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宣州謝眺樓
餞別校書叔雲》
3、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 《北風行》
4、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將進酒》
5、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將進酒》
6、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將進酒》
7、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壹片日邊來。 《望天門山》
8、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9、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望廬山瀑布》
10、三山半落青天外,壹水中分白鷺洲。 《登金陵鳳凰臺》
11、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南陵別兒童入京》
12、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 《蜀道難》
13、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登金陵鳳凰臺》
14、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送友人》
15、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渡荊門送別》
16、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壹帶傷心碧。 《菩薩蠻》
17、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18、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贈汪倫》
19、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秋浦歌》
20、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子夜吳歌》
21、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下獨酌》
22、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早發白帝城》
23、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 《越中覽古》
24、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把酒問月》
25、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夢油天姥吟留別》
李白在中國人民的心中,早已不只是壹個詩人那麽簡單。他變成壹則如風的傳奇,吹拂著我們,使我們拾不得睜開現實的眼睛。
念他的名字,四壁間便仿佛溢滿酒香。
念他的名字,胸懷裏便仿佛擂動著豪氣的鼓。
念他的名字,尊貴的帝王禦手調羹。
念他的名字,掌權的高傲奴才也為他脫革化。
低聲,念他的名字,他們看見水月輕晃,連死亡也也因為他變得浪漫,柔美。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就請暫且放下壹些瑣事,讓我們同天上謫仙人——李白,***醉壹場絕美不似人間的酒宴。
2.生平梗概:
李白(七0壹~七六二),字太白,出生在碎葉(唐朝時設北庭都護府管轄,今哈薩克境內),生於唐武後大足元年,卒於肅宗寶應元年,年六十二歲。大約五歲那年,李白隨父遷居到蜀中的江油,年少;的李白博覽群書,很快學會了寫詩作文。那時,蘇 為益州長史,對李白的才華相當訝異,他說:「是子天才奇特,稍益以學,可比相如」。大約二十五歲,李白開始漫遊蜀中的名勝古跡,唐玄宗開元十三年(公元七二五年)春,李白告別四川,沿長江而下,漫遊各地,他說自己年輕遊揚州時,「不逾壹年,散金三十余萬,有落魄公子,悉皆濟之」(『上安州裴長史書』),又曾在今湖北安陸住過相當長的時間,所謂「酒隱安陸」,在此期間,他既和友人元丹丘,元演在中原到處遊覽飲宴,更「學劍來山東」,寓家任城(今山東濟寧),與孔巢父,韓準、裴政等會徂徠山,酣飲縱酒,號竹溪六逸。可見其生活的壹斑。李白的這段漫遊時期,正當開元盛世,他的許多詩都已充份顯示他的藝術才華。天寶初年,他應召八京,賀知章見其文,嘆曰:「子謫仙人也」,唐玄宗對他很重視,讓他供奉翰林院,起草詔誥。後來李白被高力士所讒,玄宗賜金讓其還山,浮遊四方,與杜甫成為莫逆之交。
天寶十四年(公元七五五年),安史之亂爆發,李白加入永王李璘的隊伍,想協助他平亂,從來,肅宗忌之,殺李璘,李白因「從逆」被補,理當殺頭,由於得到朝中大將郭子儀的營救,才免除死罪,被判處流放夜郎(今貴州)。遇赦而還,開始了壹生中最後壹次漫遊。這次漫遊歷時三年多,地點主要在今安徽省南部。相傳他醉欲撈水中之月,因溺死。
3.代表著作:
春夜宴桃李園序:本文選自李太白集,雖名為序,但與序跋不同,應屬雜記類古文。李白的散文雖然不多,但往往獨辟蹊徑,頗具特色。春夜宴桃李園序寫的不過是日常生活中宴酒詠詩的尋常場景,但李白卻下筆不凡,於詩情畫意中別見壹番豪邁之氣。
文章開篇,既不寫春,也不點宴,而是宕開壹筆:「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兩句整飾工麗的駢文,抒寫天地之博大,光陰之永恒。「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寫如夢之人生,面對著永恒的時空,不禁感嘆起自己的渺小和脆弱。
接著,作者筆鋒壹轉,以「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兩句,將人們從悠悠的玄思拉入桃李芳園縱情歡娛的場景,召「群季」,集「俊秀」,把酒攬月,賞花詠詩,高談暢飲之際,更當如惠連、康樂壹般述誌寫情,壹泄胸中奇才壯采。全文明快歡暢之音轉為淚揚奔放。「開瓊筵以坐花,飛羽觴而醉月。不有佳作,何伸雅懷?」詩人們任興所趨,盡情地訴說自己生命的美麗、信心和渴望。充滿了對自我豪邁的肯定。
望廬山瀑布:這首詩措寫了廬山瀑布的壯麗景色,反映出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
長相思:
『長相思』,樂府『雜曲歌辭』舊題。題意取自古詩:「上言長相思,下言久別離」,「著以長相思,緣以結不解」。現存歌辭多寫思婦之怨。李白這首詩描寫思婦纏綿悱惻的相思之情,深沈含蓄,韻律參差錯落,藝術上很有創造性。同時,又采用典型景物的烘托、渲染,很好地表達了思婦的離別之苦。
關山月為樂府鼓角橫吹十五曲之壹,多寫離別的感傷,李白此詩沿用樂府古題,反映戰士們戍守邊疆、思念家鄉的心情。氣象雄渾,令人贊賞。
贈孟浩然;孟浩然(六八九——七四O),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是盛唐著名詩人。隱居當地鹿門山,在四十歲時才出遊京師,很受當時上層人物的贊譽,但終未出仕。這首詩贊揚孟浩然不願仕宦、醉酒隱居、風流儒雅的個性和生活。從中二聯看,本詩當是在孟浩浩然離開長安歸襄陽後所作。
《蜀道難》,樂府相和歌辭舊題。齊梁以來,詩人多以此題描寫蜀道的艱險。李白此詩無論在思想性或藝術性上都遠遠超出了以往的同類作品。它大體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路線,抓住沿途各處的景色特點來展示蜀道之難和山勢的高危;用潑墨山水式的筆力,酣暢淋漓地描繪出山川的壯麗;以豐富的想象,將神話、傳說與現實融為壹體。詩人還設想,萬壹有人據除險守關,便會為非作歹,從中寄寓了他對時局的關切。全詩句式長短錯落,音節鏗鏘有力,氣勢磅礴,豪邁奔放,堪為李白浪漫主義詩篇的代表作。
《清平調》是唐代大曲名。李白在長安供奉翰林時,有壹天唐玄宗與楊貴妃在興慶宮沈香亭前賞牡丹花,命李白寫新樂章,李白奉命寫了這三首詩。詩的內容是歌詠名花與美人。第壹首贊頌貴妃美如仙女。第二首寫貴妃勝過巫山神女和趙飛燕。第三首說名花與美人為君王帶來了愉悅。全詩構思精巧,寫得清麗自然,詠花詠人,難分難辨,表現出詩人極高的描繪能力。
行路難:李白的《行路難》***有三首,均寫於天寶三載(七四四)李白離開長安以後,天寶元年(七四二),李白滿懷豪情來到長安。唐玄宗叫他供奉翰林,詩人得到的不過是禦用文人的待遇,宏大的理想和熱切的期望都化為泡影。詩人又受才言離間,被迫離開長安。
獨坐敬亭山: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北。風景幽美秀麗,山上舊有敬亭,是南齊詩人謝朓的吟詠處。此詩寫得平淡如水,若秋雲行空,反映了詩人對人生和自然的態度。
早發白帝城:幹元二年(七五九),李白長流夜郎,行至 州奉節縣白帝城,遇赦得釋,回到江陵。本詩就是途中所作。詩中抒寫了他遇赦後欣喜的心情。白帝城,在今四川奉節東。
4.軼事:
皇帝「禦床賜宴」
李白初到長安時,是十分榮耀的。據說,他面見皇帝那天,玄宗降輦步行迎接他的到來。壹見面,玄宗就說:「妳沒有官職,而我竟能知道妳的名字,可見妳壹定是個道德修養極高的人。」在交談中,玄宗見李白對答如流,寫的詩篇絢麗多彩,人又長得儀表非凡,甚為高興。他讓李白坐在七寶禦床上,設宴款待他,這叫做「禦床賜宴」。由於有壹碗湯太燙了,玄宗還親自拿起湯匙,為他調涼點,這叫做「禦手調羹」。
寵奴才脫靴
李自不僅看不慣宮中的生活,而且也看不起那些只顧謀求個人私利的權貴,甚至連皇帝及其身邊受寵的「紅人」都不放在眼裏。時間壹長,有些人便制造謠言,在皇上面前大講李白的壞話。其中說李白壞話最多的兩個人,是高力士和楊貴妃。
高力士是唐玄宗最寵信的太監,皇太子管他叫「阿哥」、王公大臣管他叫「阿爹」。朝中的許多大官都是靠拍他的馬屁才爬上來的。然而,李白卻十分鄙視他。有壹天,皇上想讓李白寫些東西,正趕上李白喝得酩酊大醉,內侍們急忙把他弄醒,扶入宮中。李白坐下來,伸出腳,對高力士說:「脫靴!」由於玄宗在場,高力士只好耐著性子給他脫了。這件事可把高力士氣壞了。因此,他伺機要對李白進行報復。有壹天,他見楊貴妃正在興沖沖地吟唱李白寫的《清平調詞》,她唱到「可憐飛燕倚新裝」這句時,高力士乘機在壹旁煽動說:「這李白真是膽大包天,他竟敢在詞中將妳比作漢成帝的皇後趙飛燕,那趙飛燕雖然才貌出眾,但後來由於作風放蕩,被皇帝廢黜了。李白的這種比喻,顯然是別有用心的!」這樣壹來,楊貴妃也恨起李白了。從此以後,他們串通起來,經常在玄宗面前說李白如何如何不好。玄宗也慢慢對李白冷淡了。在這種情況下,李白深知,長安已不是他所能待的地方了。他上書皇帝,請求離去。玄宗也樂得做個順水人情,說了壹些不痛不癢的話,送了他壹些錢,就把他打發了。李白也不在乎,「高歌大笑」著走出了長安。
5.評價:
李白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創造性地運用壹切浪漫主義的手法,描寫社會上的各種現象,抒發個人的種種感受,歌頌中國的壯美河山等等。正如壹位詩歌史專家所說:在中國詩歌史上,還沒有壹個浪漫主義詩人像李白那樣廣闊而深刻地反映社會生活的面貌。在藝術上,他以磅礴雄偉的氣勢、熾烈奔放的情感、豐富奇麗的想象、大膽驚人的誇張、清新自然的語言,創造出了瑰麗多彩的藝術形象,達到了「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藝術效果。從而把浪漫主義推到了壹個新的高峰。李白的詩歌成就對唐代及以後詩歌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他是中國人民最熟悉最熱愛的詩人,也是世界人民喜愛的詩人。他的詩歌已被譯成許多國家的文字,廣泛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