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本《石門文字禪.卷二二.舫齋記》。
後亦用「隨遇而安」比喻安於現狀,不思長進。
「安之若素」 典源 《石門文字禪.卷二二.舫齋記》宣城李德孚,有美才,善屬文。
宣和初,與余邂逅於長沙,年既相若,且同學又相好也。
久之,德孚侍親移漕江左,而官之金陵。
即官舍之東,辟室以觀書,其室連數楹而戶相重,東西而視,如在船中,乃以「舫齋」名之。
有客聿至,視其榜揭而疑之,曰:「以子為隱者耶?則忠義之色,功名之誌,見施為語言。
以子為非隱者耶?則山水之意,嗜好之異,與儕輩不侔。」
……德孚仰而笑,俯1>而應曰:「吾非放愁也,但吾以忠信孝友為煙波2>,隨所寓3>而安之為舟舫4>。
昔馮夷得之以遊大川5>,漁父語已緣葦而去6>,意竊慕7>之,如是而已矣。」
客愕然8>無對。
明年,復來長沙9>,理前事以語余,請書以為記,於是乎書之。
〔註解〕(1)俯:低頭。
(2)煙波:雲煙彌漫的水面。
形容浩渺飄忽的樣子。
(3)寓:住處、居住的地方。
(4)舟舫:船。
舫,音ㄈㄤˇ,船的通稱。
(5)馮夷得之以遊大川:《莊子.大宗師》:「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馮夷得之,以遊大川。」
莊子認為「道」是超乎時空存在的實體,為宇宙萬事萬物的本源,雖無形而不可見,但若能掌握其本體,則可無入而不自得,故河神馮夷得以遍遊大川。
馮夷,河神。
(6)漁父語已緣葦而去:《莊子.漁父》之典。
此篇描述孔子遇壹漁父,漁父斥責孔子失了本真,事事違逆自然之道,陷溺於人為虛文而不自知。
言畢便撐船循著蘆葦離去,孔子知其為得道高人,於是恭敬地待他離開後才敢上車。
已,停止。
緣,沿、循。
(7)竊慕:私下慕想、向往。
(8)愕然:驚奇的樣子。
(9)長沙:城市名。
今位於湖南省東部、湘江下遊臺地,為該省的省會。
手工業發達,以湘繡和鴨絨被、瓷器聞名於世。
典故說明 「隨遇而安」原作「隨寓而安」。
在六祖慧能的時代,禪宗傳道重在以心傳心,不立文字,但因宋代記載諸祖法語的燈錄大量刊行,參究公案的風氣愈來愈盛,禪風由此轉變,不立文字的參禪法變成不離文字,也就是所謂的「文字禪」。
惠洪為北宋「文字禪」的主導者,他反對把禪與語言文字割裂開來,主張「借言以顯無言」,即通過語言文字和研究禪宗經典而習禪、教禪。
《石門文字禪》輯錄的便是他的詩、偈、書、序等,其中〈舫齋記〉所記為李德孚之事。
李德孚是位很有才華的人,於金陵(即今南京市及江寧縣地)任官職時,在官舍東邊建造了數間相連書房,由兩側看來仿佛是在船中,故名曰「舫齋」。
有個客人參觀後說:「說妳是個隱居之士,但卻又講究忠義,有功名之圖;說不是呢,卻又放情於山水,優遊於典籍,不像壹般作官的人。」
德孚聽了笑著回答:「我是把忠信孝友這樣的禮法看成浩渺煙波,把安身之處當成承載我的舟船。
從前馮夷得道而能悠遊大川,漁夫語畢便順著蘆葦離開,我想也是如此罷了!」德孚話中用了《莊子》中的兩個典故,馮夷和漁夫都是得道高人,由於掌握了自然之道的本體,所以能安於所處的境遇,無入而不自得。
德孚以此喻己,說明自己的行為並無矛盾,反而是反樸歸真,以本真去應和環境的變化,再順勢表現在行為上,所以無法以壹般「隱」與「不隱」的形式來作判斷。
也正因為他了解順道而行的哲學,所以才能「隨所寓而安之為舟舫」,即使在充滿人為虛文的世界裏,亦悠遊無所累。
後來「隨遇而安」這句成語就從這裏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能安於所處的環境,後亦用來比喻安於現狀,不思長進。
出現「隨遇而安」的書證如宋.朱熹《四書章句集註.孟子集註.盡心下》:「言聖人之心,不以貧賤而有慕於外,不以富貴而有動於中,隨遇而安,無預於己,所性分定故也。」
書證 01.宋.朱熹《四書章句集註.孟子集註.盡心下》:「言聖人之心,不以貧賤而有慕於外,不以富貴而有動於中,隨遇而安,無預於己,所性分定故也。」
02.宋.朱熹〈答何叔京書〉其壹九:「『安土』者,隨所遇而安也。」
03.《三俠五義》第壹三回:「真是行俠作義之人,到處隨遇而安。」
04.《三俠五義》第七七回:「妳我讀書人,待人接物,理宜從權達變,不過隨遇而安,行雲流水。」
05.清.張伯行《廣近思錄.卷七.出處》:「許魯齋曰:『人處富貴貧賤,如天之春夏秋冬。
……隨遇而安,便是樂天知命也。」
用法說明 壹、語義說明比喻能安於所處的環境。
使用類別用在「處處得宜」的表述上。
例 句<01>有智慧的人,雖然處於逆境,仍能隨遇而安。
<02>在外旅行時,對食宿不必太講究,隨遇而安即可。
<03>小張是壹個隨遇而安的人,不管到什麽環境都能適應。
<04>老王是壹個達觀的人,無論面臨任何處境都能隨遇而安。
<05>他為人達觀,無論處於何種環境中都能隨遇而安地生活。
<06>小明的個性開朗豁達,不論在什麽地方,總是能隨遇而安。
<07>李先生不圖名利,不做虧心事,凡事隨遇而安,只求能夠問心無愧。
<08>想讓他這樣血氣方剛的年輕人了解隨遇而安的道理,實在是很困難。
二、語義說明比喻安於現狀,不思長進。
使用類別用在「消極無為」的表述上。
例 句<01>他壹向是隨遇而安,胸無大誌,別期待他會成大器。
<02>在工作上,他抱持著隨遇而安的態度,所以壹直表現平平。
近義詞: 安之若素,既來之,則安之,安於現狀
反義詞: 辨識 請參考『辨識1111』 參考語詞 隨寓而安,隨寓隨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