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表現諸葛亮的成語有多少

表現諸葛亮的成語有多少

三顧茅廬,草船借箭 〖按兵束甲〗 成語典故: 若不能當,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三國誌·蜀誌·諸葛亮傳》 〖案兵束甲〗 成語典故: 若不能當,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三國誌·蜀誌·諸葛亮傳》 〖阿鬥太子〗 成語典故: 丈夫是個阿鬥太子,哪怕妳是諸葛亮,也只好嘆口氣。 高陽《胡雪巖全傳·燈火樓臺》 〖半籌莫展〗 成語典故: 周瑜雖能用計,豈能出諸葛亮之料乎?略用小謀,使周瑜半籌不展。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五十四回 〖八攻八克〗 成語典故: 北敵勢方強,婁師德八遇八克;南蠻心未服,諸葛亮七縱七擒。 明·程登吉《幼學瓊林》第壹卷 〖閉門思愆〗 成語典故: 《三國誌·蜀誌·來敏傳》“坐事去職”自謂能以敦厲薄俗,帥之以義。今既不能,表退職,使閉門思愆。 裴松之註引《諸葛亮集》 〖比居同勢〗 成語典故: 樹葉強大,比居同勢,各結朋黨,競進憸人。 三國·蜀·諸葛亮《兵要》 〖八面駛風〗 成語典故: 八面駛風,左右逢源,真乃諸葛亮也。 老舍《神拳》第三幕 〖閉門思過〗 成語典故: 因入臥傳舍,閉閣思過。 《漢書·韓延壽傳》自謂能敦厲薄俗,帥之以義。今既不能,表退職,使閉門思愆。 三國·蜀·諸葛亮《黜來敏教》 〖不求聞達〗 成語典故: 不求聞達於諸候。 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 〖不知所言〗 成語典故: 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三國誌·蜀書·諸葛亮傳》 〖不知所雲〗 成語典故: 臨表涕泣,不知所雲。 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 〖成敗利鈍〗 成語典故: 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三國·蜀·諸葛亮《後出師表》 〖遲回觀望〗 成語典故: 上孜孜圖治,求言詔屢下,而諸臣遲回觀望者,皆以從前言事諸葛亮臣,壹經懲創,則流徙永錮,相率以言為戒耳。 《清史稿·李森先傳》 〖除患寧亂〗 成語典故: 除患寧亂,克復舊都。 三國·蜀·諸葛亮《後主出軍詔》 〖草廬三顧〗 成語典故: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 〖豺狼之吻〗 成語典故: 使百姓困於豺狼之吻,壹夫有死,皆亮之罪。 《三國誌·蜀書·諸葛亮傳》註 〖淡泊明誌〗 成語典故: 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 三國·蜀·諸葛亮《戒子書》 〖德薄任重〗 成語典故: 德薄任重,慘慘憂慮。 三國·蜀·諸葛亮《坐上與杜微書》 〖頂頭上司〗 成語典故: 鄒韜奮《抗戰以來·“諸葛亮”和“阿鬥”搏鬥》:“對於我們的‘頂頭上司’,也以極誠懇的態度,商量挽救這壹個文化堡壘的辦法。” 〖二三其節〗 成語典故: 語曰奕者舉棋不定猶不勝其偶,況量君之才否而二三其節,可以摧服強鄰,囊括四海者乎? 《三國誌·蜀誌·諸葛亮傳》裴松之註引孫盛曰 〖二桃三士〗 成語典故: 壹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 三國·蜀·諸葛亮《梁甫吟》 〖方寸已亂〗 成語典故: 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 《三國誌·蜀書·諸葛亮傳》 〖伏龍鳳雛〗 成語典故: 《三國誌·蜀誌·諸葛亮傳》劉備訪世事於司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備問為誰,曰:‘諸葛孔明、龐士元也。’ 裴松之註引《襄陽記》 〖非學無以廣才〗 成語典故: 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誌無以成學。 三國·蜀·諸葛亮《誡子書》 〖負阻不賓〗 成語典故: 亮毗佐危國,負阻不賓。 《三國誌·蜀誌·諸葛亮傳》 〖固壁清野〗 成語典故: 社客(崔社客)宿將多謀,諸葛亮城各自保,固壁清野。 《北齊書·李渾傳》 〖茍全性命〗 成語典故: 茍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 〖肝心若裂〗 成語典故: 騰用傷悼,肝心若裂。 《三國誌·蜀書·諸葛亮傳》 〖豪傑並起〗 成語典故: 自董卓以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 《三國誌·蜀誌·諸葛亮傳》 〖虎踞龍盤〗 成語典故: 劉備曾使諸葛亮至京,因睹秣陵山阜,嘆曰:‘鐘山龍盤,石頭虎踞,此帝王之宅。’晉·吳勃《吳錄》高城新築壓長川,虎踞龍盤氣色全。 唐·雍陶《河陰新城》詩 〖好尚不同〗 成語典故: 人各有好尚。 三國·魏·曹植《與楊德祖書》諸葛亮與正,雖好尚不同,以公義相取。 《三國誌·蜀誌·法正傳》 〖漢賊不兩立〗 成語典故: 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 三國·蜀·諸葛亮《後出師表》 〖軍不血刃〗 成語典故: 故鳴條之役,軍不血刃,牧野之師,商人倒戈。 三國·蜀·諸葛亮《為後帝伐魏詔》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成語典故: 臣鞠躬盡力,死而後已。 三國·蜀·諸葛亮《後出師表》 〖鞠躬盡力〗 成語典故: 臣鞠躬盡力,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三國·蜀·諸葛亮《後出師表》 〖鞠躬盡力,死而後已〗 成語典故: 臣鞠躬盡力,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三國·蜀·諸葛亮《後出師表》 〖積功興業〗 成語典故: 《意林》傅子曰:‘諸葛亮誠壹時之異人也,治國有分,禦軍有法,積功興業,事得其機。 卷五引晉·楊泉《物理論》 〖計日而待〗 成語典故: 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 〖積思廣益〗 成語典故: 夫參署者,集眾思,廣忠益也。 三國·蜀·諸葛亮《教與軍師長史參軍掾屬》集,亦作“積”。 〖進賢進能〗 成語典故: 進賢進能,日慎壹日,誠信寬大,閑於理亂,此十萬人之將。 三國·蜀·諸葛亮《將苑·將器》 〖儉以養德〗 成語典故: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三國·蜀·諸葛亮《誡子書》 〖儉以養廉〗 成語典故: 夫君子之行,靜以養身,儉以養德。 三國·蜀·諸葛亮《誡子書》 〖繼之以死〗 成語典故: 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晉·陳壽《三國誌·蜀誌·諸葛亮傳》 〖開誠布公〗 成語典故: 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 《三國誌·蜀誌·諸葛亮傳·評》 〖枯魚得水〗 成語典故: 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三國誌·蜀誌·諸葛亮傳》 〖跨州連郡〗 成語典故: 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 《三國誌·蜀誌·諸葛亮傳》 〖蒙塵〗 成語典故: 主上蒙塵。 《三國誌·諸葛亮傳》 〖木牛流馬〗 成語典故: 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 晉·陳壽《三國誌·蜀誌·諸葛亮傳》 〖命世之英〗 成語典故: 吳、蜀二國四州之地,大王命世之英,諸葛亮亦壹時之傑也。 《三國誌·蜀誌·鄧芝傳》 〖民殷國富〗 成語典故: 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 《三國誌·蜀誌·諸葛亮傳》 〖龍蟠虎踞〗 成語典故: 劉備曾使諸葛亮至京,因睹秣陵山阜,嘆曰:‘鐘山龍盤,石頭虎踞,此帝王之宅。’晉·吳勃《吳錄》 〖力排眾議〗 成語典故: 諸葛亮舌戰群儒,魯子敬力排眾議。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 〖理所不容〗 成語典故: 且沖與扶風王言,顯彰宣帝之短,對子毀父,理所不容。 《三國誌·蜀誌·諸葛亮傳》裴松之註 〖淩上虐下〗 成語典故: 昔項籍總壹強眾,跨州兼土,所務者大,然卒敗垓下,死於東城,為笑千載,皆不以義,淩上虐下故也。 《三國誌·魏書·後主傳》裴松之註引諸葛亮集 〖陵上虐下〗 成語典故: 為笑千載,皆不以義,陵上虐下故也。 晉·陳壽《三國誌·蜀誌·後主傳》裴松之引諸葛亮集 〖臨危受命〗 成語典故: 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 三國·蜀·諸葛亮《前出師表》 〖難以逆料〗 成語典故: 凡事如是,難以逆料。 三國·蜀·諸葛亮《後出師表》 〖難以預料〗 成語典故: 凡事如是,難以逆料。 三國·蜀·諸葛亮《後出師表》 〖囊中取物〗 成語典故: 孔明大笑曰:‘吾擒此人,如囊中取物耳。 《三國誌通俗演義·諸葛亮二擒孟獲》 〖偏安壹隅〗 成語典故: 晉·陳壽《三國誌·蜀誌·諸葛亮傳》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托臣以討賊也。 裴松之註引《漢晉春秋》 〖情見乎言〗 成語典故: 謂為信然 晉·陳壽《三國誌·蜀誌·諸葛亮傳》裴松之註:“夫其高吟俟時,情見乎言,誌氣所存,既已定於其始矣。” 〖七擒七縱〗 成語典故: 亮率眾南征,其秋悉平。 《三國誌·蜀誌·諸葛亮傳》亮笑,縱使更戰,七縱七擒,而亮猶遣獲。 裴松之註引《漢晉春秋》 〖遷善黜惡〗 成語典故: 考黜之政,謂遷善黜惡。 三國·蜀·諸葛亮《便宜十六策·考黜》 〖棄邪從正〗 成語典故: 五年春,丞相亮出屯漢中,營沔北陽平石馬。 《三國誌·蜀誌·後主傳》有能棄邪從正,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者,國有常典,封寵大小,各有品限。 裴松之註引《諸葛亮集》載後主劉禪詔曰 〖棄邪歸正〗 成語典故: 五年春,丞相亮出屯漢中,營沔北陽平石馬。 《三國誌·蜀誌·後主傳》有能棄邪從正,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者,國有常典,封寵大小,各有品限。 裴松之註引《諸葛亮集》載後主劉禪詔曰 〖去邪歸正〗 成語典故: 五年春,丞相亮出屯漢中,營沔北陽平石馬。 《三國誌·蜀誌·後主傳》有能棄邪從正,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者,國有常典,封寵大小,各有品限。 裴松之註引《諸葛亮集》載後主劉禪詔曰 〖親賢遠佞〗 成語典故: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三國·蜀·諸葛亮《前出師表》爾其尊師重傅,親賢遠佞,非道勿履,非禮勿行。 唐·韓愈《順宗實錄》卷三 〖蹺足而待〗 成語典故: 則事可定,賊可死,功可蹺足而待矣。 三國·蜀·諸葛亮《勸將士勤功己闕教》 〖七縱七禽〗 成語典故: 相傳三國時諸葛亮出兵南方,曾七次生擒酋長孟獲,又七次釋放,終於使孟獲心悅誠服。事見《三國誌·蜀誌·諸葛亮傳》“亮率眾南征,其秋悉平”裴松之註引《漢晉春秋》。 〖七縱七擒〗 成語典故: 亮率眾南征,其秋悉平。 《三國誌·蜀誌·諸葛亮傳》亮笑,縱使更戰,七縱七擒,而亮猶遣獲。 裴松之註引《漢晉春秋》 〖擒縱自如〗 成語典故: 亮率眾南征,其秋悉平。 《三國誌·蜀誌·諸葛亮傳》亮笑,縱使更戰,七縱七擒,而亮猶遣獲。 裴松之註引《漢晉春秋》 〖如虎生翼〗 成語典故: 今玄德得諸葛亮為輔,如虎生翼矣。 《三國演義》第三九回 〖如虎添翼〗 成語典故: 將能執兵之權,操兵之勢,而臨群下,臂如猛虎加之羽翼,而翺翔四海。 三國·蜀·諸葛亮《心書·兵機》 〖人心如秤〗 成語典故: 我心如秤,不能為人作輕重。 三國·蜀·諸葛亮《書》 〖如魚得水〗 成語典故: 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三國誌·蜀書·諸葛亮傳》 〖使法量功〗 成語典故: 是故先王之治國也,使法擇人,不自舉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 《韓非子·明法》良將之為政也,使人擇這,不自舉;使法量功,不自度。 三國·蜀·諸葛亮《兵要》 〖三顧草廬〗 成語典故: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 〖三個臭皮匠,合成壹個諸葛亮〗 成語典故: 三個臭皮匠,合成壹個諸葛亮,這就是說,群眾有偉大的創造力。 毛澤東《組織起來》 〖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 成語典故: ‘三個臭皮匠,合成壹個諸葛亮’,這就是說,群眾有偉大的創造力。 毛澤東《組織起來》 〖三顧茅廬〗 成語典故: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 〖事後諸葛亮〗 成語典故: 不是我事後諸葛亮,決定拉武裝時我就說過,我們不拉出去,郭忠還可以存在,因為引不起小島的註意。 向春《煤城怒火》第二二章 〖社稷之器〗 成語典故: 蔣琬,社稷之器,非百裏之才也。 三國·蜀·諸葛亮《又稱蔣琬》 〖十命可受〗 成語典故: 若滅魏斬睿,帝還故居,與諸子並升,雖十命可受,況於九邪! 《三國誌·蜀誌·李嚴傳》註引諸葛亮答言書 〖受命於危難之間〗 成語典故: 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 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 〖上樓去梯〗 成語典故: 琦乃將亮遊觀後園,***上高樓,飲宴之間,令人去梯,因謂亮曰:‘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子口,入於吾耳,可以言示?’晉·陳壽《三國誌·蜀誌·諸葛亮傳》 〖深入不毛〗 成語典故: 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並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 《三國誌·蜀誌·諸葛亮傳》 〖食少事繁〗 成語典故: 先是,亮(諸葛亮)使至,帝問曰:‘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幾(許)米?’對曰:‘三四升。’次問政事,曰:‘二十罰已上皆自省覽。’ 《晉書·宣帝紀》 〖識時務者為俊傑〗 成語典故: 《三國誌·蜀誌·諸葛亮傳》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 裴松之註引晉習鑿齒《襄陽記》 〖事無大小〗 成語典故: 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 《文選·諸葛亮〈出師表〉》委蕭瑀以庶政,事無大小,莫不關掌。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第壹百八十五 〖事無巨細〗 成語典故: 政事無巨細鹹於亮。 《三國誌·諸葛亮傳》 〖視微知著〗 成語典故: 君子視微知著,見始知終,禍無從起,此思慮之政也。 三國·蜀·諸葛亮《便宜十六策·思慮》 〖視微知著〗 成語典故: 君子視微知著,見始知終,禍無從起,此思慮之政也。 三國·蜀·諸葛亮《便宜十六策·思慮》 〖思賢如渴〗 成語典故: 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 《三國誌·蜀書·諸葛亮傳》 〖所向無敵〗 成語典故: 善將者因天之時,就地之勢,依人之利,則所向無敵,所擊者萬全矣。 三國蜀·諸葛亮《心書》《三國誌·吳書·周瑜傳》士風勁勇,所向無敵。 註引《江表傳》 〖芟夷大難〗 成語典故: 今操芟夷大難,略已平矣。 晉·陳壽《三國誌·蜀誌·諸葛亮傳》 〖聖主垂衣〗 成語典故: 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葛亮乾坤。 語出《易·系辭下》 〖舌戰群儒〗 成語典故: 諸葛亮舌戰群儒。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43回 〖受制於人〗 成語典故: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 《三國誌·蜀誌·諸葛亮傳》 〖推誠布公〗 成語典故: 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 《三國誌·蜀誌·諸葛亮傳·評》 〖畏敵如虎〗 成語典故: 《三國誌·蜀誌·諸葛亮傳》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 裴松之註引《漢晉春秋》卷三十五 〖危急存亡〗 成語典故: 今天下三分,益州罷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 〖危急存亡之交〗 成語典故: 今天下三分,益州罷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 〖危急存亡之時〗 成語典故: 今天下三分,益州罷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 〖位極人臣〗 成語典故: 吾本東方下士,誤用於先帝,位極人臣,祿賜百億。 三國·蜀·諸葛亮《答李嚴書》 〖萬全之計〗 成語典故: 《三國誌·蜀誌·龐統傳》“親待亞於諸葛亮”此誠出於險塗,非萬全之計也。 裴松之註引《江表傳》 〖威刑不肅〗 成語典故: 《三國誌·蜀誌·諸葛亮傳》劉璋暗弱,自焉已來有累世之恩,文法羈縻,互相承奉,德政不舉,威刑不肅。 裴松之註引《蜀記》 〖我心如秤〗 成語典故: 《馮堂書鈔》我心如秤,不能為人作輕重。 卷三七引諸葛亮《雜言》 〖威儀不肅〗 成語典故: 優遊風議,性簡傲跌宕,在先主坐席,猶箕踞傾倚,威儀不肅,自縱適;諸葛亮已下則獨擅壹榻,項枕臥語,無所為屈。 《三國誌·蜀誌·簡雍傳》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成語典故: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 《諸葛亮集》 〖妄自菲薄〗 成語典故: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三國蜀·諸葛亮《前出師表》 〖胸有鱗甲〗 成語典故: 諸葛亮與長史蔣琬、侍中董允書曰:‘孝起前臨至吳,為吾說正方腹中有鱗甲,鄉黨以為不可近。’ 《三國誌·蜀誌·陳震傳》 〖胸中鱗甲〗 成語典故: 諸葛亮與長史蔣琬、侍中董允書曰:‘孝起前臨至吳,為吾說正方腹中有鱗甲,鄉黨以為不可近。’ 《三國誌·蜀誌·陳震傳》 〖應變將略〗 成語典故: 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三國誌·蜀誌·諸葛亮傳》 〖遊辭巧飾〗 成語典故: 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 《三國誌·蜀書·諸葛亮傳評》 〖元惡未梟〗 成語典故: 方今天下騷擾,元惡未梟,君受大任,幹國之重,而久自挹損,非所以光揚洪烈矣。 《三國誌·蜀誌·諸葛亮傳》 〖義結金蘭〗 成語典故: 《太平禦覽》張溫英才鑲瑋,拜中郎將,聘蜀與諸葛亮義結金蘭之好焉。 引《吳錄》 〖應機權變〗 成語典故: 若孝文卑辭匈奴,先主優與吳盟,皆應權通變,弘思遠益,非匹夫之為忿者也。 三國·蜀·諸葛亮《絕盟好議》 〖壹箭之地〗 成語典故: 放我壹箭之地,埋鍋造飯去。 元·無名氏《諸葛亮博望燒屯》第三折 〖應權通變〗 成語典故: 詔策亮曰 《三國誌·蜀誌·諸葛亮傳》昔孝文卑辭匈奴,先帝優與吳盟,皆應權通變,弘思遠益,非匹夫之為忿者也。 裴松之註引晉·習鑿齒《漢晉春秋》 〖以弱斃強〗 成語典故: 善將者,其剛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強,以柔制剛。 三國·蜀·諸葛亮《將苑·將剛》 〖以柔克剛〗 成語典故: 善將者,其剛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強,以柔制剛。 三國·蜀·諸葛亮《將苑》 〖以柔制剛〗 成語典故: 善將者,其剛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強,以柔制剛。 三國·蜀·諸葛亮《將苑·將剛》 〖以弱制強〗 成語典故: 善將者,其剛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強,以柔制剛。 三國·蜀·諸葛亮《將苑·將剛》 〖揚武耀威〗 成語典故: 臣已有退諸葛亮之計。不用魏軍揚武耀威,蜀兵自然走矣。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九十七回 〖猶魚得水〗 成語典故: 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三國誌·蜀誌·諸葛亮傳》與亮情好日密,自以為猶魚得水也。 晉·常璩《華陽國誌·劉先主誌》 〖魚遊沸鼎,燕巢飛幕〗 成語典故: 若乃居安而不思危,寇至不知懼,此謂燕巢於幕,魚遊於鼎,亡不俟夕矣。 三國·蜀·諸葛亮《將苑·戒備》 〖魚遊沸釜,燕處危巢〗 成語典故: 若乃居安而不思危,寇至不知懼,此謂燕巢於幕,魚遊於鼎,亡不俟夕矣。 三國·蜀·諸葛亮《將苑·戒備》 〖搖羽毛扇〗 成語典故: 小說和戲劇上的諸葛亮,幾百年來在群眾中,形成了壹個固定的形象,即所謂搖羽毛扇的人物。 孫犁《秀露集·耕堂讀書記(壹)》 〖引喻失義〗 成語典故: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三國蜀·諸葛亮《前出師表》 〖誅暴討逆〗 成語典故: 治軍之政,謂治邊境之事,匡救大亂道,以威武為政,誅暴討逆,所以存國家安社稷之計。 三國·蜀·諸葛亮《便宜十六策·治軍》 〖誌存高遠〗 成語典故: 夫誌當存高遠,慕先賢,絕情欲,棄凝滯,使庶幾之誌,揭然有所存,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細碎,廣咨問,除嫌吝;雖有淹留,何損美趣?何患於不濟?(三國·諸葛亮《勉侄書》) 〖坐而待斃〗 成語典故: 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 語出三國·蜀·諸葛亮《後出師表》 〖陟罰臧否〗 成語典故: 《三國誌·蜀誌·諸葛亮傳》“宮中府中,俱為壹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作奸犯科〗 成語典故: 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 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 〖眾難群疑〗 成語典故: 群疑滿腹,眾難塞胸。 三國·蜀·諸葛亮《後出師表》 〖眾難群移〗 成語典故: 群疑滿腹,眾難塞胸。 三國蜀·諸葛亮《後出師表》 〖誌慮忠純〗 成語典故: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此皆良實,誌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三國·蜀·諸葛亮《前出師表》 〖中情烈烈〗 成語典故: 外貌桓桓,中情烈烈,知人勤勞,悉人饑寒,此萬夫之將 三國·蜀·諸葛亮《將苑》卷壹 〖誅兇殄逆〗 成語典故: 治軍之政,謂治邊境之事,匡教大亂之道,以威武為政,誅暴討逆,所以存國家安社稷之計。 三國·蜀·諸葛亮《便宜十六策·治軍》 〖誅兇討逆〗 成語典故: 治軍之政,謂治邊境之事,匡教大亂之道,以威武為政,誅暴討逆,所以存國家安社稷之計。 三國·蜀·諸葛亮《便宜十六策·治軍》 〖坐以待斃〗 成語典故: 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 三國蜀·諸葛亮《後出師表》 〖斟酌損益〗 成語典故: 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祎、允之任也。 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