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源自寓言故事的成語

源自寓言故事的成語

 來自寓言故事的成語(1):守株待兔的故事

 相傳在戰國時代宋國,有壹個農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但是剛剛吃飽穿暖;壹遇災荒,可就要忍饑挨餓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懶,膽子又特小,幹什麽都是又懶又怕,總想碰到送上門來的意外之財。

 奇跡最後發生了。深秋的壹天,他正在田裏耕地,周圍有人在打獵。吆喝之聲四處起伏,受驚的小野獸沒命的奔跑。突然,有壹只兔子,不偏不倚,壹頭撞在他田邊的樹根上。

 當天,他美美地飽餐了壹頓。

 從此,他便不再種地。壹天到晚,守著那神奇的樹根,等著奇跡的出現。

 成語“守株待兔”,比喻妄想不勞而得,或死守狹隘的經驗,不知變通。

 來自寓言故事的成語(2):自相矛盾的故事

 戰國時期,大思想家韓非子曾講有壹個賣矛和盾的人,見人推銷他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矛,沒有穿不透的東西;壹會又向人推銷他的盾是世界上最堅硬的盾,沒有什麽東西能戳穿它。人群中有人問他用他的矛戳他的盾,他只好落荒而逃。

 矛:進攻敵人的刺擊武器;盾:保護自我的盾牌。比喻自我說話做事前後抵觸。

 來自寓言故事的成語(3):亡羊補牢的故事

 戰國時代,楚國有壹個大臣,名叫莊辛,有壹天對楚襄王說:“妳在宮裏面的時候,左邊是州侯,右邊是夏侯;出去的時候,鄢陵君和壽跟君又總是隨看妳。妳和這四個人專門講究奢侈淫樂,不管國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北)必須要危險啦!”

 襄王聽了,很不高與,氣罵道:“妳老糊塗了嗎?故意說這些險惡的話惑亂人心嗎?”

 莊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說:“我實在感覺事情必須要到這個地步的,不敢故意說楚國有什麽不幸。如果妳壹向寵信這個人,楚國必須要滅亡的。妳既然不信我的話,請允許我到趙國躲壹躲,看事情究竟會怎樣。”莊辛到趙國才住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陽城(今河南息縣西北)。這才覺得莊辛的話不錯,趕緊派人把莊辛找回來,問他有什麽辦法;莊辛很誠懇地說:“我聽說過,看見兔子牙想起獵犬,這還不晚;羊跑掉了才補羊圈,也還不遲。……”

 這是壹則很有好處的故事,只明白享樂,不明白如何做事,其結果必然是遭到悲慘的失敗無疑。“亡羊補牢”這句成語,便是根據上面約兩句話而來的,表達處理事情發生錯誤以後,如果趕緊去挽救,還不為遲的意思。例如壹個事業家,因估計事情的發展犯了錯誤,輕舉冒進,陷入失敗的境地。但他並不氣餒,耐心地將事情再想了壹遍,從這次的錯誤中吸取教訓,認為“亡羊補牢”,從頭做起,還不算晚呢!

 來自寓言故事的成語(4):螳螂捕蟬的故事

 春秋時期,吳王壽夢要攻打楚國,並禁止大臣提反對意見,有壹個大臣的兒子聽說後,帶上彈弓到王宮花園去打鳥。吳王問他幹什麽,他說在看螳螂捕樹上的蟬,而黃雀在後面等著吃螳螂。吳王覺得自我的處境同螳螂差不多,就只好取消計劃。

 蟬:知了。螳螂捉蟬,不知潛在危險。比喻目光短淺。

 來自寓言故事的成語(5):杯弓蛇影的故事

 晉朝河南人樂廣十分好客,見壹朋友好久不來家裏,十分奇怪,就去拜會他,朋友說上次在妳家喝酒杯中有蛇,喝後回來後就生病。樂廣不解,回到家便查原因,原先是掛在墻上的角弓影子倒射在酒杯所至,朋友聞知後就病愈。

 杯弓蛇影:將映在酒杯裏的弓影誤認為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懼。

 來自寓言故事的成語(6):量體裁衣的故事

 南朝齊國官員張融深受齊太祖蕭道成的器重和寵愛,說他是“不可無壹,不可有二。”壹次派人給張融送壹件舊衣服,說是自我以前穿的,現叫裁縫根據他的身材改做好了,必須會合身的。張融收到後十分感激齊太祖的知遇之恩。

 量體裁衣:按照身材裁剪衣服。比喻按照實際狀況辦事。

 來自寓言故事的成語(7):畫蛇添足的故事

 這個成語出自《戰國策?齊策二》。

 楚國壹位舍人得到了主人送的壹壺酒,覺得幾個人壹齊喝嫌少,壹個人獨喝又嫌多,於是讓幾個人在地上畫蛇,先畫成的就喝酒。有個人蛇先畫好了,拿起酒壺準備喝,看看其他人還沒畫好,又左手拿壺,右手給蛇畫腳,還沒等他畫好腳,另壹人的蛇畫好了,奪過酒壺說:“蛇本來就沒有腳,妳怎樣能添上腳呢?”說完把酒喝了。那個畫蛇腳的人,最後沒有喝上酒。

 唐朝大文學家韓愈在其《感春》詩中寫道:“畫蛇著足無處用,兩鬢雪白趨埃塵。”

 畫蛇添足”比喻做了剩余的事,反而把事情弄壞。有時也作“畫蛇著足”。

 來自寓言故事的成語(8):無價之寶的故事

 戰國時期,魏國壹農民鋤草時發現壹塊玉石,拿回家請鄰居鑒定。鄰居明白是寶石就騙他不是吉祥之物,讓他放回原處,自我則偷偷拿回家裏,擔心獲禍或獲罪,就進獻給魏王。經鑒定為無價之寶,魏王壹高興就賞他很多金銀珠寶。

 無價之寶:無法估價的寶物。指極珍貴的東西。

 來自寓言故事的成語(9):人面獸心的故事

 楊朱特地請老子到家裏請教問題,老子給他將各種各樣的為人,聖人都是看心智的而不是看外表,凡人則看中人的外表。伏羲氏、女媧氏、神農氏都是蛇身人面,牛頭虎鼻,沒有人的外表。而夏桀、殷紂、魯桓、楚穆這些人面獸心的家夥危害人間。

 人面獸心:面貌雖然是人,但心腸象野獸壹樣兇狠。形容為人兇殘卑鄙。

 來自寓言故事的成語(10):鷸蚌相爭的故事

 趙國將要討伐燕國,蘇代(戰國時策士,縱橫家蘇秦的弟弟)替燕國遊說趙惠文王,講了如下的寓言故事:“我來的時候經過易水,恰好看到蚌出來曬太陽。鷸趁機啄蚌的肉,蚌把兩扇介殼壹閉就夾住了鷸的喙。鷸說:‘這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有死蚌。’蚌也針鋒相對地說:‘這天不出,明天不出(夾住不放),就有死鷸。’兩者誰也不肯罷休,這時過來壹個漁父把兩者壹齊拎走了。”燕趙相對抗,都搞得很疲勞,我恐怕強大的秦國正在扮演漁父的主角,所以期望大王深思熟慮。惠文王贊同蘇代的意見,停止對燕國用兵。

 來自寓言故事的成語(11):井底之蛙的故事

 壹口廢井裏住著壹只青蛙。有壹天,青蛙在井邊碰上了壹只從海裏來的大龜。青蛙就對海龜誇口說:“妳看,我住在那裏多快樂!有時高興了,就在井欄邊跳躍壹陣;疲倦了,就回到井裏,睡在磚洞邊壹回。或者只留出頭和嘴巴,安安靜靜地把全身泡在水裏:或者在軟綿綿的泥漿裏散壹回步,也很舒適。看看那些蝦,誰也此不上我。而且,我是這個井裏的主人,在這井裏極自由自在,妳為什麽不常到井裏來遊賞呢!”那海龜聽了青蛙的話,倒真想進去看看。但它的左腳還沒有整個伸進去,右腳就已經絆住了。它連忙後退了兩步,把大海的情形告訴青蛙說:“妳看過海嗎?海的廣大,哪止千裏;海的深度,哪只千來丈。古時候,十年有九年大水,海裏的水,並不漲了多少;之後,八年裏有七年大早,海裏的水,也不見得淺了多少。可見大海是不受旱澇影響的。住在那樣的大海裏,才是真的快樂呢!”井蛙聽了海龜的壹番話,吃驚地呆在那裏,再沒有話可說了。

 來自寓言故事的成語(12):塞翁失馬的故事

 戰國時期有壹位老人,名叫塞翁。他養了許多馬,壹天馬群中忽然有壹匹走失了。鄰居們聽到這事,都來安慰他不必太著急,年齡大了,多註意身體。塞翁見有人勸慰,笑笑說:“丟了壹匹馬損失不大,沒準還會帶來福氣。”

 鄰居聽了塞翁的話,心裏覺得好笑。馬丟了,明明是件壞事,他卻認為也許是好事,顯然是自我安慰而已。但是過了沒幾天,丟馬不僅僅自動回家,還帶回壹匹駿馬。

 鄰居聽說馬自我回來了,十分佩服塞翁的預見,向塞翁道賀說:“還是您老有遠見,馬不僅僅沒有丟,還帶回壹匹好馬,真是福氣呀。”

 塞翁聽了鄰人的祝賀,反到壹點高興的樣貌都沒有,憂慮地說:“白白得了壹匹好馬,不必須是什麽福氣,也許惹出什麽麻煩來。”

 鄰居們以為他故作姿態純屬老年人的狡猾。心裏明明高興,有意不說出來。塞翁有個獨生子,十分喜歡騎馬。他發現帶回來的那匹馬顧盼生姿,身長蹄大,嘶鳴嘹亮,膘悍神駿,壹看就明白是匹好馬。他每壹天都騎馬出遊,心中洋洋得意。

 壹天,他高興得有些過火,打馬飛奔,壹個趔趄,從馬背上跌下來,摔斷了腿。鄰居聽說,紛紛來慰問。

 塞翁說:“沒什麽,腿摔斷了卻保住性命,或許是福氣呢。”鄰居們覺得他又在胡言亂語。他們想不出,摔斷腿會帶來什麽福氣。

 不久,匈奴兵大舉入侵,青年人被應征入伍,塞翁的兒子因為摔斷了腿,不能去當兵。入伍的青年都戰死了,唯有塞翁的兒子保全了性命。

 來自寓言故事的成語(13):癡人說夢的故事

 從前壹個外國和尚到壹座中國廟裏燒香,廟裏的小和尚問他何姓及來自何國,外國和尚不懂他的話,跟著說何姓何國人。小和尚向住持報告外面來了何國壹個姓何的和尚。眾和尚紛紛出來看熱鬧,搞得大家啼笑皆非。

 癡:傻。原指對癡人說夢話而癡人信以為真。比喻憑借荒唐的想象胡言亂語。

 來自寓言故事的成語(14):嗟來之食的故事

 春秋時期,齊國發生嚴重的饑荒,很多人被活活地餓死,貴族錢敖想發點善心,他在大路上擺上食物,準備施舍給饑餓的人群,當有難民經過時,他傲慢地喝道:“餵,來吃吧!”誰知那餓漢表示寧願餓死也不吃這嗟來之食

 嗟來之食:指帶有侮辱性的`施舍。

 來自寓言故事的成語(15):庸人自擾的故事

 唐朝蒲州刺史陸象先對手下十分寬容,對於犯錯的官員他都是批評教育,因此很多人都認為他在慫恿官吏犯錯誤。壹次壹個官吏犯了錯誤,陸象先在批評他,秘書說要體罰,陸象先反對。秘書退下去說:“天下本無事,庸人擾之而煩耳。”

 自擾:自找麻煩。指本來沒事,自我找麻煩。

 來自寓言故事的成語(16):患得患失的故事

 春秋時期,孔子經常與學生討論為人的問題,他說:可鄙的庸俗低級的家夥不能與之同事,當他沒得到權勢或好處時,他生怕得不到就想方設法得到。而當他得到時,卻又怕丟失掉。像這樣的人都是利欲熏心,處處為個人打算,什麽壞事都能幹得出來。

 患:憂患,擔心。擔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擔心失掉。形容對個人得失看得很重。

 來自寓言故事的成語(17):起死回生的故事

 春秋時期,齊國神醫扁鵲經過虢國聽說虢太子猝死,就問術士中庶子太子的癥狀,認為虢太子只是假死能夠救活。經虢君同意後,叫弟子子陽磨好針,在太子的穴位上紮了幾針,不壹會太子就蘇醒過來,再經湯藥調解,20天後就完全康復

 起死回生:把快要死的人救活。形容醫術高明。也比喻把已經沒有期望的事物挽救過來。

 來自寓言故事的成語(18):庖丁解牛的故事

 戰國時期道家代表莊周講壹個故事:有個廚師替梁惠王宰牛,他的宰牛技術十分嫻熟,刀子在牛骨縫裏靈活地移動,沒有壹點障礙,而且很有節奏。梁惠王看呆了,壹個勁誇他技術高超。廚師說他解牛已經19年了,對牛的結構完全了解。

 庖丁:廚工;解:肢解分割。比喻經過反復實踐,掌握了事物的客觀規律,做事得心應手,運用自如。

 來自寓言故事的成語(19):囫圇吞棗的故事

 從前壹個自作聰明的人,聽說人們吃梨子對牙好但傷脾,吃棗子卻剛好相反。他想了很久最後想出壹個兩全其美的辦法,就是吃梨只嚼不咽,吃棗只吞不嚼,這樣就不會傷牙與傷脾了,人家笑他是囫圇吞棗。

 囫圇:整個兒。把棗整個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對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來自寓言故事的成語(20):曲高和寡的故事

 戰國時期,楚襄王問文學家宋玉為什麽那麽多人對宋玉有意見,怎樣沒有附和的人?宋玉回答道:有壹個唱歌的人在郢都街上唱《下裏》《巴人》,很多人跟唱,唱《陽春》《白雪》,附和的人就少了,可見“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曲高和寡:曲調高深,能跟著唱的人就少。舊指知音難得。現比喻言論或作品不通俗,能了解的人很少。

 來自寓言故事的成語(21):對牛彈琴的故事

 古代音樂家公明儀每次彈琴時,他的琴聲引來很多鳥兒與蝴蝶。當看到水牛在吃草,就對水牛彈奏幾曲,結果水牛無動於衷地走開,公明儀大嘆:“對牛彈琴,壹竅不通。”

 對牛彈琴:譏笑聽話的人不懂對方說得是什麽。用以譏笑說話的人不看對象。

 來自寓言故事的成語(22):驚弓之鳥的故事

 從前精通射箭的更贏和魏王談論箭術,剛好壹只大雁由東向西飛過,更贏拉弓便射,可惜虛發壹箭,誰知大雁應聲落地。魏王不解,更贏說:“這只受傷的大雁離了群,飛得低,聽到弓弦響,嚇得不明白怎樣辦,壹用力傷口破裂而掉地。”

 驚弓之鳥:被弓箭嚇怕了的鳥不容易安定。比喻經過驚嚇的人碰到壹點動靜就十分害怕。

 來自寓言故事的成語(23):南轅北轍的故事

 戰國時期,魏安王決定攻打趙國都城邯鄲,大臣們都反對他,季梁給他講壹個故事:太行山的壹個人駕車準備到楚國去,但他卻堅持往北走,這樣越走越遠。爭霸不是靠打仗,而是靠贏得民心,靠打仗就像南轅北轍壹樣。魏安王決定不打仗了。

 南轅北轍:想往南而車子卻向北行。比喻行動和目的正好相反。

 來自寓言故事的成語(24):濫竽充數的故事

 戰國時期,齊國的國王十分喜歡聽吹竽合奏,好吃懶做的南郭先生想辦法混進了樂隊,他不懂裝懂、搖頭晃腦,裝出壹幅行家的樣貌。不久老國王死後,新國王喜歡聽吹竽獨奏,南郭先生這下心虛了,害怕會露餡就連夜逃出了皇宮。

 濫:失實的,假的。不會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隊伍裏充數。比喻無本領的冒充有本領,次貨冒充好貨。

 來自寓言故事的成語(25):刻舟求劍的故事

 戰國時期,壹個楚國人坐船渡長江,船行至江山時他不留意將身上佩帶的寶劍掉到水中,但沒能及時抓住,於是就在掉劍的地方船舷作了壹個記號,船靠岸後就在剛做記號的地方下水去摸他的寶劍,結果壹無所獲。

 比喻不懂事物已發展變化而仍靜止地看問題。

 來自寓言故事的成語(26):葉公好龍的故事

 春秋時期,楚國葉地諸侯子弟沈諸梁自稱葉公,他個性喜歡龍,他的屋梁、柱子、門窗及所有家具甚至連衣服上都雕刻或繡制龍的圖案。天上的真龍得知後,專程去探望葉公,從窗戶上探進頭去。葉公壹見真龍,嚇得魂不附體,連忙逃跑。

 葉公:春秋時楚國貴族,名子高,封於葉(古邑名,今河南葉縣)。比喻口頭上說愛好某事物,實際上並不真愛好。

 來自寓言故事的成語(27):狐假虎威的故事

 戰國時代,當楚國最強盛的時候,楚宣王曾為了當時北方各國,都懼怕他的手下大將昭奚恤,而感到奇怪。因此他便問朝中大臣,這究竟是為什麽。

 當時,有壹位名叫江乙的大臣,便向他敘述了下面這段故事:

 “從前在某個山洞中有壹只老虎,因為肚子餓了,便跑到外面尋覓食物。當他走到壹片茂密的森林時,忽然看到前面有只狐貍正在散步。他覺得這正是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於是,便壹躍身撲過去,毫不費力的將他擒過來。

 但是當它張開嘴巴,正準備把那只狐貍吃進肚子裏的時候,狡黠的狐貍突然說話了:

 ‘哼!妳不要以為自我是百獸之王,便敢將我吞食掉;妳要明白,天地已經命令我為王中之王,無論誰吃了我,都將遭到天地極嚴厲的制裁與懲罰。’老虎聽了狐貍的話,半信半疑,但是,當它斜過頭去,看到狐貍那副傲慢鎮定的樣貌,心裏不覺壹驚。原先那股囂張的氣焰和盛氣淩人的態勢,竟不知何時已經消失了大半。雖然如此,他心中仍然在想:我因為是百獸之王,所以天底下任何野獸見了我都會害怕。而他,竟然是奉天帝之命來統治我們的!

 這時,狐貍見老虎遲疑著不敢吃它,明白他對自我的那壹番說詞已經有幾分相信了,於是便更加神氣十足的挺起胸膛,然後指著老虎的鼻子說:‘怎樣,難道妳不相信我說的話嗎?那麽妳此刻就跟我來,走在我後面,看看所有野獸見了我,是不是都嚇的魂不附體,抱頭鼠竄。’老虎覺得這個主意不錯,便照著去做了。

 於是,狐貍就大模大樣的在前面開路,而老虎則留意翼翼的在後面跟著。他們走沒多久,就隱約看見森林的深處,有許多小動物正在那兒爭相覓食,但是當它們發現走在狐貍後面的老虎時,不禁大驚失色,狂奔四散。

 時,狐貍很得意的掉過頭去看看老虎。老虎目睹這種情形,不禁也有壹些心驚膽戰,但他並不知到野獸怕的是自我,而以為他們真是怕狐貍呢!

 狡狐之計是得逞了,但是他的威勢完全是因為假借老虎,才能平著壹時有利的形勢去威脅群獸而那可憐的老虎被人愚弄了,自我還不自知呢!

 因此,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懼昭奚恤,完全是因為大王的兵全掌握在他的手裏,那也就是說,他們畏懼的其實是大王的權勢呀!”

 讀後:從上面這個故事,我們能夠明白,凡是藉著權威的勢力欺壓別人,或藉著職務上的權力作威作福的,都能夠用“狐假虎威”來形容。

 來自寓言故事的成語(28):杞人憂天的故事

 從前在杞國,有壹個膽子很小,而且有點神經質的人,他常會想到壹些奇怪的問題,而讓人覺得莫名其妙。有壹天,他吃過晚飯以後,拿了壹把大蒲扇,坐在門前乘涼,並且自言自語的說:“假如有壹天,天塌了下來,那該怎樣辦呢?我們豈不是無路可逃,而將活活地被壓死,這不就太冤枉了嗎?”從此以後,他幾乎每壹天為這個問題發愁、煩惱,朋友見他終日精神恍惚,臉色憔悴,都很替他擔心,但是,當大

 家明白原因後,都跑來勸他說:“老兄啊!妳何必為這件事自尋煩惱呢?天空怎樣會塌下來呢?在說即使真的塌下來,那也不是妳壹個人憂慮發愁就能夠解決的啊,想開點吧!”但是,無論人家怎樣說,他都不相信,仍然時常為這個不必要的問題擔憂。之後的人就根據上面這個故事,引伸成“杞人憂天”這句成語,它的主要好處在喚醒人們不要為壹些不切實際的事情而憂愁。它與“庸人自擾”的好處大致相同。

 來自寓言故事的成語(29):東施效顰的故事

 說春秋時候,越國有個名叫西施的姑娘,她十分美麗、漂亮,壹舉壹動也很動人。他有心口疼的疾病,犯病時總是用手按住胸口,緊皺眉頭。因為人們喜歡她,所以她這副病態,在人們眼裏也嫵媚可愛,楚楚動人。西施的鄰村有個醜姑娘叫東施,總是想方設法打扮自我。有壹次在路上碰到西施,見西施手捂胸口,緊皺眉頭,顯得異常美麗。她想難怪人們說她漂亮,原先是做出這種樣貌。如果我也做這個姿勢,肯定就變漂亮了。於是她模仿西施的病態。結果人們見了原先就醜的她,此刻變成這種瘋瘋癲癲的樣貌,象見了鬼壹樣,趕緊把門關上。

 來自寓言故事的成語(30):掩耳盜鈴的故事

 春秋時侯,晉國貴族智伯滅掉了範氏。有人趁機跑到範氏家裏想偷點東西,看見院子裏吊著壹口大鐘。鐘是用上等青銅鑄成的,造型和圖案都很精美。小偷心裏高興極了,想把這口精美的大鐘背回自已家去。但是鐘又大又重,怎樣也挪不動。他想來想去,只有壹個辦法,那就是把鐘敲碎,然後再分別搬回家。

 小偷找來壹把大大錘,拼命朝鐘砸去,咣的壹聲巨響,把他嚇了壹大跳。小偷著慌,心想這下糟了,這種聲不就等於是告訴人們我正在那裏偷鐘嗎?他心裏壹急,身子壹下子撲到了鐘上,張開雙臂想捂住鐘聲,可鐘聲又怎樣捂得住呢!鐘聲依然悠悠地傳向遠方。

 他越聽越害怕,不壹樣自由地抽回雙手,使勁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鐘聲變小了,聽不見了!”小偷高興起來,“妙極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聽不進鐘聲了嗎!”他立刻找來兩個布團,把耳朵塞住,心想,這下誰也聽不見鐘聲了。於是就放手砸起鐘來,壹下壹下,鐘聲響亮地傳到很遠的地方。人們聽到鐘聲蜂擁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故事出自《呂氏春秋?自知》“掩耳盜鐘”被說成“掩耳盜鈴”,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飾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