。
蜂蠆有毒
蠆:蠍子壹類的毒蟲。比喻有些人物,地位雖低,但能害人,不可輕視。
隔墻有耳
隔著壹道墻,也有人偷聽。比喻即使秘密商量,別人也可能知道。也用於勸人說話小心,免得泄露。
恭而有禮
恭:恭敬;禮:禮節。恭敬又有禮節。
赫赫有名
赫赫:顯著盛大的樣子。聲名非常顯赫。
後會有期
期:時間。以後有見面的時候(用在分別時安慰對方)。
後繼有人 有後人繼承前人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